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對習慣的經典注釋:“種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行為;種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習慣是一種長期形成的思維方式、處世態度,習慣是由一再重復的思想行為形成的,習慣具有很強的慣性,象轉動的車輪一樣。可見習慣的力量——不經意會影響人的一生。小學階段正是各種習慣諸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尤其是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良好的語文習慣該如何去養成,本人有一些自己的小見解。
關健詞:學習習慣;預習方法;自學能力;教學工作
一、提前預習的習慣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一般比較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自己預習課文。我一般分四個步驟來讓學生逐步把握預習方法。一是掌握課文中不會的生字,二是提前閱讀課文3遍,三是理解不懂的詞語,四是寫下預習中的收獲和不理解的地方!就是這么簡單,因為有明確的目的,學生預習課文的時候就不是虎頭蛇尾,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了!反而有頭有緒。這樣上課的時候我只要先默寫課文中要解決的生字,然后找學生讀課文,其余學生聽并且評價,接著就是大家一起聽學生匯報自己的收獲,互相補充,最后就是讓學生提出自己預習時遇見的難題,大家一起解決!等到這四個流程結束,一篇文章也在大家的交流中讀懂,弄明白了!一篇需要三課時上完的文章,我們一般是1—2課時就結束。因為他們是親自參加了預習,所以上課時候學習非常認真。當然,對于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我總是對他們的預習適當加以指導,課堂上也經常問他們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感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投入到學習中來。每節課余下的時間我會要求學生立即獨立完成練習冊、補充習題等課外作業,既讓他們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又避免了課外作業給學生帶來的負擔!
二、細心觀察的習慣
觀察習慣的培養,首先生活中處處留心,“處處留心皆學問”。 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興趣推動學生認真觀察,探究新知識的動力,其次要先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對比法、順序法、遠近法等等。強調觀察時要有次序地看,這樣看得仔細,不易遺漏。然后再引導學生觀察時要郵明確的目的和要求,幫助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觀察對象上,使感知和思維環繞觀察對象展開,最后要鼓勵學生,只有堅持觀察,有恒心,才能從事物的變化中提出問題,發現規律。在課后,讓學生多做觀察性、思考性作業,并要求記簡短的觀察日記,以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
三、勤于動筆的習慣
“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告訴我們無論課內課外,無論看書聽課都要勤于動筆。平時讀自己的課外書時,讓學生拿一支筆,擺開一個本子,讓學生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用標注,用線段或者符號把他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開始時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選擇,選擇學生特別感興趣的片斷。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課外書的空白處,簡單批一個詞,如”精彩”、“太妙了”、“不對”之類,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話,再往后可以用幾句話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總之,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外出時,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記錄下來,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簡單,都要記錄,堅持數日,就養成習慣了。養成寫日記、記隨筆的習慣。開頭時可以非常簡單,之后可以逐漸復雜,寫成片斷,甚至寫成完整文章。關鍵是培養習慣。日記、隨筆,仍然是以片斷為主。
四、廣泛閱讀的習慣
小學生的讀書方法、讀書興趣、讀書習慣等處于漸長階段、尚不成熟,所以培養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正在成長的小學生而言尤為重要。我們知道,書作為知識的源泉,是開發兒童智力的鑰匙。讀書能夠啟迪孩子的心智,能擴大他們的知識視野,能提高其寫作能力,使之才思敏捷,能陶冶他們的性情,使其溫文爾雅。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明確提出:“學習語文的目標就是得到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從而養成閱讀的習慣”。因此,我們要不斷挑選、推薦各種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養成他廣泛閱讀的習慣,這將使學生終生受益。以語文學科開展的“大閱讀”活動為契機,我們定期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經常性的開展形式各樣的讀書活動,對引領學生的閱讀大有裨益。
記得一位名人說過:兒童的心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上了思想的種子,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上了行為的種子,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上了品德的種子,便會有命運的收獲。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變成人生道路上前進的巨大力量,終生受益。現在有些學生往往因為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影響了成績的提高,因此我們應致力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從而挖掘出學生的智力潛能,激活學生學習內驅力,提高學生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