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業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時代的進步,但是由于工業活動帶來的危害如生態破壞、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等也在逐漸加劇。而中國是全球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世界銀行調查,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占了16個。運用市場化手段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促進了排污權交易制度的產生。“排污權交易源于政府的開發和推進,是維護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希望”。允許排污的企業在規定的環境量中對環境資源的使用的一種交易稱為排污權交易。基于排污權交易原理的分析,建立排污權交易的原理的理論模型,分析當廠商之間治污成本的不同所產生的排污權交易的理論動機。從而對現行排污權交易制度下的廠商污染治理的成本控制進行解讀,綜合全面分析成本控制中關于初始排污權的分配、相關交易成本、次級市場交易價格等主要參數的關系。提出不同廠商通過提高治污技術水平、合理調整排污量、實現跨期間排污權限交易的成本控制。
關鍵詞:排污權;廠商污染治理;成本
一、排污權綜述
(一)排污權交易的起源。排污權交易是當前受到各國關注的環境經濟手段之一。排污權交易最先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在20實際70年代提出來的,并且首先被美國環境保護局用于大氣污染源及河流污染源管理。在美國所施行的排污權交易計劃代表著第一次大規模將經濟激勵手段運用于環境經濟政策中的嘗試。排污權交易的主要思想是在滿足環境要求的條件下,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力及排污權,排污權通常是通過排污許可證的形式表現的,允許這種權力像商品一樣被買賣,藉此來進行污染物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排污權交易制度在美國順利實施以后,德國、英國等許多國家也相繼實施的排污權交易制度,但是,由于環境問題更多的屬于世界性的問題,不僅需要每一個國家來治理,還需要各個國家進行合作,共同來治理環境污染。因此,排污權交易制度作為一種環境經濟手段,在多邊合作環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二)排污權交易的原理與基本特征。排污權限交易最初建立是為了能夠滿足一個地區總的排污水平符合規定的環境條件而向每個擁有排污權限的廠商進行的分配交易。早在1995年就有相關課題研究了有關于交易經費的排污權限交易問題,經分析相關人士認為交易消費與排污權交易的價格成正相關關系,即交易總消費越高,排污權限交易的價格也會隨之升高。《社會成本問題》中提及用何種方法正確度量與劃分利益的邊界,與此同時提出著名的“科斯定律”:假設交易費用為零,無論如何劃定權利,資源的最佳配置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易來達到。有效的提高企業的污染治理技術,不僅僅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還可以保護自然環境,為社會做貢獻,也可以促進企業的轉型。
排污權交易制度是具有市場化特征的環境政策工具。排污權交易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治理污染的成本,每一家工廠治理污染的技術和方法都不同,那些技術比較先進,治理效果較好的企業,就可以將自己多余的排污權出售給污染治理較差的企業,可以從中獲得一定的利潤。這樣,就可以將污染治理更多的集中在一起,集中的治理污染一方面使污染治理更加方便,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污染治理的成本。排污權交易制度可以促進企業治理污染技術的提高,在提倡綠色經濟的今天,排污權的購買勢必會花費企業一大筆費用,當購買排污權所需要的費用超過了污染治理的成本時,為了降低自身污染治理的成本,也為了可以在排污權交易市場中獲得利益,企業就會致力于污染治理技術的提高,企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都會得到極大的提高。但是在利益的面前,排污權的價格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出售排污權的一方,希望以此來獲得較多的利益,而購買排污權的一方,希望以較少的價格購得排污權,所以排污權的價格可能會受到市場交易的影響而存在較大的浮動,不利于市場競爭。
(三)排污權交易制度的框架。一般情況下,首先是由政府或者相關部門規定出一定區域的環境質量目標,并據此評估該地區的環境容量。并根據相應的指標得到某一些污染物的最大允許排放量,將這些排污量分割成若干部分,再將排污權分配給各個企業。在市場交易的過程中,排污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來處理自己獲得的排污權。
總之,要想設計排污權交易體系需要考慮許多重要的決策變量,一是系統的目標和基本特征,例如排污許可的物質基礎、可使用排污權的基本內容、排污權交易的條件、排污權交易的法律依據以及參與排污權交易的人員界定;二是排污權的初始分配,例如何種情況下可以免費獲得排污權,排污權的定價以及拍賣方式;三是各種彈性選項,如排污權的儲蓄和借貸等;四是如何組織排污權的交易,在何種場合以何種方式進行交易都需要進行認真的分析;五是要有合理有效的排污監管機制,對企業的排污業績進行監管;以及排污權的交易制度不能與其他的環境政策相沖突。
二、如何控制污染治理成本
提高企業治理污染的技術,排污權交易制度的施行在生產經營中控制了污染的排放,承擔著保護環境的責任,可以促進企業降低排污成本,刺激企業在新技術、綠色技術的研發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達到治理污染技術的創新與提高;控制污染的排放量,降低治理污染的成本,從而減少污染治理的費用也是控制污染治理成本的重要手段;施行跨期間排污權交易,廠商跨期間排污交易系統又叫做排污權銀行系統,企業可以在允許范圍內存儲排污權,存儲起來的排污權可以留待之后使用。企業也可以透支以后可以分配到的排污權,在之后的時間償還即可,但是不可以超過其總的排污量,這樣就可以使企業排污更加靈活,便利性大大提高,削減了排污權的交易成本,可以有效的減少市場競爭得影響,降低成本與交易風險。
三、制度與體系上降低治理污染的成本
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資源與環境的沖突日益加重,十一五計劃提出,在十一五期間,要將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要減少10%。建立排污權交易是統籌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是防止在環境保護過程中政府失靈的需要,是降低環境保護成本的需要。雖然排污權交易政策是一項很好的市場經濟政策,我國在經過多年的排污權交易嘗試后,在制定相關政策,合理運行排污權交易市場,對排污權交易進行監管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經驗,但是此政策依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法律、企業、環保等許多方面都有不小的阻力。實踐證明,排污交易行為有很大的減排功能,而且排污權交易也能為我國應對全球的氣候變化提供政策儲備,我國必須要重視排污交易政策的作用,逐步完善我國的排污交易制度。加快推進排污交易制度的建設、構建排污交易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污染源監測管理體系和監管能力建設、健全排污執法監管體系建設、加強排污權交易平臺的技術支撐、初始排污配額分配上力求做到公平合理、促進排污權交易市場的發展,提高環境資源配置率、合理有序的推進排污交易制度建設。
四、結語
隨著工業的發展,污染問題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首要問題,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總量控制、排污收費、排污許可證等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逐步確定排污權交易體系的可行性與正確性,為了更好的解決環境問題,我們應建立完善的排污交易制度,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做到經濟有效的治理環境。
參考文獻:
[1]泰坦伯格·排污權交易——污染控制政策的改革 2015 年7月【55-60】.
[2]張勁松,曹偉萍·排污權交易成本動因分析 2012年1月【106-109】.
[3]李壽德,黃桐城·初始排污權分配的一個多目標決策模型2013年2月 【40-44】.
[4]陳德湖 排污權交易理論及其研究綜述 2014年10月【23-30】.
[5]羅麗 美國排污權交易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2013年3月【32-41】.
[6]賈愛玲 排污權交易制度的經濟理論分析及其必要性 2014年9月 【6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