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目前大學生心理素質培育所面臨的問題,文章通過對轉變問題取向的教學觀念、增強教師積極力量、注重正向教學情境創設、以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心理彈性等探索,對促進高校心理健康培育模式的創新、教學效果的提升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啟發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心理素質 以人為本 積極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5-0062-03
遠古時代,人類一直面臨生存的挑戰,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難得到滿足。可是,人們不斷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推動著社會的發展,現如今,物質已經比較豐富,醫療技術和服務大幅度提高,應對各種災害的能力也增強了,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以物質為基礎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能較好地得到滿足,最讓人類困擾的是如何使大家精神充實、心靈愉悅。順應時代要求,以增強人類的幸福感為核心目標的積極心理學正在蓬勃發展。如果說幸福是人類共同的、至高的人生目標,那么順應人類發展需求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則是幫助人們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向資源、優勢和美德等正向特質,而非指向疾病和缺陷,它引領人們追求的幸福是符合潮流的、實在的、全方位的,是內在需求與外在條件的和諧統一,是意義、價值與快樂的完美結合,是可持續發展與個人享受的雙重兼顧。
一、積極心理學簡介
20世紀末,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關于人的潛能與美德、直指“正向”的科學產生了。它聚焦于人類正向品質、美德和幸福的研究,著力于正向情感、正向品質和積極社會組織的發現與培育,致力于創造個體和人類的幸福,處處充滿人文關懷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1.積極心理學的產生。傳統病理取向模式的心理學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也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人們也發現,隨著心理學的不斷發展,人類的心理困擾和心理疾病似乎沒有減少,患各類心理疾病的人口數量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塞利格曼(Seligman)把這一現象稱為20世紀人類最大的困惑。探究發現傳統的關注疾病模式的心理學使人類付出了以下三個代價:一是使人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或者有問題的人,二是忘記改善正常人的生活及發展個人的潛能,三是采用治療的模式來替代個人發展的模式。導致人們在生活中常問的問題是“他有什么問題”“他為什么又抑郁了”等指向消極的問題,而不是“他有什么優勢”“他為什么成功了”等指向積極的問題,這反映了思維的消極性,也加強甚至固化了消極思維。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塞里格曼說:“正向的力量和美德讓幸福可以永恒。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促進心理學從只專注于修復生命中的問題和缺陷到同時著力于發現和培養個體生命中的正向品質。”積極心理學有“反疾病模式”“專注于研究人心理的積極面”和“用積極的方式解釋心理問題并獲得積極意義”這三重核心內涵。同時,積極心理學關注個體缺陷、不足和軟弱面的同時,更專注于發現、欣賞和培養個體的優勢與長處;努力修護個體創傷的同時也用心發現和培養個體正向特質,并使其發揚光大;努力幫助有心理疾患的個體走出困境的同時也關心如何使普通人更積極樂觀地活出多彩人生。
2.積極心理學的主張。積極心理學認為,“治療精神或心理疾病、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發現并培育有天賦的人”是心理學的三大使命。此外,積極心理學還主張:心理學不應該僅僅研究心理缺陷、異常和心理創傷,還應加大對正向品質、積極力量和美德等心理狀態的研究力度;心理咨詢與治療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對創傷的修復和對缺陷的彌補層面,還應該深入地、前瞻性地去發掘、關注、欣賞和放大個體的美德、潛能和長處;心理學不只是關于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的科學,也是關于學習、工作、社交,關于真、善、美和幸福感的科學。
3.積極心理學的功能。積極心理學作為當代心理學的一股重要力量,有特別獨特的功能,它注重積極增進、積極預防和積極治療。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健康的評判標準不僅僅看個體是否有心理疾患,還看個體是否達到精神和心理的生機勃勃、強健而富有彈性、樂觀滿足的幸福狀態。心理學不僅要幫助正常人過上滿足感、幸福感更強的生活,而且也要幫助存在心理障礙者過上平靜、快樂的生活。
另外,就像預防醫學一樣,積極心理學非常重視心理疾病的預防。它認為,如果在人們心理狀況良好的時候就采取行動,進一步增強自身的積極品質,就會遠離負面情緒和疾病。積極心理學相信,人們身上都不同程度地蘊藏著諸如信心、勇氣、友愛、堅韌、智慧和樂觀等正向品質,這些品質能幫助個體避免陷入心理疾患或緩解已產生的心理疾病。發現、標識和放大人們身上的這些正向品質,能有效地幫助他們預防和控制心理疾病,甚至遏制住已經萌芽的心理問題。
近些年的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只有在原有病理取向的心理干預的基礎上大幅度地增加“培養積極情緒和增強正向人格品質”等積極干預,才能真正有效地實現積極心理學的三大功能,擺脫傳統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困境。
二、積極心理學在高校心理素質培育教學中的探索
楊芷英等對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現狀的調查發現:北京高校心理素質培育存在專業能力不強、學校間發展不平衡、差異性較大,實踐中工作不到位、有效性受限,師資不足、教師學位存在偏差、專業性難保等問題。下面筆者就自己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高校心理素質培育課程探索中的一些發現、體驗和感悟進行總結概述。
1.教學觀念由問題取向變為資源取向。在問題取向觀念下,心理困擾和心理疾病常被教師拿來作為心理素質教育的主要素材,圍繞一個個問題描述癥狀、分析原因,探尋解決方法,這樣做很容易引發學生的緊張,甚至恐懼情緒,也可能給部分學生帶來消極的心理暗示。甚至課后會有同學拿著“放大鏡”來檢查自己是否有問題,一有蛛絲馬跡便馬上對號入座,憂慮重重,有問題的學生則變得更加焦慮和恐慌。學生的思維和視角不知不覺地被引向了悲觀和消極,消極情緒一重,理性思維必然會受到抑制,進而導致自身的正向品質不能被理性發掘的后果。
2.增強教師個體身上的積極力量,塑造其積極的職業精神。教師自身的積極人格品質和積極情緒等積極力量是其職業精神的來源和基礎,因此學校可以通過營造積極的校園氛圍、建立公平公正的學校管理制度、增進積極的校園人際關系等方式來為教師積極力量的形成和生長提供土壤。
教師自身應學會自我激勵,不斷提升自身的積極力量。多學習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掌握積極心理學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把它們應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形成積極的事業觀和育人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多看學生身上的優點和美德,并及時給予強化及表揚,保護、培養學生的各種潛能,享受教學過程中的種種體驗和樂趣,累積并適時重溫教學活動中的高峰體驗。在教學中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學會樂觀面對,把挫折和失敗看成暫時的、特定的情境事件,看成是對自己的一次警醒、磨煉,會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心態化悲觀為樂觀。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樂觀的解釋風格常駐心中時,會給整個教學活動以及教師自身的主觀幸福感帶來益處,也會給學生“潤物細無聲”般的正面影響。
3.注重正向教學情境創設,引入“積極心理案例”。積極心理學教學實踐讓筆者領悟到,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不能單靠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也不能只靠激情四射的演講式教學,只有巧設課堂體驗情境,讓學生參與、體悟并鼓勵學生堅持在生活中踐行體悟到的道理,學生的各項積極品質才能真正形成,各種積極情緒才能植根于學生的心靈、融入其血液、內化于言行,讓學生成為名副其實的積極心理學的受益者。
第一,采用積極案例教學。傳統的心理案例都是病理性案例,如廣泛性焦慮、抑郁、強迫和精神分裂等,這樣的案例能提醒學生關注自身心理狀況、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但同時也容易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采用積極的心理案例,如俞敏洪怎樣從一個自卑的農村孩子成長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馬云具備一些什么樣的積極品質,使得他能成功地帶領一群人創造了阿里巴巴的神話;華人趙小蘭自身的哪些積極品質使得她能克服身在異國他鄉的種種困難,登上美國勞工部部長的席位。這樣的積極案例能帶給學生信心、帶給學生激情,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指向正面,進而積極樂觀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第二,巧用積極心理情景劇。傳統的心理情景劇是一種以團體形式呈現并解決心理困擾的方法,一般是把來訪者的情緒困擾或心理問題編排成情景劇并由來訪者本人演出來,咨詢師或心理老師在必要之處做指導性的點評,來訪者有所悟之后繼續表演情景劇,就這樣表演和點評交替進行,直到來訪者明白如何走出心理困擾或心理困擾被解決。表演過程有助于來訪者釋放負性情緒,也有助于幫助其把問題外化,是一種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因此,積極心理學可以在傳統心理情景劇的基礎上,讓一部分積極樂觀的同學把自己的幸福快樂用情景劇的方式表現出來,給同學以強烈的心理反差沖擊,讓同學們去感受、去領悟“生活中除了有困惑、痛苦,也有積極、樂觀和幸福”的道理。
4.巧設教學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彈性。心理彈性是由挫折和逆境激發出來的潛能和富有建設性能量,心理彈性強的個體能在壓力出現時有效調控情緒與行為,淡定從容地應對,壓力過去之后其戰勝困難的信心和能力得到提升,進而練就出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的正向品質。當個體面臨逆境等危險性因素時,來自個人特質、家庭環境、社會支持三方面的保護性因素,會交互影響構成心理彈性的動力系統,促使個體的心理彈性得以發展,以保護個體免受逆境的不利影響,促進個體的健康幸福與身心和諧。心理彈性的作用機制就是充分利用自身的正向品質和支持系統資源,弱化或克服不良應激反應,使個體有能力面對挫折和克服逆境。
彼德森(Peterson)和塞利格曼等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人類的六大美德,即智慧(wisdom)、勇氣(courage)、仁慈(humanity)、正義(justice)、節制(temperance)和超越(transcendence),以及分別歸屬于這六大美德下的各項性格優勢,如堅持、熱情、善良、合作、寬恕、感恩、希望和幽默等24項。積極心理學教學可以巧設教學活動,圍繞積極心理學的六大美德、24項性格優勢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內在積極品質,增強心理彈性。
三、總結與反思
通過近六年的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培育實踐,筆者總結出了一些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辦法,得出了一些經驗和感悟,同時也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了反思和總結,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鼓勵并督促學生把在積極心理學課堂上學到和悟出的道理踐行于生活的點點滴滴,并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直到積極思維根植于其言行,滲透進其血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成敗的關鍵。其次,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忽視學生的心理困擾和心理疾病,而是在此基礎上更強調發現和培養大學生的美德和優勢,必要時也會幫助學生處理心理問題。最后,預防優于治療,幫助個體發現其優勢優于幫助其修正缺陷,發現并增強個體自身擁有的各項美德和優勢才能真正起到預防的效果。
高校心理素質培育的方法多種多樣,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心理素質培育模式符合大學生的身心需求,也順應了當前科學心理學的發展趨勢。在實際的心理素質培育工作中應巧妙地汲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盡量采用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多元化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培育模式。
[參考文獻]
[1]陳浩彬,苗元江.幸福與幸福的教育——基于積極心理學幸福觀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7).
[2]崔麗娟,張高產.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J].心理科學,2005(2).
[3]陳曉英,楊舜堯.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積極心理學[J].教育與職業,2009(15).
[4]侯永炎,雷蘭蘭.利用活動構建農村高中學生的心理安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16).
[5]劉孝群.積極心理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舵手[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5).
[6]林雅芳,劉翔平.論積極心理學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J].求索,2013(5).
[7]馬元廣,李壽欣.論教師的職業精神——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J].當代教育科學,2013(11).
[8]裴利華.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0(23).
[9]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石紅.心理劇與心理情景劇實務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1]楊芷英,趙凱.對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6).
[12]鄭敏.心理彈性:積極心理學的新視角[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13]Peterson C,Seligman M E P.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4]Sheldon.K.M,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