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已達6億,有60多個國家的老年人口達到或超過人口總數的10%,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行列。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引起了聯合國及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和關注。80年代以來,聯合國曾兩次召開老齡化問題世界大會,并將老齡化問題列入歷屆聯大的重要議題,先后通過了《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十·一國際老年人節》、《聯合國老年人原則》、《1992至2001年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全球目標》、《世界老齡問題宣言》、《1999國際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決議和文件。提醒各會員國”銘記著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老齡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對任何社會都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吁請各會員國加強或設立老齡化問題國家級協調機構,在國家、區域和地方各級制定綜合戰略,把老齡問題納入國家的發展計劃中,為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的口號,以期增強人們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和老年人問題的重視。
2016年7月17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重要批示專題研討會”在江蘇南京隆重舉行。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中國亦是如此。21世紀,我們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中國也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期,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社會環境下,我們該如何面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問題,也是全社會關心的問題,更是國人的一大難題。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特點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
據新華社消息民政部2016年7月11日公布的《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萬人,占總人口16.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4386萬人,占總人口10.5%。公報指出,截至去年底,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1.6萬個,比上年增長23.4%。各類養老床位672.7萬張,比上年增長16.4%;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0.3張,比上年增長11.4%。有關專家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別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萬的增長速度,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顯,養老問題日趨嚴峻,而農村各項基礎設施普遍弱于城鎮,大量的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被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點:
(一)未富先老。世界范圍來看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基本上是發達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的人口老齡化使伴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人口老齡化的速度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提高基本是同步的。先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一些發達國家,目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00美元以上,呈現出“先富后老”,而且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口老齡化速度慢,這樣就有一段較長時間來準備和適應,這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奠定了經濟基礎。但是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雖然是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背景下出現的,由于下世紀前半葉人口壓力仍然沉重,還要繼續堅持計劃生育的國策,其結果將不可避免地使中國提早達到人口老齡化高峰,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到來的,具有超前性和偏離性,更為嚴峻的是中國“未富先老”的態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大多數國家在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約為1萬美元,而中國僅為0.1萬美元。在中國老齡人口的資產結構中,財產性收入僅占0.3%,更多的是靠子女供養,經濟實力還不強,增加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難度。
(二)在多重壓力下渡過人口老齡化階段。下個世紀前半葉,中國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改革和發展的任務繁重,經濟和社會要可持續發展,社會要保持穩定,各種矛盾錯綜復雜,使得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發達國家和人口少的國家更為艱巨。
二、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養老保障功能弱化
家庭養老模式是和傳統農業社會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建立在土地保障的基礎上,靠家庭成員的代際支持進行養老。雖然一些經濟發達的農村實行了集體養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也在一些地方實行,但是,就全國農村看,家庭養老仍舊是中國農村最普及、最長久的養老方式,在農村養老保障中占據重要地位,農村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子女供養占有主要部分。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中國農村人口的生育率不斷下降,已經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人口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家庭結構日漸趨向小型化、核心化,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同時,孝道觀念蛻化、家庭倫理道德淡薄、重幼輕老現象、人口老齡化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等問題日漸突出,導致了家庭養老保障功能趨于弱化,使得農村養老供給和需求嚴重失衡。
(二)社會養老保障覆蓋面小
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采取的是農民自愿的原則,即鼓勵具備投保條件的農戶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國家對這項工作進行分類指導:“凡是達到全國和全省農民人均收入的農村居民,必須參加養老保險;凡是已經解決溫飽,且基層組織比較健全的地方堅持政府積極引導和群眾自愿相結合;凡是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的地方,暫緩開展這項工作。”我國目前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大多是比較發達的地區,參加養老保險的人也幾乎都是農村的富裕居民。而我國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未來農民家庭養老困難的問題,但現在參加保險的人并不是未來養老的困難人群,或目標人群,他們即使不參加養老保險,今后的養老也不會是太大的問題。未來養老將會面臨困難的恰恰是那些養老保險工作并未覆蓋的不發達農村地區和沒有能力投保的貧困農村居民。所以,當前“保富不保貧”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不能真正達到其目的。
三、完善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議
(一)完善和保障家庭養老制度
無論如何,家庭養老這種養老方式是不能被其他養老方式所替代的,在我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中,家庭養老已經是我國法律規定的養老方式,是最主要的養老方式。改革和完善家庭養老制度,使其在新的形勢下煥發新的活力,這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關鍵。
道德約束家庭養老。建構制度倫理,要以完善的制度化、法律化道德規范引導人們尊老敬老,使人們自覺、自愿地贍老養老。經濟條件保障家庭養老。只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的收入增加了,農民才能有足夠的資金用于老年人的養老支出上,從而使家庭養老更為穩固。法律強制家庭養老。用法律規范家庭養老,才能使其由自發走向自覺,由道德約束變成法律約束。加強家庭養老立法詳盡性建設,制定詳細的可操作的法律條文。政策傾斜家庭養老。政府的支持和鼓勵是家庭養老不斷發展的關鍵。家庭養老不僅是家庭的事情,同時也是國家的事情,政府應該從不同方面支持和鼓勵家庭養老。
(二)繼續擴大養老保險范圍,做到“應保盡保”
在中央出臺的“十項措施”中,明確提出要“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將農民納入養老保險范疇,正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種具體而有效的舉措。養老問題是農民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當養老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后,農村的消費潛力也將得到釋放。我國的國民總收入已由 1978 年的 3645.2 億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673021億元,社會保障體系的擴面工作進展順利,大量的農村人口被納入到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逐年上升等等,這些增長的勢頭引領了我國老年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社區養老方式的研究[D],南昌大學,2014.
[2]陳昱陽.構建城鄉統籌的社保體系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N].人民日報,2011(5).
[3]趙曉強.我國農村養老方式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4]錢海龍.我國農村養老方式的現狀與前瞻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2(8).
[5]楊勵.推行社區服務型居家養老模式,逐步完善新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J].社科縱橫,2007(6).
[6]賈麗鳳,馬翠花.農村社區養老模式的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