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審計是常見的兩個概念,二者之間聯系緊密,卻不是無差別的聯系。為了有效分析二者的內在聯系,就必須要從概念著手,有效分析二者之間的異同,才能從多個方面對二者進行區分和界定。
一、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的概念
(一)會計責任含義
會計責任是指需要被審計單位對本單位編制和出具的財務報表所負擔的責任。
(二)審計責任含義
審計責任是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出具審計報告所應負的責任,包括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和審計職業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出現工作失誤或欺詐時,在法律上應承擔的責任;職業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在承辦審計業務時應履行的義務和職責。法律責任和職業責任是審計責任的兩個方面,兩者是互相補充、緊密相連的,法律責任一般建立在職業責任基礎上。
二、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的聯系與區別
(一)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的聯系
1.目標一致。會計信息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涉及包括企業所有者、合作者、政府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利益,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共同目標就是保證企業會計活動信息的真實、完整、合法,使利益相關者能夠依據準確、完整的會計信息,結合自身狀況,做出正確的決策,避免因為企業會計信息的缺失、虛假而影響利益相關者的相關經濟活動。可見,確保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有效、合法是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的共同目標。
2.均依經濟實體而存在。現代企業大部分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制度,企業的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形成委托與被委托的契約關系。由于所處地位不同,所有者與經營者處于一種信息不對稱的關系,經營者由于自身所處位置的優勢,比所有者掌握更多的企業實際信息,而經營者有可能利用這種信息優勢去滿足自己的個人利益,罔顧企業所有者的利益,財務報表真實性、合法性很難得到保障。因此,所有者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安全,會委托第三方對經營者的履職狀況進行審計,以檢查經營者是否正確履行職責,財務報表是否真實、合法。據此可見,經濟實體是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存在的基礎。
3.客觀基礎的一致性。會計與審計的工作基礎均為企業實際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均反映和監督的是同一經濟實體的活動,因此,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所對應的客觀基礎均為同一實體的經濟活動。
(二)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的區別
1.具體內容不同。會計責任的具體內容包括: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對財務報表項目的存在和發生、完整性、權利和義務、估價和分攤、表達和披露進行認定;審計責任包括: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應如實反映審計范圍、審計依據、已實施的審計程序和應發表的審計意見、審計報告的編制和出具必須符合《注冊會計師法》和審計準則的規定,對財務報表總體的合理性、所列金額的真實性、完整性、所有權、交易截止和報表披露的公允性等進行評價和判斷。可見審計責任主要是對被審計單位履行會計責任的情況進行評價。
2.責任主體不同。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的責任主體不同。會計責任是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和治理層對其所編制的財務報表所承擔的責任,其承擔責任的主體是被審計單位的管理層、負責人及相關財務人員。審計責任是審計機構及其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機構進行審計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其責任主體是審計機構、注冊會計師及合伙人。這兩者的責任主體明顯不同。
3.兩者性質不同。會計是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生產經營或管理過程進行反映和監督,所以,會計責任處于經營實體之內;審計則處于具體的經營管理之外,是經濟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對財務收支及其他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及效益等進行審查,審計責任相對具有外在性和獨立性。
4.監管單位不同。在對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監管和追責過程中,其具體的監管單位也不盡相同。對會計責任進行監管和追責的部門有財政、稅務和審計等,而對審計責任進行監管和追責的部門有財政、注冊會計師協會和證監會等。當然,這些監管單位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法律法規的變化而不斷調整。
5.適用法律不同。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責任界定所適用的法律法規不盡相同。《會計法》是會計工作所適用的基礎法律,《注冊會計師法》是審計所適用的法律。這是由二者的責任主體和具體內容所決定的。明確區分適用法律,能夠在發生問題時,很快找到相應法律條文解決問題。
三、加強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界定與區分的建議
(一)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對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區。為改變現狀,應從四個方面著手改變。一是,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宣傳,幫助公眾提高認識,讓全社會對審計活動的職責和局限性有基本的了解,對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能夠正確區分。二是,作為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兩個主體,企業和注冊會計師都應加強對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認識。三是,企業應該認識到真實有效的會計信息是企業所應承擔的責任,其責任主體是企業負責人,不能將責任一味推卸給審計機構。四是,注冊會計師則應認識到自己需承擔審計責任,而不用擔心自己是否還需承擔會計責任,或是將審計責任推給企業。
(二)健全制度,降低風險
一方面,要健全內部控制制度。確保企業資產的完整性及安全性,提供真實、準確、有效的會計信息,降低企業的會計風險和審計風險。另一方面,企業在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上應當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適應性及成本效益性”的原則,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和議事規則,健全風險評估機制,建立各項管理制度,實施有效的內部監督,加強制度執行落實和監管,以確保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取得實效,保證企業會計活動的合法有效。
(三)提高素質,培養人才
一是,企業應注重對會計人員的素質教育,拓寬他們的知識面,使其具備保障企業會計活動所需的素質能力。企業應加強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確保會計人員能夠依法記錄企業的經濟活動,同時,應加強對包括所有者、經營者在內的員工法制培訓,使得企業從股東至員工均有較強的法律意識,使得經濟活動依法進行。二是,審計機構應提高對從業人員的準入門檻,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管理。審計機構應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審計人員培訓工作,確保審計人員能夠及時學習最新的知識。審計機構還應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培訓,增強注冊會計師的道德觀念。三是,政府職能部門和行業協會應該加強對會計從業人才的培養力度,提高全社會對會計從業人才的重視程度,從而培養優秀的后備人才,以保障企業和審計機構的人才供應。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為了有效區分責任主體和確定責任歸屬,應做到“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健全制度,降低風險;提高素質,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