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改增”政策出臺之前,我國實行的是增值稅與營業稅同臺唱戲的局面,是一種互斥關系,企業要么繳納營業稅,要么繳納增值稅。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營業稅相關的弊端,稅制改革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的必然要求。于是“營改增”迎來了2016年5月1日的全面實施。但是對于會計教學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讓企業納稅實務教學緊跟時代步伐,讓每一位學生能夠不斷的學習新知識和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這是每一位會計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什么“營改增”
“營改增”就是指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即把以前繳納營業稅的應稅項目改成繳納增值稅。把原先對營業稅項目的按照比例征稅改為對產品或者服務的增值部分納稅,有效的減少重復納稅的環節,這對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減輕企業賦稅,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營改增”在我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2011年,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營改增”試點方案。2012年1月1日,開始在上海開展“營改增”試點。到2012年12月31日,“營改增”試點擴展到了8個省市;2013年8月1日,“營改增”在全國試行,同時將廣播影視服務業納入試點。2014年1月1日,將鐵路運輸和郵政服務業納入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到2016年5月1日起,中國將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現代生活服務業全部納入營改增試點,至此,營業稅退出歷史舞臺,增值稅制度將更加規范。
二、“營改增”對高職企業納稅實務教學帶來的影響
會計專業是全國高職院校普遍開展的課程,而企業納稅實務作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營改增”的全面實施為企業納稅實務教學帶來一系列沖擊和影響:
(一)課程教材滯后于教學
“營改增”的實行對會計教學如財經法規和企業納稅實務帶來了諸多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學資源要與時俱進。但是現實中,從2012 年營改增試點以來,企業納稅實務相關教材就沒有做到這一點,因為在當時,營改增一直在推進和變化,教材的編制和出版需要時間,這樣就會出現教材出版即過時,所有在這個時段,新教材的編制出版很少,這就導致許多院校還是在使用“營改增”之前的知識內容的教材。
(二)“營改增”給教師教學帶來很大的挑戰
“營改增”的全面實施所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不僅稅務機關壓力很大,同時企業會計人員也是一頭霧水,雖然稅務機關有相關培訓,但是要想全部領會還是需要很長時間。那么對于高校教師來說,更是具有很大挑戰,高校教師本身就缺乏一線會計經驗,這是個硬傷,所以要高校教師完成對“營改增”知識的的全面認識和吸收,并具有一定的實務操作能力,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三)理論性課時多,實踐性課時少,學生知識吸收消化有限
作為專業核心課程,企業納稅實務自身的知識性比較強,專業詞匯量大,同時高職專業學生在學習上往往是被動學習,本來興趣就不高,有厭學傾向。而“營改增”到來又使得增值稅理論體系相對復雜和混亂。比如稅率、稅目多了,營業稅的稅收優惠怎樣過渡到增值稅上面,混合銷售業務如何處理等等都發生了變化,會計上又如何處理。如果沒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解釋,學生就會聽起來比較混亂。如果教師在這方面知識更新較慢,就會帶來自身教學困難和學生學習困難。同時,許多高校在課時設置方面沒有涉稅申報等方面的實訓,這就造成許多學生即使聽得懂,也不會報稅。
(四)對學生就業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
高職會計學生面向就業比較窄,大多數為中小企業,但是這樣的企業往往在招聘是希望會計人員一定工作經驗,就職后就馬上可以上崗。但是會計專業的知識一直處于變動之中,尤其是“營改增”原營業稅的會計會計核算和納稅申報發生變化,較以前相對復雜了很多,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給企業帶來納稅風險。這樣就面臨著一定的納稅風險。從而應屆畢業生就業帶來一定消極影響。
三、針對“營改增”對教學影響的解決方案
(一)加強課程改革,提高師資隊伍建設
營改增政策已經全面落地,之后的變動不會很大,高校教師應該積極的參與企業納稅實務的課程改革中來,如適當修改人才培養的目標、課程編制。新編制的課程可以更好的服務于本校的學生,同時對老師在知識的更新換代也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師應該積極的收集營改增的相關知識,參與稅務機關和社會相關的營改增培訓和進修,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或校內仿真實訓室,提高學生實習操作水平
由于學生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對現實中企業業務流程缺乏認識,學校可以和企業達成合作平臺,讓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現場的會計操作和納稅申報,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對知識的掌握,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并為今后的就業打下堅實基礎。為了加強企業納稅實務課程校內實踐教學環節,校內應該高校也可以建立稅務會計仿真工作室,模擬國稅地稅現場,并提供相關和征管軟件,形成一個閉合完整的局域網。這樣可以使學生如身臨其境,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較為全面和系統地了解稅務機關的各項業務工作流程,掌握納稅申報相關業務,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解決會計實踐問題的能力。
(三)聘任校外專業人員進行課程培訓或教學
為了彌補校內教師在課程實訓方面和“營改增”相關知識方面的不足,高職院校聘請校外專家作為學校企業導師,對專任教師進行培訓并參與校內授課。首先,可以聘請稅務機關工作人員進高校,對專任教師進行培訓,也可以邀請其參與課程教學。第二,高職院校也應該聘請企業會計人員作為外聘實訓教師,其豐富的業務操作能力,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實際工作的各項處理過程。
(四)積極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持續發展能力
面對高職學生不愛學習的現狀,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愛好,把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師要精心設計課程,可以采用引導啟發的模式、趣味性教學、翻轉課堂等形式,教學模式更生動,讓學生們做學習的主角,舉一反三,深入淺出,這樣才能學以致用。同時,社會對會計人員的需求不僅僅是會做帳,也在要求他們要會學習,能思考,其持續發展能力成為一個考核的重點,所以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刻不容緩。
四、結語
“營改增”雖然給高職會計教學帶來一定困難,但是這是我國經濟發展和轉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斷完善稅制體系的必然趨勢。對于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而言,我們應該積極的應對,加快課程資源的改革和完善,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加快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換代和實操技能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新型和可持續的發展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更快的適應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