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計作為一項獨立性的經濟監督活動,在經濟活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為審計主體中的審計人員又是整個審計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因此,一方面,探討和分析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變化,有助于審計質量與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關注人的心理活動是當代人性化管理的需求,作為審計主體當中的實踐主體(審計人員),他們的心理健康尤其值得關注。本文以心理學及審計學理論為依據,通過分析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的心理活動,提出一些關于提高審計工作效率的建議。
關鍵詞:審計心理學;審計過程;審計心理分析; 建議
一、審計心理學的概念及意義
審計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審計過程中伴隨著人際交往而產生心理活動的規律的學科,它屬于應用科學的范圍。
對于審計人員而言,他們在審計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是隨著審計工作的變化而變化的。積極的正確認知、積極的情緒以及堅定的意志,是審計人員提高工作效率所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本文將重點分析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全過程中的心理活動。
二、審計準備階段的工作與審計人員心理分析
(一)沖動心理。在審計準備階段,審計人員對即將實施的項目抱有一種熱切的期待,總覺得自己胸有定見,急不可待地希望投身到審計實踐中去,這就是審計人員沖動心理的雛形。沖動心理對于審計人員自身而言是一種動力,而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則更多地表現為操之過急,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這種負面的危害會更多。
(二)畏懼心理。畏懼心理是由于審計人員對審計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棘手問題建立了主觀上的預期,造成主觀心理上對有可能出現的某一障礙進而擴大化,從而懷疑自身的能力,有時甚至完全否定,產生心理抵觸,對工作持抗拒的態度,對審計項目產生難以克服的畏懼。畏懼心理往往會讓自信喪失,從而難以完成項目。
三、審計實施階段的工作與審計人員心理分析
(一)迫不及待心理。所謂迫不及待心理通俗的說就是急于求成,審計人員迫切地希望審計工作由實施階段快速轉入終結階段,這其實也是沖動心理在實施階段的變化和延伸。當審計人員出現強烈的迫不及待心理時,就很難穩妥地去實行自己的計劃。很多工作做起來會顯得很焦慮,這樣焦慮的心理很容易導致最終結果的不理想。
(二)拖延心理。拖延心理是指審計人員在完成每一件帶有困難的事情前,出于人性的懶惰,能拖則拖的心理。 “身體在行動,精神在拖延”這就是本文對于審計人員拖延心理的一種狀態的描述。在具體的審計過程中,拖延心理的表現形式是帶有一定的隱蔽性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審計工作的嚴格要求使得審計人員不得不隱藏最真實的自己。面對錯綜復雜的審計環境,審計人員難以擺脫畏懼心理,不得不隱藏內心最為真實的一面,將工作的進展寄希望于時間的拖延,從而客觀上影響了審計工作正常的進程。
四、審計終結階段審計人員的心理分析
(一)審計完成心理
1.擺脫心理。擺脫心理是指審計人員在經過審計實施階段的煎熬之后,從身體和心理上都想得到一種放松,不想再因為審計項目中的一些困難而感到身心俱疲。這種心理一般在參審人員身上表現得比較明顯,因為參審人員的責任相對較輕,工作范圍有限,任務量較少,一旦審計工作進入終結階段,參審員常常急于把整理的結果和反饋的信息報送負責人,從心理上宣告萬事大吉。
2.懈怠心理。懈怠心理是指審計人員在審計終結階段,萬事大吉、大功告成的意識下,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松懈。在懈怠心理的牽引下,終結階段審計報告的撰寫、意見的征求、處理意見的提交以及檔案的整理等重要環節,都可能成為眇乎小哉的細枝末節。
(二)審計報告心理
1.偏好心理。偏好心理是指從事不同種類的審計人員,在審計報告形成過程中表現出的不同的心理偏好,這種偏好主要是由于從事的職業不同以及過于自信的心理造成。
2.草率心理。當前審計實踐證明,在審計工作中存在著審計效率與審計質量兩極分化的現象。有的只是注重審計質量而忽視審計效率,相反,有的注重審計效率而忽視審計質量,前者在當今市場競爭的環境下,優勝劣汰,最終會被新興力量所取代,后者是一個原則問題,一定要及時糾正。審計草率行為在審計工作中是嚴禁發生的,所以,草率心理應得到及時合理地調整。
3.高度負責的心理。高度負責的心理往往對審計人員的工作是一種鞭策,但是,消極心理影響偶爾也會發生,比如鉆法律的空子,抱著一種“只要這個事件不會牽扯到我”的這種僥幸心理。總之,高度負責的心理,在這一階段的積極影響力還是大于消極影響力的。我們應加以引進正能量,確保審計進程的正常進展。
(三)審計決定執行心理
1.心理焦慮。審計決定執行過程中,審計人員的心理焦慮是出于對出具報告前的溝通以及出具報告之后的辯論本身的恐懼,從而感到心理焦慮。在發生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之間的溝通或者申辯時,出于審計風險后果的考慮,審計人員便會感到惶恐、焦慮不安。一般情況下,經驗越多,專業技能越強,審計人員的焦慮程度就越低。
2.沮喪心理。一方面,被審計單位對審計報告中的某些處理拒絕接受時,有些審計人員會對自己的審計結果感到沮喪。另一方面,當被審計單位因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而衰退時,抱有拯救者心理的審計人員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做得太過了。當他們以一個“拯救者”的視角看待這樣的事件時,沮喪感變悠然升起。
五、基于審計心理學提高審計工作效率的建議
(一)審計準備階段
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在分配具體的審計任務時,相關負責人要關注到個人需求。既讓團隊整體有勝任工作的把握,又讓每個成員都得到差別鍛煉,給新成員熟悉業務的機會,給老成員工作創新的平臺,使每一個成員在小組中都得到激勵,提高組員對整個審計小組的歸屬感。
(二)審計實施階段
滿足個人基本需求,提高審計人員的幸福度。審計項目的順利進行除了需要具備良好的辦公條件(如:交通工具、伙食、住宿、辦公地址等)外,還需要滿足審計人員的精神需求。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審計人員的歸屬需求和尊重需求是需要得到滿足的。只有中級階段的需求得到滿足,高級階段的自我價值才可能得以實現,而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大大提高幸福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審計組織要特別關注員工的需求。
(三)審計終結階段。總之,審計項目從開始到結束,由于壓力比較大,審計人員的心理感受會常常伴有焦慮、惶恐不安以及沮喪等不良的心理傾向,適度的這種心理情緒一般是不會影響審計工作的,所以審計人員在出現不良心理傾向時,應該正確看待。在整個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應相互激勵,彼此支持。對于一個單位而言,他們應該為審計人員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接觸、多了解心理健康知識,以至于在遇到困難時自己能知道該如何抵制和預防這些不良的心理情緒,確保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審計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會金.審計心理學[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2] 熊振華.會計心理學[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