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國家日益重視職業教育的當今社會,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為培養適應會計崗位的會計專業人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高職教育中會計專業“雙師型”,從教師個體來說,既要具備教師的基本能力和素養,又要具備會計職業素質、會計實務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職業能力和素養。本文從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特征、存在的問題及建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措施三個方面對高職教育中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進行了探討。
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特征
(一)良好的教學能力
做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首先應是合格的教師,具備高等教育法規定的教育應具有的基本能力。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具備良好的教育教學組織管理協調能力,即教育教學的分析能力、設計能力、實施能力、評價能力、研究能力和反饋能力等,并能因材施教;具有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愛崗敬業,不斷提高教學技能、教學相長。
(二)扎實的會計職業能力
做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還應具備會計職業的基本能力。取得國家認可的會計專業方面的資格證書,具有較強的會計理論水平、會計實務能力、會計的職業判斷能力、還應具有組織協調能力及參與管理的能力;具有較高的會計職業道德,誠實守信,客觀公正。
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統一科學的認定標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2010-2020年)》中提出了加強”雙師型”隊伍的建設。但是在高職會計專業教育領域中對”雙師型”教師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都是各個學校自行制定。通過調查,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對”雙師型”教師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二種:
“雙職稱”觀:作為”雙師型”會計教師,既具 備教師系列的職稱,同時又具備會計專業的職稱。這種觀點簡便易行,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但作為會計專業的教師來講,負擔較重,職稱帶來的壓力可能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
“雙能”觀:作為會計專業的”雙師型”教師,既具備會計教師的專業素養,扎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教學理念,還應具有會計職業的實務操作能力;既具有會計教師的職業操守,又具備會計的職業道德。這應是衡量高職會計專業教師”雙師型”的標準,但在實務認定上不容易界定。
由于,教育主管部門沒有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進行統一界定,這就使得高職院校在選聘會計專業教師上缺乏科學的依據,具有較強的主觀性。
(二)所在學校對”雙師型”隊伍的建設缺乏可持續計劃
目前,國家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國家教育部、財政部也相應制定職業院校教師素質的提高計劃。會計專業的教師每年都有指標進行國培、省培,提高專業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水平。但是,據調查,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的高職院校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訓取決于政府,取決于教育主管理部門的硬性規定,沒有將培訓計劃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中,沒有針對教師個體制定相應培訓計劃,這樣就會造成有些培訓可能是重復的,不利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三)缺乏有效的激勵措施
目前,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雙師型”教師隊伍,激勵措施卻不很明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待遇普遍較差,與社會上與會計相關行業的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銀行、證券單位待遇相差太遠。另外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相對于“非雙師型”教師而言,其既要面對教學壓力,又要面對會計專業技能的提高,所花的時間和精力遠非”非雙師型”教師能比,這樣在職稱的晉升上就會處于劣勢。長期下去,很難吸引高水平的”雙師型”會計專業教師,現有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也容易流失。
三、建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措施
(一)教育主管部門建立科學統一的認定標準
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建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隊伍初級、中級、高級的認定標準。
1.初級
(1)取得高校教師資格證書,同時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或會計專業的初級技術資格。
(2)能夠擬定一般的財務會計制度、規定、辦法;解釋、解答財務會計法規、制度中的一般規定;對某一方面或某些項目的財務收支和預算的執行情況具有分析檢查能力。
(3)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有較為系統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研究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必須承擔部分課程的輔導、答疑、批改作業、輔導實驗課、組織課程討論等教學環節工作,從事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或教學方面的管理工作,參加組織和指導學生生產實習、社會調查等方面的工作。能很好地完成所承擔的教學、科研、技術開發、社會服務及其他教學輔助性的工作任務。
2.中級
(1)取得高校教師講師職稱,同時取得會計專業中級技術資格。
(2)較系統地掌握財務會計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掌握并能正確貫徹執行有關的財經方針、政策和財務會計法規制度;具有一定的財務會計工作經驗,能擔負一個單位或者管理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系統某個方面的財務會計工作。
(3)具有本學科牢固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教學基本功扎實,能釋疑解難,具有教學研究的能力,了解本學科發展動態。必須獨立承擔本專業1門以上課程教學任務,對教材的內容理解透徹,教學方法熟練,全過程地承擔過1門以上課程的專職輔導、答疑、批改作業、實驗、實習、組織課題討論等各教學環節工作,并能協助指導畢業論文撰寫、畢業設計。
3.高級
(1)取得高校副教授、教授職稱,同時取得會計專業高級技術資格。
(2)較系統地掌握經濟、財務會計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較高的政策水平和豐富的財務會計工作經驗,能擔負一個地區、一個部門或一個系統的財務會計管理工作;
(3)具有廣博、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基礎,在本學科領域中一個方面有高深的造詣,熟練并能及時掌握本學科國內外發展動態,并對學科領域的發展產生較大影響。能駕馭所教學科教材,熟練掌握和運用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和現代教學手段,理論聯系實際,因材施教,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有較強的教學和科研組織管理能力,是學校公認的學科帶頭人,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或擔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以及教學業務管理方面的負責人,并在培養青年教師和學術梯隊建設中取得顯著成績包括指導課題研究、論文論著的撰寫與發表等。
(二)所在學校建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隊伍的可持續發展計劃
首先,創造良好的”雙師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外部環境,為教師走進企業、走進科研單位、走進國外高職教育發達的國家牽線搭橋。讓我們的教師切實的感受會計工作的真實情境并具有國際的視野。其次,學校要把”雙師型”師資建設納入學校的發展總體規劃,建立繼續教育的培訓制度,根據教師的年齡、學歷、經歷制定出具體的培訓計劃。使每個會專業的教師都能夠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雙師型”教師。
(三)建立公平、健全的激勵措施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要比普通教師擁有更高的知識能力和技能能力要求,教育部門、學校應考慮其待遇上的相應要求,根據學校情況,完善各種激勵機制,加大經費投人,鼓勵會計專任教師的積極性,引導教師向”雙師型”方向發展。
1.對于學校內部的各項制度,對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優先考慮,如薪酬待遇,評優評先,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的選聘 等。
2.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的職稱評聘上給予傾斜。根據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工作內容的特殊性以及工作價值的重要性,我們要充分考慮發揮其特色,保證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的工作價值。在職稱評聘上對”雙師型”會計教師制定優惠政策,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從企業引進的會計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評聘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使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都有成為”雙師型”教師的動力。
總之,建立一支優秀的會計專業”雙師型”隊伍是每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努力的方向,而成為一個優秀的”雙師型”教師也是每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老師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