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分析高職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中,教育生態學提供了一種整體的、情境的、關聯的視野。文章基于教育生態學視域,從微觀、中觀以及宏觀三個層次入手,分別對教師個體、學校群落以及教師與社會環境互動過程中所面臨的失衡威脅進行了分析,并在對教師專業發展進行生態學建構的基礎上提出了提升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力的對策,包括積極調整教師專業發展生態位,科學維護教師專業發展生態鏈,穩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生態承載力。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 高職院校 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5-0019-04
教師和教育歷來是人們關注的主題,教師專業發展已逐漸成為教育領域回應社會變革而采取的一種關鍵性策略手段。對于積極推進內涵式發展的高職教育來說,教師的專業發展正日益成為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公共期待”。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環境的互動機理與規律的一門科學,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探索教育領域的現象與問題已成為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取向。從生態學的視角研究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突破了以往理智取向、實踐反思取向中主要關注教師本身的局限,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是個體和環境互動的結果,以更開闊的視野將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置于更廣闊的時空中,進而找回教師專業發展的本質——關注教師的生命。①本文主要探究教師在專業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與制約瓶頸,對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系統運行結構進行分析,以期為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提供一種整體的、情境的、關聯的視野。
一、教育生態學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與意蘊
從教育生態學的視野看教師專業成長,主要是通過系統研究教師這個生態主體與學校群落、社會環境各個子系統的聯系與互動中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而形成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邏輯框架。各系統間的協調一致程度直接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速度與質量。
當前,高職教育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高職院校教師的發展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生態學以系統和整體的觀念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外部生態環境與內部生態結構進行全面的聯系和思考,以教育生態系統平衡為視角考察高職院校這個特定場域內的教師專業發展有利于更好地調控其教師發展的生態結構和功能,從而更好地促進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教育生態原理和規律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運用能夠更加深入地洞察教育的本質及其運行機制,更好地發揮出教育的多維效益。
二、教育生態學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阻滯與失衡
生態平衡是英國生態學家譚斯利(A.G.Tansley)首次提出來的。結合教育生態的主體和對象的特殊性,教育生態學的平衡層次包括個體生態平衡、群體生態平衡和生態系統平衡。在一定條件下,系統內各要素的結構與功能處于相互協調的適應性動態與平衡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對高職院校這一特定場域內教師專業發展生態系統所面臨的失衡威脅進行分析,本文將從微觀、中觀以及宏觀三個層次入手分別對教師個體、學校群落以及社會環境生態系統進行分析,從而對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進行全面深入的解析。
1.教師個體生態。教師在中國語境中是一個社會角色概念,他們承擔著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但這種工作是專業工作,于是教師工作中的“專業”含義需要界定清楚。我們所理解的教育教學“專業”是指教會學生學習、育人和服務三個維度的內涵。②對于高職院校教師來說,應該在向學生傳授基礎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同時,將學生視為“完整的人”,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有意識地融入情感認知、公民道德、社會性人格、健康安全、藝術審美等元素來影響和培育學生,教師在為學生和學校提供“專業服務”的過程中自身也得以發展。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很多高職院校教師在這三個維度上的發展是失衡的。他們往往只注重“教學生學習”這個維度,將所有的心力都用于教學與科研,而將“育人”這個維度完全視為輔導員或班主任的職責,如此取得的教育效果往往不佳。在這種思維導向的影響下,他們往往忽視自身作為“人”的整全性需要,對自己身心發展不夠重視,從而也就失去了“育人”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因此,三個維度的失衡發展使得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失去了深層次的理想基礎,也就無法將教師的知、情、意更好地統整到教學活動中,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起到引領的作用。
2.學校群落生態。一所學校是一個教育生態群落,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校內的制度生態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環境變量,對發展的成效起到關鍵性作用。受社會環境和管理體制等因子的影響,高職院校制度生態環境建設相對滯后,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后勁。首先,高職院校的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失衡現象嚴重,幾乎所有的學術資源配置都在一定程度上被“行政化”,而真正的學術權威“發聲”不能得到制度保障。絕大多數教師在學術生態環境中因缺乏獨立自主發展和獲得資源的機會而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只能被動地接受這種畸形的學術生態現狀。其次,教師績效考評是目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指標,而績效考評政策重科研輕教學的導向使得多數教師將主要精力投入于科研,數量化和等級化的考評機制使得大多數教師因為職稱評定的需要而降低對學術質量的要求,從而導致論文和著作的數量與有價值、有見地的作品數量不成正比。這種學術制度生態也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多數教師的積極性,使得學校群落內部教師這個生態主體不能很好地與制度生態環境和諧相處,從而導致學校群落的生態失衡。
此外,文化生態也是影響教師這個生態主體的發展意識的重要環境變量之一。每一個成員都是文化的建構者,他們在工作生態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之間保持著多向教育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彼此之間要不斷協調生產、建設和消費的關系,以維持系統的均衡和持續發展。③尤其是在以教研室為基本單位的教研活動中,教師個體之間通過不斷的互動交往來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在伴隨教師生命歷程的互動過程中,教師個體對教育事業的價值觀與行為范式是彼此影響的,尤其是負向能量的傳播往往更具有破壞性。在部分教師文化生態中,也存在著孤立和封閉的“怪圈”,教師雖然幾乎天天見面和彼此交流,但很少運用交流的機會來討論教學實踐或分享問題。這使得教師之間缺乏思想、理念和技術的碰撞,也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
3.社會環境生態系統。影響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社會生態環境是制約生態主體發展的多元空間和環境系統,這里主要討論社會政治環境和規范環境的影響。社會政治環境主要是指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劃帶來的影響。教育政策是國家制定的旨在調整教育領域內的社會利益關系的公共政策,是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教育任務而制定的行動依據和準則。教育政策可以滲透到社會和教育活動的各個領域,為教師的基本生活、工作和學習提供保障,并通過教師評價與激勵機制、福利待遇等重大政策的導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規范、引導、激勵與促進教師的發展尤其是專業發展,深刻地影響著教師的生活質量并指引教師的發展方向。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文件推動高職教育的發展,但是對教師這一生態群體的關注還遠遠不夠,導致生態系統內的能量流無法給予高職教師更多的正能量。規范環境又稱精神環境或價值環境,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各種態度、風氣、價值觀念等。規范環境是人類特有的,是在人與人的相互交往中逐步形成的。④當前,由于高職院校在高校招生錄取過程中的批次、分數等問題,社會對于高職教育的社會認同度不高,因此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聲望和地位也相對偏低,他們處于被認可但不完全認同的尷尬境遇。這種低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的積極性,導致他們只滿足于完成工作任務,很難持續地不斷追求達到專業發展的更高境界。
三、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生態模型的建構與詮釋
如右上圖所示,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要素主要包括生態主體和生態環境。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主體是指教師及其教育對象——學生。他們是這個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教師扮演的是生產者角色,他們根據要求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進行傳授,而學生則主要是消費者,對教師授出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消費”并內化成自己的知識。生態環境是指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環境因素,這里主要探討學校群落和社會環境這兩個層面。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的特點,學校群落中的組織制度和校園文化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在構建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生態模型的過程中,各生態要素交互作用構成了一個與生態環境進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的復雜系統。生態要素間的互動范式具有關聯性、適應性、平衡性等特征。
1.生態關聯性。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生態圈作為高職教育的一個部分,其自身系統內的各個因素是相互關聯的,同時與院校群落和社會環境也無時無刻不處在交互的關聯狀態中。社會環境以及院校群落內的制度和文化對教師專業發展產生影響,并制約其生態結構要素的變化。從關聯性的視角來看,每一個要素都與其他要素相互牽制,都不能隨便脫離其他要素無限制地發展,其生存狀態是與其他要素進行各種形式交流的結果。穩定的教師專業發展生態系統是一個發展形式多樣和制度文化多元的統一體,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各生態要素間相互依存、相互管理的特性。教師專業發展的狀況并不是其所在的單一生態圈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系統協同整合而成的生態環境綜合影響的結果,系統內部的要素結構以及系統間不同程度的關聯形成了一個高職教師專業發展影響鏈。
2.生態適應性。生態主體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功能,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發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兩個系統間的協調一致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成長的速度和質量。生態視角下的適應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生態主體通過改變環境使得環境更有利于自身生存,二是生態主體通過改善自身結構和功能從而達到適應環境的條件。對于教師而言,與教育對象、教育情境彼此相聯,在自身與環境的“平衡—不平衡—新平衡”運動中保持正常的運行態勢。在社會環境變革的歷程中,教師的專業發展生態系統更多的是通過自身的變革來適應環境的變遷而不是試圖改變環境。這種適應是一種漸進的、有序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調整的多層次、多維度過程。教師作為生態主體之一,對自身的情緒、認知、行為等不斷進行調整,在此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模式也在悄然改變。這就使得生態主體系統的內部結構、運行機制也隨之改變,以適應院校群落以及社會環境系統的變革。
3.生態平衡性。教師專業發展生態系統作為一個不斷對外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互的開放系統,各要素在整體推動系統進化演變的過程中相互進行協調,始終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當系統所受到的干擾超過自身的承載力時就會無法進行自我調整,從而打破平衡處于失衡的一種狀態。生態主體與生態環境間的交互過程也總是經歷著由彼此的平衡到失衡再重新達致新一輪平衡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此過程中,系統的生態主體會根據與環境的交互反饋結果,實時地根據院校群落及社會環境的現實狀況及運行趨勢及時進行調整,不斷完善自身結構,以積極的狀態適應院校群落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系統。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教師在與學生的教學互動中不斷接受學校相關管理機構的監督和管理,也受到國家政策導向的影響。這些信息反映了社會對教師的期待與要求,當物質、能量、信息的輸入量超出教師專業發展系統的承受能力時,就會導致生態主體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交互過程的不平衡。要達至新的平衡,教師專業發展生態系統會根據自身狀況對內部結構進行自我調整并適時調配各要素在系統內的位置和關系,充分發揮各要素的內在潛力,促使他們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四、提升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力的生態性對策與舉措
1.積極調整教師專業發展生態位。每一個物種在其所處的群落中都有一個特定的位置,即“生態位”。首先,每一個教師在其所在的系統中都有自己的“生態位”,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師應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專業情意、專業發展能力和意識等情況進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找準自己專業發展的“生態位”是實現專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其次,每一個教師在自身職業生涯周期的不同階段所處的“生態位”又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教師應根據初期、中期、后期等每個職業生涯階段的不同特點,不斷對自己的“生態位”進行適時調整,努力實現不同階段的職業規劃目標。對于管理者而言,應該尊重每一位教師的“生態位”差異,根據生態規律盡可能挖掘每一位教師的潛能,根據學校群落自身系統的情況制定相關政策,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在各自的“生態位”上發揮能量。
2.科學維護教師專業發展生態鏈。在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生態系統中,教師個體之間、教師與學校群落的管理組織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形式多樣的生態關系,是集合專業知識、教育技術等物質、信息、能量流的復雜網絡,往往不是單一的線性流動過程。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恢復穩定狀態的功能。系統的調節和恢復能力與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復雜程度成正比,即能量和物質的交互越復雜,其恢復功能越強大。在維護教師專業發展生態鏈的過程中,應注重加強生態主體、生態環境系統內部以及系統間能量的有序、持續流動,使得生態鏈上的各要素能夠更好地交互融通,彼此依存,相互支撐。教研文化、組織制度、社會環境是以能量流為基礎的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生態鏈的能量源。因此,培育特定教研文化、規范組織制度建設、適應社會環境等幾個方面的有機結合,能更好地優化生態系統的結構,使系統能持續穩定運行。
3.穩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生態承載力。教師專業發展生態系統如自然界生態系統一樣具有相應的承載力,生態系統的平衡運行和發展必須建立在相應的承載力基礎之上。短時間內脫離教育發展本質和規律的急速成長,可能使教師專業發展生態系統超越自身的生態承受力而失衡。要使教師的專業發展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狀態,不僅要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加強教師培訓等有效措施來增加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還必須對當前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加以仔細把握,要充分考慮教師個體的耐度,對只求速度不求質量的發展進行適當的調節和控制,尋求資源利用與生態系統最大承載力的動態平衡點,使系統在平衡運行的前提下穩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承受力。
[注釋]
①宋改敏,陳向明.教師專業成長研究的生態學轉向[J].現代教育管理,2009(7):50-52.
②朱旭東.論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模型建構[J].教育研究,2014(6):82.
③江世勇,李彥.教研文化重構:文化生態學視閾下教師繼續教育與專業發展[J].繼續教育研究,2012(1):99.
④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
[參考文獻]
[1]賀祖斌.高等教育生態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3]朱旭東.論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模型建構[J].教育研究,2014(6).
[4]梁秀梅,吳瑾瑾,韓作生.高校教師發展的生態環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