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銀行集存款和貸款業務為一體,是一個具有調節市場經濟運行的金融機構。近兩年時間內,我國的經濟發展很不樂觀,發展相對滯后,居民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信貸業務是銀行重要的業務組成部分,進行信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和機會成本,其主要經營對象就是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是最能反映銀行經濟運行規律的活動。金融市場波云詭異,變化無常,面對著來自于各方面的不良因素影響,我國的絕大多數銀行,無論是國有銀行還是私有銀行都面臨著巨大的信貸風險,完善和解決勢在必行。本論文側重分析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與防控策略,希望通過本論文等進一步的降低信貸風險,促進銀行的平穩發展。
關鍵詞:信貸風險; 產生原因; 防控策略
近些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國內生產總值的逐漸積累,銀行作為重要的經濟職能部門發揮了巨大的保障性作用。信貸業務是銀行重要的業務組成部分,進行信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和機會成本,是最能反映銀行經濟運行規律的活動。本論文側重分析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與防控策略,首先對我國的銀行信貸風險做出了簡述,分析了其產生的主要來源何必要特征,在此基礎上討論了銀行信貸風險產生的原因,以及必要的針對性防控策略,希望通過本論文等進一步的降低信貸風險,促進銀行的平穩發展。
一、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簡述
近些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國內生產總值的逐漸積累,銀行作為重要的經濟職能部門發揮了巨大的保障性作用。現代銀行集存款和貸款業務為一體,是一個具有調節市場經濟運行的金融企業。銀行進行信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和機會成本,其主要經營對象就是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是最能反映銀行經濟運行規律的活動。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并不樂觀,經濟發展緩慢,銀行信貸面臨著全面改革和發展的過渡時期。同時,隨著外界市場的波云詭異,銀行信貸方面也產生了巨大的營運風險,是進行改善和維護的重要階段。
(一)信貸風險的主要來源
1.信用方面風險
信用風險是當前信貸風險中最為常見和普遍的一種形式,銀行發放貸款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對借款人的信用水平進行判定,任何的不良信用記錄都會影響到貸款的按時償還。一般來說,為了更好的減少信用風險,通常都會將借款人的經營情況和實際的信用風險聯系起來,二者呈現明顯的正相關態勢,同時也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當然,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需要根據外界環境來不斷變化的。即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借款人的信用水平都很高,也不能代表未來的信用記錄,更不能“透支”使用信用水平。
2.擔保方面風險
所謂的擔保是指通過一定的抵押物作為憑借來完成貸款的一種形式。所以,擔保借款是指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的過程中擔保物出現失靈,從而使貸款無法按時收回的現象。“抵押貸款”、“質押貸款”和“保證貸款”是三種常見的擔保借款方式。保證貸款需要有擔保人的參與,當借款人無法按時還錢的話,擔保人將要承擔起按時還款的責任;抵押貸款的發放是根據實際的借款人抵押物來決定的,額度的確認需要經過銀行評估部門的裁定。質押貸款是將借款人的不動產和權利利益作為擔保物,三者有一個明顯的差異就是實際擔保物的差異,差異的存在也使得各類信貸風險存在差異。
3.政策方面風險
作為重要的金融監管和實施部門,銀行在體制上都到央行的統一管制,實際的信貸業務也會受到央行和金融市場的宏觀政策的調配。國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存在不同的經濟政策和市場運行規律,金融市場的波云詭異將對銀行的信貸業務產生巨大的影響。正是由于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動搖性以及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諸多缺失使得信貸業務具有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二)信貸風險的主要特征
1.不穩定性
金融市場中存在著諸多的不穩定性因素,因素的存在使得銀行信貸的不安全指數上升。毫不客氣的來說,社會中的每一個單獨的自然人和客觀存在的企業單位都會以經濟個體的形式與銀行進行業務往來,是在經濟處于繁榮時期,商業銀行可能會忽視被繁榮的經濟景象所掩蓋的風險
2.相互關聯性
銀行信貸風險的產生不僅源于銀行內部控制的失誤,更多的在于借款對象經濟行為上的失誤。一個完整的信貸行為需要銀行和借款對象雙方參與,兩者的不良行為都會加劇風險的產生,因是具有明顯的關聯性。為保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防止發生流動性風險,銀行可能會慢慢挪用銀行的資本金,進而影響到銀行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3.本質可控性
銀行的內部運營和實際企業內部運行是存在明顯差異的,工作的特性要求其具備對于風險的更高預測和管控能力。商業銀行在保證自身穩定發展的同時,也要保障社會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銀行產生信貸風險的內部原因
1.缺少內控機制
銀行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內部控制機制的缺失是造成信貸風險提升的重要因素。管理層無法對銀行內部的資金流動和現金盤存等情況做出準確的判斷。從而造成決策和管控方面的缺失。銀行內部的管理需要多部門密切合作,相應風險監督崗位的丟失使得監管工作流于形式,實際的工作效果可想而知。
2.缺少風險管理體系
當前,針對于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來說,最最缺失的就是風險管理體系和有效的信息收集和處理系統。對于信貸風險的處理來說,使用的方法和形式已經落后,不再適應當前實際情況的要求。另外,銀行內部的信息收集和處理系統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信息分類標準不明確。對于問題的整合和處理機制不完善,從而造成了風險評定的失誤。
3.實際工作人員的風險意識不夠
一般來說,銀行信貸業務工作人員普遍存在著風險意識不達標的問題,單單的為了擴大業務范圍而對借款對象的信用評定放松要求。信貸工作人員謹慎觀念的丟失使得風險防范的工作較為輕視,沒有處理好業務發展、合法守規和風險防范與管理的關系。
(二)銀行產生信貸風險的外部原因
1.企業自身經營狀況
銀行信貸風險的產生不僅源于銀行內部控制的失誤,更多的在于借款對象經濟行為上的失誤。一個完整的信貸行為需要銀行和借款對象雙方參與,兩者的不良行為都會加劇風險的產生。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直接關系到未來的按時還款,是營業利潤和現金流量的重要體現標志。任何存在失誤的營銷行為都會增加銀行的信貸風險,無法按時還款。
2.社會信用影響
通過上面的內容我們也已經提到了關于信貸風險和借款對象信用等級的關系。一般來說,借款對象信用等級的認定需要社會信用評定系統來完成。但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信用評價體系還不健全,內容的制定存在諸多缺陷,體系內的衡量標準和范圍也相對單一,有效的信用評定準則很不健全。另一方面,實際借款人的相關信用理念很薄弱,大量逃廢銀行債務,致使銀行信貸資產大量沉淀,效率低下。
3.政府干預
政府的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銀行信貸風險的提升,銀行雖然在體制上并不受到當地政府的管控,但在實際的業務處理過程中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當地政府的干預。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政府會“要求”銀行對借款人放松要求,鼓勵銀行進行貸款。相應的銀行為了拓寬自己的業務范圍竟會爭相進行選定。另一方面,對于無法償還的行為,政府也會出面進行調解,希望采用和解的方式解決矛盾,但最終的結果大都是不了了之。
4.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
雖然我國的法律規定相對完善和健全,但對于信貸風險方面的管控還是比較欠缺的。無論是從內容設定上還是從體系構建上都是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的。當前的法律條款在,內容不夠全面,缺乏完善的、系統的法律體系,這些法律法規不能替代對整個金融體系監督的法律。
(三)信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對于企業信用考核存有缺陷
當前的實際情況是銀行為了積極的拓寬業務,在相對激烈的競爭中謀求利益,對于企業的信用考核存在著諸多的缺陷,一方面,單單的看重其固有資產,不再看重其更為觀念的利潤和現金流量。另一方面,過分的依賴社會信用評定,對于實際問題和情況存在忽視現象。最為嚴重的就是銀行和市級企業之間有利益輸送,存在暗箱交易,金額雖然按時償還,但潛在的效益卻更加嚴重。
2.信貸過于集中
當前,我國各個銀行系統內部的貸款金額都在逐漸縮水,信貸的服務對象過于集中。有限的經濟資源面臨著巨大的借款對象,但銀行總是針對于優質客戶和優質行業進行信貸。這種問題的出現在于其背后更加廣大的存款金額,但時間久了必然會產生貓膩,占據了優秀的經濟資源必然會侵害他人的利益,由此造成的后果不言而喻。
三、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的防控策略
(一)健完善授信考核機制
針對于借款人的信用考核機制也是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問題。一方面,社會要對個人的信用評定做出詳細的規定,適當對于內容和制度做出調整,積極完善相關的考核和評定標準。另一方面,要有效地控制銀行的貸款質量,建立完善的授信系統,根據借款人申請的授信業務余額,銀行分析得出的借款真實需求、還款能力,最終確定企業的授信額度。
(二)建立健全銀行內部的內控機制
要想從根本上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就一定要從銀行內部的管控機制入手,建立健全責任機制和內控機制1.為了有效的保障銀行資金的安全使用,銀行內部要設立專門的財產管理部門,對有限的資金做出合理的管控和記錄。2.將貸款的審批和發放部門分離開,運用必要的權力制衡手段對權利作出限制,崗位輪換,保障透明和安全。3.提升工作人員的基本素質
信貸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基本觀念直接影響到信貸風險的提升,一定要引起銀行的普遍關注:1.不要為了拓寬業務量而降低對于借款人信用等級的評定。2.工作人員要積極參與到銀行的內部控制當中,對于各類有效的數據和資料要認真分類。
(三)完善一系列保障性法律制度
通過上述內容也已經敘述了關于保障性法律制度的缺失對于信貸風險的不良影響,因此,一定要緊密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一系列相關的法律制度:1.認真研究各國銀行監管的法律法規,并且立足國內銀行業經營發展階段,對目前國家法律制度和銀行監管現狀進行合理性調配。2.對于各類違法錯誤行為要進行明確,對于其必要的懲處結果和方式也要相繼明確,用戰略性眼光看待這個問題。
四、結語
上述內容側重分析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與防控策略,首先對我國的銀行信貸風險做出了簡述,分析了其產生的主要來源何必要特征,在此基礎上討論了銀行信貸風險產生的原因,以及必要的針對性防控策略,希望通過本論文等進一步的降低信貸風險,促進銀行的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紅梅, 李劍. 宏觀經濟因素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影響分析[J].金融研究,2010,(3).
[2] 李寅嶺. 銀行貸款擔保風險和法律防范[J]. 邢臺學院報,2012.23(3):44-46.
[3] 鄭洪濤.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研究[M]. 經濟論壇,2010,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