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發展水平同以往相比都有較大不同;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日新月異的局面變得趨于緩和,經濟增長逐漸注重積累,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在我國,農民的數量仍然占有絕對比例,農業的發展是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解決三農問題,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需要大力發展農村金融,增加農村金融的參與性與持續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進一步擴容,盤活農村經濟,助力農業發展。地方政府需要與農村金融機構緊密合作,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加強監管,推動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高速奇跡般的增長,但是農業仍然是經濟發展較大的制約因素。農村大量勞動力到城市務工,為經濟的發展和制造業的騰飛帶來了巨大的勞動力資源,也為農民帶來了相當的收入,但是這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城鄉二元制結構,也并沒有大幅提高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的效率。要實現農村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改變城鄉二元制結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農村金融成為大趨勢,將單純依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作物生產的農村發展方式轉變為依托經濟的發展和人才的拓寬,以金融為支撐,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
(一)經濟與金融緊密結合相互影響
金融與經濟是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我國經濟的新常態決定了金融的新常態。經濟進入新常態,就是經濟增速放緩,擠掉泡沫逐漸沉積,同時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在逐漸轉型,一些新興行業和新興職業得到發展。以信息化為基礎的金融結構在逐漸優化,金融產業也在不斷創新。金融的發展不再是虛無縹緲的高層建筑,而是下沉到基層,下沉到每一個普通人民群眾身上。農民群體是中國最大的群體,農村金融實現的深度、廣度和便利度將推動農村金融新常態的發展。
(二)新常態要提高農民資本性收入
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讓金融業不再單一關注指標與數量,轉而關注質量。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本的回報率要遠遠高于科技和勞動,廣大農民的資本性收入過低,是城鄉二元制結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農民資金積累不易,有了資本卻不知道如何理財,有了資本卻沒有認識到風險,來得慢,去得快,這樣不利于農村的穩定和農業的發展。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要加強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讓農民在金融體系中掌握更大的話語權和參與權,通過資本享受更多的回報,不但要讓農民更便捷的享受到更優質和多樣的金融服務,而且要提高農民的資本性收益,縮小貧富差距。
(三)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農村金融
在經濟新常態下,最重要的就是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農村金融的發展能夠為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金融支持,同時將推動農民合理利用自己手中的資金,推動農業產業化,為農業產業鏈中的小微企業以及村鎮企業提供金融支持,擴大農村服務型需求,化解過剩產能,扶持新型產業,為產業轉型升級開拓新渠道新局面。
二、農村金融發展的特點
(一)準入門檻降低,監管體系強化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調整了農村金融機構的準入政策,更多雄厚的民營資本進入到農村金融行業中來。在農村,除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以及中國農業銀行的分支機構之外,農村金融合作機構以及各類村鎮銀行也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農村金融制度的頂層設計也緊跟時代腳步, 強化了對農村金融秩序與風險的監督管控,實現了農村金融市場的市場化、多元化與國際化,推動了農村金融市場的開放與包容,實現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供求雙方的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從供給主體來看,農村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已經不僅僅是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由于農村經濟得到發展,農民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增加,近年來村鎮銀行蓬勃發展,很多股份制銀行也在搶占城市郊區的農村金融市場。除了銀行類金融機構之外,其他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農村金融互助機構以及一些非盈利金融機構甚至民間非正式借貸機構也在農村普遍出現。從需求主體看,農民的金融需求已經不僅僅體現在建房、購買農具等消費性貸款上,也增加了很多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如融資需求、擔保需求等。按照原來的舊眼光,僵化地看待農村金融市場已經無法滿足農民們的現實需求。
(三)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過改革開放數十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已經徹底發掘了很多經濟增長點。中國應該從原來的高速發展轉變為夯實基礎,充實之前的經濟泡沫,新常態概念的提出,就是要發掘新的沒有泡沫的經濟增長點,防止經濟危機的出現。農村經濟一直是容易被忽略的領域,農民群體龐大,消費需求和金融需求都應當被重視,農村金融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圍繞農村經濟,可以帶動煤炭、鋼鐵、建材等傳統行業的發展,緩解城市經濟發展低迷、金融市場增長乏力的問題,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推進,農村金融體系建設與發展勢在必行。
三、農村金融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金融機構網點較少
金融服務行業是特殊行業,對營業場所建設、分支機構的建立、網點的投入都有較嚴格的要求。金融機構關系到經濟穩定,目前國家對金融機構監管較為嚴格,而農村由于場地和環境的限制,難以充分滿足國家較高的限制要求。大多數金融機構網點都布局在鄉鎮中心,各個自然村地廣人稀,安排金融分支機構也不太現實。網點的輻射帶動作用強烈,不僅能起到宣傳作用,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滿足農村金融的各項需求,發掘農民的經濟金融潛力,迎接經濟新常態的發展。
(二)金融產品種類尚需擴大
農村金融市場作為尚未被完全開拓的金融市場,金融產品的種類尚需開發。目前農村金融市場產品種類比較單一,大多數人只知道存款、貸款,對一些復合型、綜合性產品并不了解。在當前經濟發展環境下,農村金融產品不應該僅僅只是貸款產品,而且應該發展和推廣保險保障類以及綜合金融類產品。中小型金融機構和農村金融互助機構扎根農村,貼近基層,對農民的需求更加了解,更應該積極探索和嘗試開發新的產品種類。
(三)金融服務供需矛盾較大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傳統的粗放式增長方式已經逐漸轉變為集約式、規模化增長方式,農民也由之前大部分單純進行農作物種植轉變為規模化種植、經濟作物開發、土地經營權流轉等多樣化多層次經營。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村經濟組織形式都產生了巨大變化。然而,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滯后,是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大型金融機構不屑于拓展農村市場,而傳統觀念較重的農村又較難對新興金融企業產生充分信任,這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四、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對策
(一)加強政府宏觀金融政策引導
金融深化理論認為,金融抑制是經濟落后的根源,政府應該通過促進金融的進步來實現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政府的適當干預是必要的。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有大型金融機構掌握著金融機構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政府應該在農村金融發展中扮演主導角色。農村市場并不完善,并非理性市場環境,因此在市場的作用下,資金必然從貧困劣勢地區流向富裕優勢地區,這就造成了資金容易實現過度集中,不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政府應該充分利用政府公信力,為農村金融的發展保駕護航,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推進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和其它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鼓勵和擴大農村金融布局,高效利用農村金融資源。
(二)推動金融基礎設施與人才隊伍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金融人才隊伍建設是農村金融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金融發展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基礎設施不完善與人才嚴重缺乏,農村支付結算體系建設緩慢,無法普及高效率的電子設備,農民最基本的日常金融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銀行網點和ATM機匱乏導致農民存取款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人才隊伍狀態得不到改善導致農民只知道存取款和貸款是金融服務,對保險、理財、資金互助合作等金融服務并不了解甚至排斥,難以對新型金融產品取得信任。因此應該加強農村金融信息宣傳,同時加強信息安全和資金監管。
(三)建立健全多元化農村金融體系
我國農村金融主要是以各地各級農村信用社、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各地村鎮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銀行金融機構為主體,以農業保險機構和農業保險產品、農業綜合信托理財機構以及民間金融為重要補充,正在努力構建多層次全方位多樣化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我國要實現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創新和產品創新,在國有大型金融機構逐漸退出農村市場的同時,積極引進吸收中小型金融機構補充服務空白,切實滿足農民需求,加大支農信貸力度,在經營管理的源頭上重視農村金融市場。
(四)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和農村擔保
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抗風險能力較弱,且風險較高。農業保險能夠有效分散和降低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帶來的風險,應該在農村盡力開發和推廣。但是農民由于經濟條件和認識水平所限,很多人不愿意繳納保險費來分散風險。農業保險發展的嚴重滯后已不能滿足“三農”發展的現狀,完善農村金融體系,需要大力發展農村保險,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業保險和擔保體系,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險,健全保險經營機構與氣象部門、農業主管部門的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