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提升生產率是供給側改革的目的,當前中國的大量資本需要充分的利用才能真正發揮其效用。供給側改革是需要不斷的提升資本的利用效率,如何讓沉睡的資金流向需要的經濟領域,切實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互聯網金融能夠實現資金的有效流動,特別是對傳統產業實施支持,有效的盤活存量資產。供給側改革需要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提升產業的競爭力,金融是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通過金融配置的作用減少無效的低端供給,提升中高端的供給,加快企業的轉型升級,有效的增強產業的競爭力。在推行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資金,特別是高端的制造業的融資需求會大量增加,互聯網金融能夠有效為供給側改革提供資金支持,拉動經濟增長。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供給側改革;推動
2014年我國的智能手機用戶已經突破5億人,2015年智能手機使用人數比2014年增長21.8%,2015年我國的移動支付用戶數量達到2.76億,手機支付、手機網購的用戶規模分別為2.76億、2.70億,中國正式進入“互聯網+”時代,中國作為擁有將近7億網民的移動互聯網大國,中國移動互聯網對中國GDP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的GDP直接貢獻高達3.8%。根據中國銀聯的官方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7月銀聯在互聯網與移動支付領域接入超過255家的發卡銀行,而互聯網與移動支付用戶的數量超過1.5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不僅滿足民眾的投資需求,而且也滿足行業的資金需求,供給側改革需要優化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互聯網金融能夠形成一個金融資源供求雙方平等淡季交易系統,有效的實現國家推動普惠金融的目的,滿足資金需求者的融資,促進產業的不斷優化升級。
一、互聯網金融與供給側改革的契合關系
(一)互聯網金融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
普惠金融需要構建一個公平、平等的金融資源配置體系,通過金融資源的配置從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推動力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普惠金融能夠為中小企業,特別是我國的農村地區的農戶、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有效的促進生產結構的優化與發展。但是當前普惠金融的建設過程中存在服務不均衡而且成本過高的現象,如何有效的降低普惠金融的服務成本,最大化的推動金融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推動作用。
(二)互聯網金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當前我國的許多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現象,產生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的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這種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單純依靠傳統的消費與投資是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當前我國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對產業的支持力度是存在側重性的,商業銀行的大部分資金是投資給大中型企業,而占據我國企業總數90%以上的小企業是難以獲得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供給側改革需要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當前的產能過剩的現象,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提升國內企業的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要在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角度去布局,帶動行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互聯網金融與傳統的金融相比,其信息掌握更加的全面,而且流動性更快,互聯網金融打破地域的限制,能夠及時的促進資金從產能過剩的產業中轉移,極大的改變當前的信貸結構,投資新興的領域,挖掘新的業務增長點。
二、互聯網金融推動供給側改革的對策
(一)改善金融側供給,滿足小微領域的金融需求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存在較大的區別,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極大的沖擊當前傳統金融的服務局面,長期以來商業銀行對于小微企業、個人等主體的授信存在限制,許多亟需資金的小微企業、個人得不到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但是互聯網金融企業采取金融創新的方式,如P2P網貸、電商小貸等形式的出現,將這部分群體納入了互聯網金融的體系中。阿里集團的阿里小額信貸、京東、蘇寧易購設立的互聯網金融信貸產品極大地推動小微企業的發展,截止2015年12月,阿里金融旗下的小額貸款公司已經為阿里的用戶提供超過1600億人民幣的貸款,極大的促進了小微企業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改變當前的金融側供給,能夠從多個主體多個角度滿足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因此在供給側改革的推進中要積極發揮互聯網金融的作用,深化互聯網金融服務,加快產業與互聯網金融的結合,通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積極引導互聯網金融投資新興產業、政府支持產業領域,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支持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積極發揮互聯網金融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如何有效的引導產能過剩行業退出市場或者進行改革、推動高端行業的優化升級成為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問題,供給側改革是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與追求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目標上,金融需要發揮主動的作用。互聯網金融的規模不斷壯大,特別是在新興的領域更需要互聯網金融的支持。互聯網金融具有靈活性,而且資金的配置上能夠實現個性化,互聯網金融是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基礎上形成的金融生態圈,能夠準確的定位目標客戶群體,為客戶設計個性化的金融產品,互聯網金融作為金融創新的重要方向,應當積極發揮互聯網金融在資源配置上的作用,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供給體系質量的提升,推動實體經濟的結構調整,促進競爭力的提升。
(三)發揮互聯網消費信貸在供給側改革中的作用
消費一直以來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產能過剩,國內消費出現疲軟的現象,國內傳統的消費點難以拉動經濟的增長,應當積極發揮新的消費熱點的積極作用,培育新的消費點拉動新的供給,促進經濟的增長。在互聯網金融中網絡消費信貸的發展規模不斷的擴大,2014年我國的個人消費信貸超過15萬億元,但是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消費信貸依然存在較大的空間。互聯網金融對供給側改革的推動表現為消費金融的積極作用上,互聯網金融中的消費信貸不僅拉動消費需求,如互聯網消費信貸的產生,促使我國的電子商務市場規模不斷的壯大,極大的拉動實體經濟的增長,而且在資源配置上,能夠消費信貸實現金融資源的跨時間配置。消費信貸的發展極大的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推動消費的升級,推動產業的轉型,而且創造新的消費熱點,促進產業的轉型與發展,從而改變我國當前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促進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邵素軍. 透視“供給側改革”反思“互聯網+”[J]. 商場現代化,2015,26:238-239.
[2]田君. 互聯網金融搭上供給側改革快車[J]. 首席財務官,2016,Z1:92-96.
[3]籍磊. 互聯網金融:創新、挑戰與可持續發展[J]. 中國發展觀察,2016,05:32-33.
[4]王碩. 以金融創新全面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J]. 中國農村金融,2016,08: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