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遠程銷售領域的撤回權,雖然撤回權制度實施有兩年多時間,但也面臨很多問題和質疑。消費者撤回權制度抑或遠程銷售領域的撤回權制度的正當性基礎在何、不同合同類型的正當性基礎以及同一合同類型下不同規制模式的正當性基礎的探析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消費者;遠程銷售;撤回權;正當性基礎
一、問題的引出
2014年3月15日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保法”)正式實施,消費者撤回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法律權利在現實中發揮作用。時至今日,消保法實施已有兩年多時間,取得一片贊賞之時,質疑與反思的聲音也從未消停。殊值得討論的是,撤回權制度的正當性基礎在何?以期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是關于該制度能否成立,特別是該制度沖擊了近代私法理論之契約自由與契約嚴守原則。第二是消費者撤回權的正當性基礎還涉及到具體制度的建構,例如在規制不同消費類型和消費方式上是否有必要采用不同撤回權模式即任意性規范撤回權抑或強制性規范撤回權。
二、消費者撤回權的正當性探析
(一)消費者撤回權的規范目的
外國消費者撤回權制度較早有了規定,撤回權制度的缺失導致以下幾個問題得不到合適的救濟:首先是不利于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現如今,網購已經成為人們一種生活方式。據統計,2012年國內網絡購物用戶達2.47億人,網絡零售市場交易額達1.3205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3%。在成交量與日俱增的同時,撤回權有利于維護消費者的權益。隨著“海購”行為的增加,更有必要對消費者撤回權進行規定,否則使得我國消費者在涉外消費糾紛中處于不利地位。雖然新消法在法律層面確認了撤回權制度,在新消法實施之前,除了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涉及到了無理由退貨的權利,商業習慣、慣例自發的賦予消費者無理由退貨的權利,以期提高自己的商業信用,進而使得消費者放心大膽的購買。這是撤回權的另一種形式和運用,并在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淘寶、京東和當當網等在新消法實施以前,都有自己的退貨規則。
(二)撤回權正當性的既有研究與反思
撤回權制度的研究在我國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現有的撤回權正當性基礎的理論研究也比較少。盧春榮博士從合同實質正義、消費者主權理論、法律家長主義基本理論來分析其正當性,假如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出現了意思不自由、信息方面不對稱抑或在交易中出現非理性的情形,能夠在法律規定的類型以法定方式撤回其意思表示而不需要說明任何原因。這和王洪亮教授談到的消費者撤回權的正當性基礎在于意思形成階段的意思不自由(其中包括精神上弱勢造成的意思不自由和信息上弱勢造成的意思不自由)具有重合之處。文章指出,在19世紀末德國學者Heck建議的在分期付款買賣情形賦予撤回權制度并非顧客可能被勸誘而購買一些非必需品并超出其自身財產承受能力,他認為這種情形的關鍵在于消費者的意思表示是否受到影響,通過不同具體合同類型的各種情形是否具有妨礙其意思形成的可能性來賦予撤回權。此處有爭議的是,梅迪庫斯認為根據合同類型容易使人產生任意性的風險,通過不同的交易場景和銷售方式確認撤回權更能實質保障消費者撤回權。前者在解釋上認為不同類型的合同具有不同特點,其意思形成過程和障礙是不一樣的,符合情形的即享有撤回權,后者很明顯是想在最大程度上符合撤回權的情形。孫良國副教授對正當性的既有根據進行了評價,認為校正信息不對稱、消除跨國交易障礙、理解復雜合同、校正外生以及內生地被扭曲的偏好以及談判能力不平等皆不是其正當性基礎或者不是其主要正當性基礎,進而從消費者決策自由、合同法律觀念的變化為撤回權提供可能以及既有的法律規范不能充分的得到救濟解釋消費者撤回權的正當性。本文認為孫良國副教授在解釋撤回權正當性中具有合理性,從內部視角和外部視角兩個方面來解釋,并對既有的正當性基礎進行了相應的反思。原因有在于時間的變化導致很多原因不能單獨的解釋撤回權正當性,例如校正信息不對稱,談判能力不平等等,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消費者協會等組織的興起,使得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并不當然的享有撤回權。
契約自由與契約嚴守原則是近代私法的兩大原則,合同一方當事人享有締約、選擇相對人、決定合同內容以及選擇合同形式的自由,訂立合同后需要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嚴格按照合同約定辦事。消費者撤回權只需要符合一定情形以法律規定的方式即可撤回其意思表示而不需要說明任何理由,看起來是有悖于契約自由和契約嚴守原則。但消費者與經營者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甚至在訂立合同之前,會受到商家各種各樣營銷手段的影響,例如在商品推薦和網站搜索排名以及在某個時段區域內促銷打折影響消費者意思表示的妥善作出,甚至將消費者的選擇引向一個錯誤的入口。另外強大的商家在資源和精力上都顯著優于消費者,兩者在實質上并非平等。如果雙方當事人訂立合同以后,繼續履行合同反而不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也不利于交易的發展。
不同合同類型具有不同特點,其正當性基礎不同。非固定場所交易(包括上門推銷、直銷、通過組織休閑娛樂活動的推銷等)因其銷售地點往往是在消費者工作、辦公地點或者為經營者“控制”的地點,經營者在交易過程中帶有更多的主動性,消費者遭受“突然襲擊”的可能性比較大,賦予其撤回權有利于保護消費者意思表示的決定自由。遠程銷售方式典型的為我們生活中的網購,消費者容易為經營者花哨的營銷手段所迷惑,賦予其撤回權以保護消費者因信息不對稱而訂立的合同。分時度假以及消費者信貸合同是在消費者難以預見到合同的性質,在短時間內無法認識到合同的全貌。故消費者在訂立合同時可能不理解合同的長期約束力意味著什么,賦予消費者撤回權以使他能在一定時間認真審慎自己的決定。其中非固定場所、分時度假合同以及消費者信貸合同在歐盟賦予其撤回權的時間比較久,我國新消法規定網絡、電視購物等遠程銷售領域享有撤回權。
(三)遠程銷售領域撤回權的正當性
正如上文所說,在以交易場景和交易方式進行賦予撤回權在實踐中比較難做到,以合同類型劃分方便司法適用。我國新消法第25條第1款指出了網購、電視電話購物和郵購等領域消費者無理由退貨權,其列舉的均屬于遠程銷售。遠程銷售伴隨著一種特點,即消費者并不能完成感知商品的屬性、特征,在通過網頁瀏覽時往往與真實商品會出現不符,比如商品質量、顏色等。德國于2000年之際依據97年歐共體遠程銷售指令制定了自己的《遠程銷售法》,進而規定了強制性撤回權制度。其立法者認為,遠程銷售領域中消費者在訂立合同前,消費者與經營者并沒有個人接觸,也無法從其他自然人處了解相關信息,又無法將商品置于眼前觀察,故無法了解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應當指出的是在科學技術層面而言,當時德國的網絡購物的體驗已經今非昔比,隨著科學技術水平不斷發展,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消費者不僅可以通過網上和商家咨詢,保證購買的是否屬于自己所期望的商品,另外通過網頁文字、圖片、視頻和其他消費者的評論以及購買以后的曬圖等不同側面來觀察商品的質量,這和當時所言和商家沒有接觸甚至與其他自然人沒有聯系有很大區別。所有單就這一點而言,并不能支撐遠程銷售領域取得撤回權正當性的基礎。另一方面,正如孫良國副教授談及,隨著社會分工精細化、專業化,消費者不了解經營者的商品,信息不對稱非常常見。不用說隔行如隔山,同行隔山現象也是一樣。但現如今互聯網興起,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對他人信息甚至他國信息的獲取更加輕松,通過各種平臺了解網絡上想要購買的商品并非難事。也就是信息是不對稱的,但是要獲取信息也簡單。
強制性規范的撤回權與任意性規范的撤回權的正當性基礎有其區別,通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快速流動在縱向區別于德國當時的情形,在橫向也并沒有達到如同上門推銷等具有突然襲擊而妨礙消費者意思表示的自由作出。故,我國新消法第25條規定的強制性規范的撤回權有待于進一步商榷。
三、結語
綜上所述,消費者撤回權的正當性隨著時代的進步應作出區別于以往的解釋,不同合同類型以及同一合同類型下不同撤回權規制模式的正當性都有差異,解釋和具體適用上并非一成不變,這也就是今年2月份期間國家工商總局在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時談到要將我國這種強制性規范的撤回權改成任意性規范的撤回權。
參考文獻:
[1] 盧春榮.消費者撤回權制度比較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4.
[2]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013修正)第25條的釋義[EB/OL].http://www.pkulaw.cn/Clink_form.aspx?Gid=211792tiao=25subkm=0km=siy,2016-7-10.
[3] 盧春榮.消費者撤回權制度比較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4.
[4] 王洪亮.消費者撤回權的正當性基礎[J].法學,2010(12):107.
[5] 孫良國.消費者何以有撤回權[J].當代法學(雙月刊),2011(6):112.
[6]韓世遠.合同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8,44.
作者簡介:郭歡歡(1990—),男,江西贛州人,華東政法大學2015級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事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