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GDP增長率從2007年的峰值14.2%下滑至2015年6.9%,據預測,2016年中國GDP增速為6.7%。2015年,注銷企業78.9萬戶,同比去年增長55.9%,其中,產能過剩行業企業8243戶,比前一年增長67%;2014年約有928萬小微企業退出市場。截至2016年1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已連續47個月下降,企業利潤下降,虧損擴大,財政收入增速減緩,各種現象標明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供給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經濟出現結構性失衡。2016年中央經濟會議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國家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作為今后宏觀經濟調控走向和著力點,企業為了解決自身面臨的各種問題,也需要不斷推動供給。
我們所指的小企業是指勞動力、勞動手段或勞動對象在企業中集中程度較低,或者生產和交易數量規模較小的企業。十八大以來我國更加重視小企業的發展,但因缺乏完善的市場競爭機制,小企業的發展仍然是當前供給側改革實施的一個弱項。目前國內外需求飽和,大量傳統產業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存量供給遠超市場需求,產品滯銷、庫存高、價格持續下降,引發價格惡性競爭,企業利潤大幅下滑。只有去掉無效低效產能,才有望實現良性循環,激發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經濟發展獲得新的動力。
一、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小企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小企業產品同質化嚴重,質量難以保證,產業競爭力下滑
據2012年《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白皮書》顯示,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有2.5年,進行著“一年發家、二年發財、三年倒閉”的循環。只要一家企業掙到錢,其他企業便蜂擁而上,生產同類產品,產能盲目擴張,最后,能夠勝出做并強做大者寥寥無幾。而大量的作坊式的小企業,無法保證其產品質量,廉價的劣質產品充斥整個市場。總體來說,小企業產品質量標準低、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產品,更是缺乏核心技術,很多產業核心零部件,多數仍依賴于進口,缺乏自主技術和品牌。我國雖為制造業大國,但多數產品僅貼牌生產,利潤微薄;因東南亞地區用工成本低,一些產品生產已轉移,一些知名品牌也在并購中逐漸消失,導致整體產業競爭力下滑。
(二)小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問題
小企業融資難已在我國是一大難題,由于小企業自身發展能力有限,固定資產投入較多、資金流動性小,經常出現銀行借貸難以及償還問題。銀行對成本高、風險大的小企業貸款缺乏積極性,貸款時常常需要小企業提供擔保、資產抵押等附帶條件。此外,除了不斷上漲的貸款利率,各種搭售理財產品的要求也讓小企業不堪重負。同時,由于缺乏民間資本的參與,使得金融市場的發展難以較好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即便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小企業也很難從正常渠道拿到貸款,很多時候,不得不轉向高利率的民間借貸,加劇了小企業的資金壓力。
(三)小企業招工難,難以留住人才
數據顯示,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連續第4年絕對量下降,人口紅利的消失,導致小企業招工難現象尤為突出,并出現了技能人才和一線工人的雙短缺現象。另外,小企業生產和運行的穩定性相較于大企業差,不利于人才的階梯性發展和人個成長,人才更難以引進和保留。而且小企業往往處在中小城市、城鎮甚至是偏遠鄉村,交通不便,并存在地域性特點,不利于新進人才的吸引和融入。即使企業開出的薪水福利和各種條件有所提高,依然吸引不到足夠的人才。此外,小企業管理層的視野、知識結構、認識水平更新已然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難以面對時代、價值觀的變化以及客戶需求和企業員工結構的變化,不利小企業經營管理和決策。
(四)小企業總體工作效率低,經營成本不斷上升
小企業產品技術含量低,生產線相對落后,而技術引進需要大量的投入和研發成本,小企業很難利用先進的技術去提高工作效率,陷入惡性循環,最終被擠出。除了因經濟周期而導致的上游原材料成本有所下降外,其它要素成本幾乎都在上升,如土地成本、人力成本、房租成本、技術轉移成本、資金成本等等。另外,隨著中國社會規范以及信用體系的不斷健全,對于大多數小企業來講,稅收成本將會不斷提高,稅收更加規范化,一部分靠偷稅漏稅生存的小企業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艱難。
(五)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
一直以來,各級政府都較為重視大型企業的發展,而對小企業在政策、稅收、投資、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優惠十分有限,使得絕大部分小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因此其發展受到較大的約束。在供給側改革戰略規劃提出時,各級政府還沒有較好建立起對中小企業的扶持計劃,針對其相關的政策法規十分有限,使得小企業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發展難以得到較好的改善。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小企業發展對策
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小企業發展挑戰與機遇并存,因此要不斷完善發展戰略規劃、提高產品競爭力、增強政府的扶持力度、解決融資難題等手段多方位促進小企業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健康成長。
(一)小企業應以市場為導向,細化產品和服務,樹立品牌意識
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來解決問題,內涵之一就是提高國內企業產品質量,一方面需要行業或協會出臺較高的質量標準;另一方面,企業本身必須要提升產品檔次,要意識到高質量產品才能讓企業穩健發展。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各類產品的需求檔次也在提升,供給側改革倡導增加稀缺產品的生產,但我國小企業多數還處在低層次競爭上,多數產品是模仿生產,主要以低價取勝。同質化的產品很難贏得市場和消費者認可,只有不斷生產出差異化、個性化的產品,并在外觀設計、內在技術、產業標準化上擁有創造能力才有競爭力,更容易做成品牌,并賣得高價。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小企業想要生存發展,必須把產品、服務細化,充分利用好各類商貿平臺,將國外市場與國內市場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優勢。
(二)多渠道多層面解決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解決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是其健康發展的必要措施之一。首先,政府層面可通過相關政策提升小企業融資的實力和話語權,提高企業抵押物的價值以及償債能力;其次,需加強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改革,使他們在政策方面能向小企業進行傾斜,充分發揮服務小企業的職能;再次,要引進民間資本,活躍我國的金融市場,使其為供給側改革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最后小企業可以利用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結合的方式進行融資,真正解決小企業長期資金缺乏問題,加快技術改造、更新設備或者產業的轉移,全面提升小企業技術的研發、產品的投產和渠道的開拓能力。
(三)政府助力,企業發力,共同應對招工難問題
目前由于東部地區生產能力遷移以及收入優勢削弱,同時,返鄉就業、創業正成為中西部農民工的新選擇等原因,人力資源來源趨緊,小企業面臨著招工難用工荒問題,并難以留住人才。針對這一現狀,首先,政府相關機構應深入企業走訪調查,了解企業招工需求,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如,可發布就業微信公眾號,利用政府平臺、公告欄發布招聘信息,組織企業參加各類人才招聘會等;其次也可組織勞動者參加免費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提升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加強在崗勞動者位培訓,提升他們的崗位能力,促進穩定就業;最后對于小企業自身來說,也要主動應對用工危機,謀求技術革新和結構轉型,創造更好的就業崗位,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對勞務的需求,緩解用工壓力,并注重薪酬,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為“留人”做足準備。
(四)多層面降低企業各類成本,加強技術改造
從政府政策層面來說,可降低小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稅收負擔、涉企行政事業性等收費,提高企業的利潤。從企業層面上來說,首先要加強成本控制,從細節入手,提倡精細化管理,杜絕浪費,降低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多方面降低各項成本,也可以進行產品委托,外包生產,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競爭力,也減少了經營上的風險。同時也要培訓員工,提高員工技能,提高效率,減少人員配備;其次,要建設好信息化系統,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和生產成本,利用信息化更好控制產品質量,準確處理業務,更好把握客戶需求,提高訂單和業務量;最后,小企業也可以借助政府扶持,努力加強技術改造,積極培育、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注重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發,重視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五)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在2015 年9月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中央財政出資 150億元,建立了總規模達600億元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此外,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應根據相關要求,從政策和稅收等方面給予小企業一定的支持力度,出臺貸款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小企業的投資,增強創新型企業創業者的動力,使其能夠充分參與到市場競爭中,給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使小企業的發展能符合供給側改革的相關要求,在有效實施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促進中小企業的健康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