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事業單位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原有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在諸多方面逐步暴露出不適應和不協調的現象,財政部于2012年修訂了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進一步規范了事業單位的會計行為,確保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增強了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一、原有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的實物盤點問題。通常來說,固定資產管理的基本目標是要求帳實相符。這一目標不僅要求固定資產的價值核算正確,還要求其賬面數量與實物數量核對相符。這樣就要求定期對固定資產的實物數量進行盤點、核對。但是事業單位由于人員的配置原因、部門之間的分工原因以及審計壓力小等原因,不能實現對固定資產的定期盤點,盤點的間斷和滯后造成固定資產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難以及時發現,進而造成處理問題的時間滯后。
(二)固定資產的入賬單位不夠統一。固定資產不僅包括房屋建筑物、車輛等價值大、一般單件購進的資產,還包括批量購進的資產,比如辦公家具、辦公設備等等。在簽訂此類物品的購銷合同時往往商家對其總價進行控制,并不是針對某一個桌子或者椅子進行定價,因此在入賬時存在對同一批次采購的固定資產打捆入賬的現象。
(三)未按財務規定程序處置固定資產,造成資產流失。事業單位固 定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較大,按規定國有資產處置應向主管部門或同級 財政、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報告,并履行審批手續,但事實上仍有部分單 位未辦理報批手續,存在隨意出售、核銷現象。一些單位交通工具、房 屋不做國有資產價值評估,不報批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擅自變賣,將國 有資產變現轉入“小金庫”,變為單位小團體利益。造成國有資產嚴重 流失,產生違紀腐敗現象.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賬實不符,造成國有資產潛在流失。第一, 單位固定資產不按財務規定核算。有總賬,無明細賬、無卡片賬,管賬 與管物脫節,形成單位資產存量不實,賬實不符,賬卡不符。有的單位 缺乏內部控制制度,資產領用、保管、臺帳或記錄不健全,無定期盤點 制度或長期不進行盤點。第二,會計核算不規范。增加資產只作經費支 出,不能及時、正確地賬務處理,不增加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使其資 產直接在帳外,失去控制。第三,接受捐贈的資產、抵賬的資產,未及 時辦理入賬手續,無法認定其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不能真實反映資產 總量.
二、新制度下固定資產核算更加真實、完整
(一)提高了固定資產的核算標準。新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將原有的固定資產確認標準由原來的一般設備500元、專用設備800元,調整為新的一般設備1000元、專用設備1500元。這一新的變化表明了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正在向企業管理轉化,資產管理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而有所突破。對原來已經入賬但達不到新的入賬標準的固定資產進行結轉存貨處理。并且文件明確規定事業單位的存貨按照固定資產管理的辦法執行。
(二)創新性引入了固定資產折舊。新制度要求事業單位按照《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規定確定是否計提折舊,并規定了“虛提”折舊的創新性處理方法,即在計提折舊時沖減非流動資產基金,而非計入支出。這一處理兼顧了預算管理和財務管理的雙重需要,既不影響事業單位支出的預算口徑,又有利于反映資產隨著時間推移和使用程度發生的價值消耗情況,促進事業單位落實“實物管理與價值管理相結合”的資產管理理念和原則,為事業單位進行內部成本核算提供會計數據支持。
(三)明確了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方法。按照新的會計制度規定,統一了固定資產的分類標準,將固定資產由原來的八大類改為現在的六大類:房屋及構筑物、專用設備、通用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檔案、家具用具裝具及動植物等。新的分類方法的統一解決了各單位由于賬務系統和資產動態系統口徑不一致導致的核對困難問題;在會計處理方面,增加了非流動資產基金科目,固定資產的增加計入貸方,折舊和資產處置相應減少非流動資產基金計入借方。這一方法能夠真實的的反映各單位的凈資產情況,體現了會計制度的真實性原則,將事業單位的收付實現制與全責發生制有機結合。
(四)明確了固定資產的計量標準。在以支付對價方式取得的資產,按照取得時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按照取得資產時所付出的貨幣性資產的評估價值等金額計量。取得資產時,沒有支付對價的,其計量金額按照有關憑據注明的金額加上相關稅費、運輸費等確定。沒有相關憑據的其計量金額比照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加上相關稅費、運輸費等確定。沒有相關憑據、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也無法可靠取得的,所取得的資產按照名義金額入賬。名義金額為人名幣1元。在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方面,明確規定了在增加固定資產的使用效能或延長其使用年限而發生的改建、擴建或修繕等后續支出,按照資本化的后續支出方法,增加固定資產;在維護固定資產的正常使用而發生的日常修理等后續支出,按照日常修理支出處理,計入當期支出而不計入固定資產成本。新制度針對事業單位實務中普遍存在的對于接受捐贈、無償調入資產計量口徑不統一、相關資產不入賬等問題,進一步明確了該種情況下資產的計量原則,要求在沒有相關憑據、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也無法可靠取得的情況下,將所取得的資產按照名義金額入賬,并要求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以名義金額計量的資產情況。這些規定有利于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促進取得的資產及時入賬,通過資產的賬實核對手段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