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政策制定缺少科學性和前瞻性,政策監管力度不夠使得政策的執行效力低、培養質量差和管理混亂。對此,應該提高地方政府政策制定的科學性以及執行和監管的效力,重視師資培養和職業發展規劃,從而提高辦學質量,增進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關鍵詞]民族地區 職業教育 政策
[作者簡介]彭慧敏(1972- ),女,河南夏邑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比較教育。(河南 鄭州 450045)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9-0033-03
黨的十八大指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這對于當前建設和諧社會,推動民族地區就業與經濟發展,緩解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時期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國家從戰略層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職業教育政策。這些政策雖然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并沒有實質性地改變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生存狀態,可見其執行效力與初衷相差甚遠。文章對我國幾個典型的民族聚居區進行調查研究,總結出我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具體如下:
1.職業教育社會地位低下,招生困難。從招生政策上看,就讀職業院校的“門檻”較低,可以說只要愿意就可以進入職業院校學習。從招生順序上看,職業院校安排在最后一批錄取,招生政策偏頗,使得職業院校成為差生的“收容所”。職業院校在招生方面存在巨大的壓力,在招生過程中為了爭搶生源而不擇手段,有時甚至是欺騙,影響了職業院校的整體聲譽,在社會上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也使得職業院校招生難陷入惡性循環。例如,一些職業院校社會知名度低,考生和家長對其了解基本都是通過招生員的介紹,而招生員大多以營利為目的,采取欺瞞的手段進行宣傳,導致很多學生在進入招生員介紹的職業院校后覺得自己“被騙”了。特別是從民族地區來的學生因為氣候、飲食、生活習慣等不同,退學率較高,生源很不穩定。民族地區教育設施比較落后,很多學生更愿意到教育條件較好的發達地區和沿海城市去學習,因此出現了嚴重的生源外流現象。本來生源就少,這一流失更導致生源緊張。
2.監管制度不健全,培養質量低下。一是政策執行效力低。國家和地方的職業教育政策在執行的量與質上均大打折扣。 二是監管制度缺失。政策的執行沒有獨立的監督機構,出現“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現象,或者“同級無權監管,上級監管不著,政府監管不給力,社會監管無渠道”的狀態,甚至出現貪污腐敗、虛構名額套取國家補貼的現象。例如,有些學校利用國家對職業教育學生的補助政策,虛報招生人數,套取國家的資助。三是政策執行部門行政作風差,服務意識弱,對政策的執行流于表面,甚至對自己和局部不利的政策阻礙其執行,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3.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差,專業和課程設置滯后,管理混亂。不少民族地區的職業院校,在辦學資質上缺少必要的審核。一些學校并不具備基本的辦學條件,沒有必要的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也不具備實訓設備和場地。由于自身資金匱乏,又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多職業院校短時間內無法達到辦學要求。
民族地區的職業院校由于資金和師資的匱乏,在課程設置上文化課、理論課開設過多,實訓課、專業技能課開設較少,因而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無法得到很好的培養。而職業院校學生普遍對理論課和文化課的學習不感興趣,學習能力較差,對實踐課的學習卻較有優勢。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在就業上無法體現職業院校的特色,不能滿足勞動力市場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要求,導致學生就業率低,降低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在學校內部管理上,一些職業院校甚至存在嚴重的違規行為。例如,在招生過程中,為了不讓學生流失,有些職業院校直接扣押學生身份證,導致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同時,國家下撥的助學金到學生手里常被打折扣,教師對學生進行體罰,危害人身權的行為時常發生。
4.優秀師資匱乏,缺少相應的教師發展激勵制度。對于師資的管理和職業發展,有關部門缺乏相應的激勵制度和政策,致使優秀教師留不住,師資力量薄弱,嚴重影響培養質量。第一,雙師型的優秀教師嚴重匱乏。教師是教育改革和培養效果的關鍵力量,缺少優質的雙師型師資力量使得人才培養沒有后勁。第二,現有師資的專業結構比例失調。這表現為文化課的教師多,專業課和專業技能課的教師少。職業學校不同于普通院校,其特點就是培養具有職業技能的人才,因此職業院校中專業課和專業技能課的教師處于重要的教學地位。第三,優秀教師流失嚴重。由于發展前景不夠光明、辦學條件差、教師待遇低等原因,民族地區的職業院校很難吸引優秀的教師前來任教,即便來了也僅僅是作為跳板,一旦有機會就會選擇更好的地區和學校。教師隊伍的不穩定給民族地區職業院校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二、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政策制定的科學性與政策執行的有效性不足。有些政策的制定缺少前期足夠的調研和論證,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前瞻性缺失,致使一些意圖良好的民族優惠政策和職業教育政策可操作性較差。更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對有關政策的執行效力低下,敷衍了事,缺少必要的監督、管理和評價機制,導致好的政策得不到好的執行,本來就有限的資源被無端浪費或被一些腐敗分子中飽私囊。另外,有些民族地區的政府職能部門認識短視,急功近利,不愿意把精力和財力投入到政績見效慢的教育事業上來,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更加不夠。因此,政府對本地區民族職業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嚴重不足,也很少制定相應的扶持民族職業教育的優惠政策,即使制定了也由于執行不力而效力大減。
2.政策失衡導致新的“讀書無用論”和職業教育社會地位的低下。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明顯低下。由于國家招生政策和就業環境差等因素的不良影響,廣大家長和學生對職業教育存在錯誤的認識和偏見,認為上職業院校的學生都是差生,使得很多學生不愿去報考低人一等的職業院校。特別是在民族聚居區,經濟水平較低,“讀書無用論”十分普遍,相當一部分適齡青年初中畢業后便輟學打工。例如,在云南西雙版納,通過對部分中職在校生的訪談后了解到他們不愿意上學,在結束初中學業后就要像其祖輩一樣“割膠”。多數家長則認為如果能考入高中就繼續學習,很少考慮讓子女就讀職業院校,認為職業院校級別低、社會認可度不高,所以造成職業院校生源緊缺。
3.職業院校的教育改革力度不夠,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教育的公益性被營利性所取代,造成重招生、輕培養、低質量的惡性循環問題。一方面是師資問題,因為目前的職業教育基本是民營化且工資待遇低,很難吸引優秀人才進行教學和管理。教師職業發展空間狹窄,導致很多優秀教師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培訓模式單一,缺少勞動力市場和雇主的參與。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不能滿足市場和學生的需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力度不大,課程陳舊,不能與勞動力市場的新發展、新需求掛鉤。信息社會和知識社會的到來產生了眾多的新興行業,而民族地區職業院校的課程還相當程度上保持傳統的專業和科目,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另外,教育質量認可度低,培養質量和證書認證管理混亂,使培養價值難以實現。
三、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
1.深入調研,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執行的有效性。教育內部的問題往往受教育外部的影響,如教育的發展與國家的相關政策以及政策的執行效力有很大關系。因此,各級政府對政策的制定需要經過嚴格論證,使之更加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從而提高政策的執行效力。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遠遠落后于經濟發達地區的職業教育,國家應根據不同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現狀,有區別地制定各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并在政策監督、指導、實施、評價等方面制定具體而細致的措施,提高政策的執行效力和實施效果。
2.地方政府要重視當地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大投入和監管力度。民族地區政府要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對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中央政府要在考核地方政府政績時注重考核其在職業教育方面的成效。中央和民族地區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職業學校的資金投入,不僅對公辦職業院校進行資助,更應該加大對私立職業院校的支持,逐步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全部免費的政策。鑒于職業教育的公益性和全民性這一特點,各級部門要對制定的優惠政策進行宣傳,使得全社會理解并正確看待職業教育。利用政府職能搭建就業平臺,促進就業,切實讓學生和家長感受到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優勢,從而調動學生和家長的積極性,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
3.構建多元化、市場化的辦學主體和辦學模式。職業教育應走多元化、市場化發展的道路。各級政府應根據各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采取公立、私立、公私結合等多種靈活的辦學模式。政府應給予私立院校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方面的優惠,如對企業進行稅收上的減免等,從而調動私立機構和企業辦學的積極性。職業教育對穩定社會、促進就業、推動經濟文化發展和技術進步等方面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職業院校,尤其是私立職業院校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
職業學校應加強與市場和企業的合作,了解市場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狀況,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課程的設置、實習的指導等諸多方面的工作。這樣不僅有助于改善職業學校盲目、落后的教育狀況,彌補資金不足、設備滯后的現實,提高職業學校的教育質量和就業率,而且也為企業發展實現人才的無縫對接,既為企業提供目前可以即刻上崗的熟練員工,又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提供儲備力量,最終實現國家、社會、市場、學校、企業、學生多方共贏的良性循環局面。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起關鍵的作用,不僅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保障,給出優惠政策和資金進行支持,還應強化服務、管理、監督、評價等多種職能,把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4.結合民族與地域特點,改進課程與教學,完善和規范認證制度。發展民族職業教育要與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相互結合,只有在專業設置、培養模式、就業等方面充分結合當地的民族特色,才能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與社會認可度,使得職業教育供給與市場需求平衡,最終滿足受教育者與家長的需要。民族地區整體經濟水平落后于發達地區,但是民族地區有著特有的地理、文化、宗教等特色。因此,要在職業院校的培養計劃、專業設置、課程安排中強化民族特色元素,實現辦學的特色化、人才培養的個性化與市場化,避免人才培養的單一化和重復化,進而提高職業院校的就業率和吸引力。
課程設置和培養計劃應緊跟市場,實行長期、中期和短期培養計劃互相交錯的可持續發展,制定崗前培養、在崗培訓、訂單培養等靈活的機制,打破各種培養計劃的壁壘,使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性和自主性。比如,意大利的職業院校學生在完成三年的培養后可以獲得進入職場的從業資格證書。該證書既可以讓畢業生順利進入職場就業,又可以選擇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兩年制高級課程培養。在這以后學生獲得高級資格證書,既可以就業,還可以接受高等職業培訓或進入大學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學生在職業教育的任何階段都可以申請進入相應的普通教育學校進行學習,反之亦然。如此靈活和暢通的教育體制使得教育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完善和規范認證制度,對學生和成人在職業學校或非正規的培訓機構中獲得的技能進行認證,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5.加強教師職業發展規劃,吸引和培養師資力量。首先,要建立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提高職業教育教師的待遇。這既是“以人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增強教師職業的吸引力、穩定教師隊伍的有效措施。依照法律規定,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的待遇不能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待遇。民族地區要想辦好職業教育、穩定教師隊伍,就必須按相關法律落實教師的待遇,真正在社會上形成一種想當職業學校的教師并樂業敬業的良好氛圍。其次,要注重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職業學校的教師多來自普通本科院校,缺乏生產實踐的經驗和實際操作的技能。學校要創造條件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利用校企合作項目,安排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培養教師的實際操作技能。指導青年教師制定自己的3~5年發展規劃,然后按照規劃進行自我記錄、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學校要安排專門部門檢查指導,并通過示范課、技能展示、下企業鍛煉等活動,幫助青年教師落實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因而真正打造職教名師。
[參考文獻]
[1]張詩亞.發展民族特色職業教育促 進民族共生教育體系建立[J].教育研究,2013(1).
[2]孫杰遠.走向共生的民族文化發展與教育選擇[J].教育研究,2012(9).
[3]王鑒.試論我國少數民族教育政策重心的轉移問題[J].民族教育研究,2009(3).
[4]孫琳.加快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思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
[5]李爾昌.淺析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方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0(3).
[6]趙興民.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區域適應性過程中的挑戰與對策[J].貴州民族研究, 2011(3).
[7]王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權論略[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9).
[8]黃勝,黃育云,惠圣.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思路[J].職業技術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