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其他高校相比,因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職業性,高職院校教師繼續教育也有著其特殊性。文章在闡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基礎上,分析了基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師繼續教育內容,繼而剖析了高職院校教師繼續教育現存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統籌規劃以人才培養為目的的教師繼續教育、加大教師繼續教育中對應行業的職業性素養內容和采取多種措施確保深入企業的教師繼續教育質量等改善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 培養目標 教師繼續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5-0050-03
傳統觀念將人的一生劃分為學習與工作兩個階段,學習階段僅指自入幼兒園或入小學起持續學習的一段時期,脫離正規、系統學習階段或工作后的學習稱之為繼續教育,也稱為職后教育。高職院校教師的繼續教育與普通高校教師的繼續教育有所不同,雖然都是為適應本職工作進行的深入學習,但因培養目標定位、學生素質、教師專業發展等的差異,高職院校教師的繼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2002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2]2號)(以下簡稱《意見》)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在知識、技能和思想方面進行了具體規定,即具備基礎知識、掌握基本能力和技能、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2011年,《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提出“高職教育培養行業一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以上兩個文件都對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進行了明確定位,而且對高職院校人才質量與規格進行了具體規定,除了必需、夠用的專業知識外,明確提到并突出了高職院校畢業生應是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的高等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基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師繼續教育內容
1.強化教師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也是協調工作中人與人關系的潤滑劑,失德會讓人失去信任,不能被委以重任。在各種規模的人才招聘會上,企業招聘首先考慮的是應聘者的工作態度是否端正,其次才是應聘者的工作經驗、職業技能和學歷等。《致加西亞的信》曾廣為流傳,文中主人公并沒有不凡的表現,只是盡職盡責,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完成了本職工作。而此書廣為流傳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主人公對職業的忠誠、熱愛、責任心等良好品質,被社會所認同、接受。以上種種說明與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道德品質情操的重要性。作為高職教師,培養的學生都是行業一線的技能型人才,勢必也應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高職教師不僅要熱愛本職工作,遵守教師行為規范,勇于創新、求真務實、努力鉆研,還要熟悉學生未來所從事的行業對人才的職業道德的要求,并在教育教學中貫徹落實,為學生做出表率。
2.增強教師的職業能力?!兑庖姟诽岢觯骸芭μ岣咧小⑶嗄杲處煹募夹g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實現教師一專多能?!憋@而易見,國家對高職院校教師素質不僅有明確的規定,而且突出強調了高職院校教師應該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職業實踐能力。要實現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與行業零距離接軌,快速熟悉工作流程,適應工作崗位需求,依賴于教師對各專業所對應的行業一線工作崗位職業實踐能力的熟悉與掌握程度。高職院校若想辦出特色,創出品牌,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教師隊伍中職業實踐能力突出的教師的數量。目前,高職院校教師多來源于高校畢業生、中專升格為大專后的學校原班人馬,大都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欠缺行業一線工作經歷經驗,要想實現和行業工作崗位零距離接軌的人才培養目標,承擔服務社會、密切校企關系等任務,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3.培訓教師的雙師資質。《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界定了“雙師素質”的外延,即具有中級職稱或中級以上職稱,加之符合四個條件中任何一個就屬于雙師素質。文件提及雙師素質教師具備的條件,著重強調企業一線的工作經歷、專業實踐實訓指導能力或企業應用的技術等,而這些條件,不經企業的繼續教育,高職院校教師很難具備。此外,高職院校對學生畢業提出了專業準出制度,用人單位則提出了行業準入制度,即高職院校學生要考取和本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這些職業資格證的考取,本該納入課程設置中,由熟知職業崗位知識、能力的高職院校教師來完成,但很多高職院校委托校外機構進行培訓,致使課程設置不完善,也額外增加了學生的經濟負擔。
三、高職院校教師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
1.繼續教育的目的未能著眼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師的繼續教育屬于學歷進修、訪學,這是因為職稱評審或分級聘任對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學位水平有明確的要求。例如,有些學校有博士畢業職稱評審不占崗或優先評聘等規定,或參與高級職稱評審必須有高校訪學經歷;也有的學校分級聘任時根據學歷、學位層次進行不同的賦分,學歷、學位低的自然分值就少。對于高職院校教師而言,職稱評審和分級聘任就是“指揮棒”“方向標”,繼續教育的機會相對每個人來說并不是很多,所以每個高職院校教師都會努力抓住繼續教育的機會。因此,和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比較,個人利益更易占據首位。
2.繼續教育的內容沒有突出職業性。根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師繼續教育應該緊緊圍繞提升職業實踐能力、了解專業對應的行業工作崗位的工作流程及內容、熟悉工作崗位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等內容進行。但是,高職院校教師除了學歷進修、訪學外,還會參加一些專業的學術會議,如學前教育年會、學前教育心理健康學術年會、專業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報告會等;參加網上相關課程項目培訓,如高校教學方法與教師教學藝術專題骨干教師研修、精品課程培訓;登錄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選擇和專業相關的課程學習等。這些內容的繼續教育,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教師專業素質提升等方面能起到促進作用,但和教師職業能力、行業一線工作崗位內容的關系不大,這些內容的繼續教育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3.與企業合作的繼續教育難以取得實效。職業性是高職院校教師繼續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而與企業合作的繼續教育是提升高職院校教師職業性的有效渠道。在實際實施中,有些承擔培訓的企業因參訓的高職院校教師的到來會耽誤企業內部工作進程、需要抽派人手培訓而影響企業計劃,或參訓人員要到培訓單位各工作崗位進行實訓,可能使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干擾企業員工的注意力,或是有些培訓單位想賺取更多的培訓費用等各種原因,而任意減少培訓時間,更改培訓內容,調換培訓專家等,使本該從培訓中獲取更多實訓內容、提升實踐能力的高職院校教師收獲甚少,失去了高職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培訓的真正意義。
四、改善高職院校教師繼續教育現有問題的建議
1.統籌規劃以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教師繼續教育。有些高職院校因循舊例,沒有根據職業教育的發展對教師繼續教育進行審時度勢的變革,加之很多教師缺乏對自身職業生涯的長遠打算,導致繼續教育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脫節。因此,無論是高職院校領導,還是高職院校教師,都應緊密關注職業教育發展,改變只關注提升學歷、專業素養、前沿學術理論等繼續教育的觀念,將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立足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在政策制定、制度保障上予以傾斜。在教師繼續教育問題上,高職院校應將教師繼續教育與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起來,統籌規劃,對學校各專業教師繼續教育進行全盤考慮。第一,考慮因人才培養而產生的專業設置、課程調整等與師資隊伍建設的關系,建立基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教師繼續教育方面的新的規章制度。例如,優先選送轉型轉崗的教師或學校緊缺的師資參加專業培訓;給進入企業掛職鍛煉的教師相應的補助;在晉升職稱、獎先評優方面傾斜于職業能力突出的教師或在人才培養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等。第二,依據各專業長遠發展、就業率等情況,將相應專業教師的項目訪學、學歷進修、合作培養等分出不同批次,排出先后順序。
2.增加教師繼續教育中對應行業的職業素養內容。針對高職院校教師更關注自我、關注專業發展而努力提升自身學歷層次與學術水平的狀況,繼續教育除了應保留學歷進修、參加學術會議等專業性內容外,還應增加有關職業素養的內容比例。這是因為,目前高校招聘教師最低的學歷要求就是碩士研究生,也有一些院校招聘起點是博士研究生,所以學歷進修人員數量將日趨減少。相反,高職院校教師欠缺的是職業素養,因此加大職業素養的繼續教育內容比例更符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師的要求。具體而言,在教師繼續教育內容中,高職院校應將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提升教師行業崗位能力、提升雙師師資比例放到重要位置,無論是在校內教學競賽、新教師助課、教研活動,還是在校外的企業觀摩、掛職鍛煉、項目合作等不同形式的繼續教育中,都要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將行業工作崗位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等納入繼續教育內容。例如,教學競賽中的評課標準應加入是否涵括行業一線的前沿內容、學生職業道德與價值觀的引導、職業實踐能力的分解與示范等項目;安排教師帶著學習任務進入企業觀摩,如觀摩到的內容怎樣與學生教育結合、怎樣調整課程設置、如何改進考核方式等,觀摩結束后返校向本專業教師進行匯報或展示;對于掛職鍛煉的教師,要求派出的教師上交計劃書,詳細列出掛職鍛煉任務,除了掛職期間學習的部分,更要側重為企業服務的內容。
3.采取多種措施確保深入企業的教師繼續教育質量。第一,保證高職院校教師繼續教育的經費到位。在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應有針對性地要求教師接受相應的繼續教育,如處于成長期的教師,除了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入職適應,還應有到專業對應行業工作崗位了解、適應的繼續教育;處于發展期的教師,對高職院校任職崗位工作熟悉,專業發展上趨于成熟,應參與行業相應崗位工作技巧、經驗的概括總結的繼續教育;處于匠師期的教師,在駕馭本專業理論與教學技能嫻熟的基礎上,應到企業進行提高行業指導能力的繼續教育。而這些,都需要有經費予以保證。第二,加強各級各類培訓項目實施中的監督檢查?,F今社會上的培訓名目繁多,多為幾天或1~2周的短期培訓。有些培訓時間短、內容緊湊、考核嚴格,而有的培訓則是借著培訓名義以考察為主斂財,部分參訓教師也樂得借此機會放松。為杜絕此類培訓,應該嚴格審核教師繼續教育申請、檢查培訓的落實情況,并要求參訓教師返校做相關培訓匯報或實訓展示。對于國家或省市各級組織并資助一定經費的培訓項目,應不定期對承辦企業進行抽查,對參訓教師進行抽考或不記名調查,對未經請示批準就變更原定課程計劃、隨意刪減培訓學時、更改培訓專家的承辦企業要堅決進行取締或處罰,以減少或避免承辦單位的投機取巧行為。
[參考文獻]
[1]蔣文賢.學習型社會下高職院校教師繼續教育問題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1(9).
[2]高景峰.從課程體系變革看高職院校教師的繼續教育[J].職教論壇,20105(5).
[3]左彩云.高職院校教師掛職鍛煉的意義、現狀和改進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