失業是東北老工業基地進行改造期間面臨的重大問題,這不僅和東北老工業基地人們的生活水平密切相關,同時和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以及經濟發展具有密切聯系,因此非常急迫的需要解決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中的失業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中出現失業問題的原因,并且總結了幾點相應的解決措施。
建國初期我國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人力建立了東北老工業基地,在中國發展歷程中,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確有過輝煌的歷史,對于我國經濟發展也做出了卓越貢獻,但是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地區的整體經濟慢慢下滑,在全國經濟地位逐漸下降。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東北老工業基地產生了很明顯的不適應反應,下崗人數很多,而且再就業極為困難,產糧地區貧困化非常嚴重。失業問題已經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進行改造期間面臨的重大問題,亟待解決。
一、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中出現失業現狀及主要原因
(一)出現總量性失業現狀及原因
1.國有企業釋放富余人員期間階段性增加了勞動力供給。計劃經濟背景下,國有經濟由于計劃型就業體制沉淀了很多富余人員,進行改革開放后,為了緊跟市場經濟發展腳步,國有經濟只有將這些富余人員釋放出來。有的國有企業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是也有的國有企業由于無法及時調整自身勞動力面臨破產、停產的危險局面,這樣就會大大增加市場的勞動力供給。
2.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東北老工業基地主要以產糧為主,因此農業剩余勞動力非常多,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推廣應用,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會大大提高,而農業剩余勞動力隊伍也會越來越龐大。
3.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不利于勞動力需求擴張。最為理想的產業結構是以第三產業為主,為了達到這種理想的產業結構,必須經歷前面兩個階段,國外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從以第一產業為主到以第三產業為主的轉變過程。但是我國現在僅僅處于以第一產業為主轉變為以第二產業為主的過渡階段,為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國家將工業化生產轉變成了片面的發展重工業,這種產業結構發展是畸形的。相對于輕工業而言,重工業的投資成本高很多,而且勞動就業的彈性較小。
4.所有制結構調整相對緩慢約束了勞動力需求增長。實施改革開放后,理論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針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都有爭議,而決策層也沒有明確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方面的政策,阻礙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伐。本來勞動力就業渠道多樣化有利于拓寬勞動力的就業空間,然而所有制結構調整的時候,由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遲緩,并沒有使勞動力需求得到預期的增長。而且,由于國有企業的不斷改革,國有企業釋放大量勞動力,大大降低了國有企業的勞動力需求。
5.技術進步缺乏合理性,抑制了勞動力需求擴張效應。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工業內部就業彈性大大減少,但是服務與咨詢、教育與培訓、研究與開發等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因此技術進步并未降低全社會的總就業彈性。但是對于東北老工業基地而言,科學技術進步期間,不僅沒有充分發揮出“產業關聯效應”、“補償效應”以及“第二次就業效應”,同時就業鏈的上端停留在國外或者國內其他地區,這樣會導致技術進步造成的補償效應遠遠低于就業沖擊效應。先進越多的生產設備及工藝,可能會損失更多高級就業機會。
(二)出現結構性失業現狀及主要原因
1.產業結構調整改變勞動力需求結構。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期間,產業結構越來越高級,很多高級產業已經取代了那些夕陽產業。同時,很多傳統產品、傳統產業生產技術水平逐漸提高,當前高效、新興生產技術已經逐步取代了傳統落后的生產技術,這種轉變也改變了市場勞動力需求狀況。市場將人才招聘的重點放在了具有較高專業技能的人身上。
2.原部門轉出勞動力素質普遍低下,不利于合理調整勞動力供給結構。就當前東北老工業基地失業人員分布結構分析,大部分都是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國有企業失業人員。這種類型人員的整體文化水平相對低下,新技術、新工藝的職業技能較差,只有很少部分勞動者是高級技術人才以及高級管理人才。國有企業失業人員的職業技能水平以及文化學歷水平雖然稍微高于農村剩余勞動力,但是他們的年齡普遍偏大,而且由于在職期間都是接受計劃編制體制,因此適應能力較差,這樣很難滿足當前市場對勞動力的職業技能要求。
3.就業觀念較為落后。東北老工業基地一直以來都是處于計劃經濟體制管理模式下,很多人的就業觀念并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實際發展要求,但是短時間內很難清除這種就業觀念。落后的就業觀念主要表現出難以適應市場競爭就業;把初始職業視為自己的終身職業;只選擇正規部門,不愿意從事非正規部門。這些落后的就業觀念導致很多勞動者都錯過了就業機會。
二、解決東北老工業基地失業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合理控制勞動力供給
1.繼續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人口基數是1億多,雖然人口自然增長率維持在大概2.19‰左右,每年新增人口數量達到222.7萬多,但是累積起來人口總量仍然會大大提高。因此,非常有必要控制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人口增長速度,這就需要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然而,近年來,計劃生育的實施細則有了一些調整,假如根據國際標準進行衡量,東北老工業基地進入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因此,實施 “一對夫妻一個孩”制度的話,并不能有效控制人口老齡化進程,但是也不能放寬計劃生育管理,這樣很難有效控制人口規模。為了實現兩全,可以在農村地區執行國家政策性獎勵扶助,鼓勵農民少生,引導農民致富,這樣不僅有利于減少貧困新增人口,同時也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水平。
2.積極發展教育,不斷提高勞動者職業素質。教育是提高人素質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教育,短期分析有利于減少勞動力總供給,長期分析有利于提高勞動力的綜合素質,防止出現勞動力供需錯位的情況。發展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①大力發展國民教育,合理調整國民教育結構。當前的國民教育主要是單純的應試教育,這樣很難有效提高個人綜合能力,應該有機結合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使職業教育和文化教育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對于高等教育而言,教育目標應該和職業院校教育目標保持協調一致,使更多中等職業教育者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其次,高等教育應該根據勞動力市場供需情況合理調整專業結構,使高等教育專業設置結構適應市場需求。②積極發展繼續教育。繼續教育不僅是國民教育的延伸以及補充,而且也是幫助勞動力更好、更快適應市場,走入職場的重要橋梁。接受繼續教育有利于勞動力更好的掌握學習重點,盡快了解市場規律以及市場發展情況。③積極開展短期培訓。勞動力經過短期培訓可以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學習、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提高勞動力的職業技能水平。
(二)不斷擴大勞動力需求
1.重點發展第三產業。相對理想的產業結構是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根據相關研究分析,1978年-2000年期間,第三產業邊際就業彈性雖然下滑,然而相對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邊際就業彈性而言,第三產業邊際就業彈性更高。由此可見以下幾點:①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大部分行業技術水平較低,勞動力需求量較大。②雖然科學技術進步對于第三產業的一些行業就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效應”,但是第三產業不斷衍生出更多新行業,這些新行業造成的“補償效應”相對于“沖擊效應”更大。就當前東北老工業基地第三產業發展狀況來看,很多行業發展仍然較為落后,發展空間仍然比較大,東北老工業地基可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擴大勞動力的就業渠道。
2.積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就業格局出現了很大改變,國有經濟一直在釋放勞動力,但是大部分新增就業崗位都是由非公有制提供的。中小企業是非公有制經濟的主力,這些中小企業的勞動密集程度相對較高,而且就業渠道多種多樣,提供的就業方式也比較靈活,設計的勞動力進入“門檻”較低,因此可以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東北老工業基地積極發展非公有制企業,可大大提高勞動力的工作積極性,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3.大力發展科技,擴大勞動力需求。科學技術進步不僅會對就業造成一定的“沖擊效應”,在某種條件下也會對就業造成“產業關聯效應”、“補償效應”以及“第二次就業效應”。為了加強科學技術進步對于就業造成的擴張效應,首先應該加快傳統產業進行新技術改造的進程,特別是產品需求彈性較大產業。同時,應該積極開發更多新產品以及新服務,創造更多新的就業崗位。其次,國家政府應該根據產業的關聯度合理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產業。
4.鼓勵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些城市具有大量資源,但是這些城市的一些主導產業發展的潛力并不大。就比如,煤炭而言,長期開采不僅需要很高的成本,而且資源會越來越少,甚至枯竭,這樣非常不利于煤炭企業的長遠發展。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資源型城市應該積極發展接續產業,這樣才可以確保整個城市區域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為地區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綜上所述,失業問題是困擾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和發展的重要問題,如果不解決失業問題,不僅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同時也會對整個社會及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為了有效解決東北老工業基地總量性事業以及結構性失業問題,東北老工業基地應該合理控制勞動力供給,不斷擴大勞動力需求,盡可能維持市場勞動力的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