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具備良好的法治意識意義重大。法律認知程度低、法律信仰不足、權責把握失衡、程序意識滯后、法律踐行“知行”脫節等問題的存在,表明大學生法治意識明顯不足。高校校園法治文化建設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應通過明晰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目標、優化教學主陣地、推進高校管理法治化、積極開展大學生法治實踐活動等舉措,優化校園文化,提升大學生法治意識。
[關鍵詞]校園文化 大學生 法治意識
[作者簡介]王曦(1972- ),女,湖北武漢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經濟與法政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法學。(江蘇 南京 210013)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9-0107-03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指出要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推向新高度。法治意識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基礎,培養大學生具有正確法治觀念和良好法治意識意義重大。作為大學生人才培養主陣地,高校責任重大。
一、當前大學生法治意識現狀分析
法治意識,與法治社會相對應,是一國國民所具有的法律素養、法律精神和法律價值觀念等的總稱,反映出國民對國家法律的認知水平,以及對法律的依賴程度,包含公民意識、規則意識、程序意識及憲政意識等主要內容。伴隨國家法治進程的推進,大學生權利意識日益增強,但對于正確主張權利,協調好權利、義務與責任的關系仍欠缺科學認識與把握。當前大學生法治意識總體狀況不容樂觀。
(一)高校法治教育不足,大學生法律認知程度低,法治觀念形成難
高校法律課程設置存在明顯缺陷,法律教學師資專業化程度低,致使教育成效受制。高校是大學生法治教育主陣地。非法律院校中,大學生主要通過學校法律公共課程獲取較系統的法律知識。1998年后,法律與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合并,法律知識在七章內容中占有兩章,法律體系模糊不清,對于大學生法治教育十分不利。馬克思主義學院是目前高校法律公共課授課主體,因極少有專業法律教師,課程承擔者多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其自身對法律精神與法律體系并無深度領悟與清晰認知,課堂教學中,自身熟悉的民刑法涉及多,憲法、行政法等被忽視,法理因理論抽象,教師難以問津,不利于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
中國傳統“非訟”觀念影響高校、教師對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中國傳統文化認為“訟”是非和諧的表現,這種排斥性立場把法律推向社會管理對立面。受此影響,學校法律課程開設課時少,對教師法律授課內容要求不高,加之,不少高校自身管理以“人治”替代“法治”,對學生法治教育形成反向引導,導致學生對法律“入耳不入心”,與現代法治國家建設要求相悖。
(二)法的價值社會彰顯力弱,阻礙大學生樹立法律信仰
“重權輕法”的中國傳統觀念至今依舊存在。人們遇事先找熟人拉關系“私了”,而非尋求法律公正。這種欠缺法律信仰與法律思維的社會環境浸潤大學生的成長。而國家公職人員無視法律,憑借權力滿足這些“請托”所暴露出“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則預示“有法可以不依、違法可以不究”,更強化了大學生“尚權弱法”的認識與選擇。這對大學生正確認識法的價值產生負面影響。
權利本位是現代法治國家的基本理念,而弱化權利意識卻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突出表現,其至深影響讓社會整體公民權利意識至今仍顯不足?!皺嗔χ辽稀薄熬友杂诹x,小人言于利”等觀念,讓大學生更多看到、感受到周遭親朋權利受損時,或尋求“權力庇護”,或選擇“隱忍”。公民權益主張中,如聽不到法律的聲音,感受不到法律的價值,法律信仰便難以形成。
(三)平等觀念理性認識不足,大學生權責把握失衡
相較于同齡人,現今大學生看待與思考現實中“不法”現狀時更理性,對法律與法治的態度也更積極,大學生平等主體意識提升,維權意識增強。但對法治最基本的“平等”理念理性認識仍顯不足。權利受損時,有“隱忍”棄權的現象,但更多卻是自我膨脹“亢奮”維權的表現,談及平等時多關注自我權利,少關心他人權利和自我責任;維權時,表現出為實現個人權益而無視他人或集體權益的過度性;面臨自我選擇時,則是逃避責任的自私性。平等既是自我權利的主張與實現,也是對他人權利的尊重與維護,權利與義務相一致是法律的基本理念。大學生狹隘的權利觀是其對平等理念缺乏理性認識的典型表現,而沒有正確的平等觀,公平、正義、秩序、自由、效率等法律價值則無從追求,法治也無以實現。
(四)大學生程序意識滯后,致使法律踐行中“知行”脫節
法律的正義包括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真正踐行法律絕不只是懂得有怎樣的權利和用法維權,而是要在日?;顒又幸婪ǘǔ绦蛐惺古c維護權利?,F今大學生主張依法治理社會的訴求增強,也能做出正確法律判斷,但落實到行動中情況卻大不相同。比如,我國人大代表依法通過公民選舉產生,大學生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但現實是,同學們一面喊著人大代表不能代表自己意志,另一面卻在投票時不負責任隨意為之。再如,現今社會管理制度出臺前要履行廣泛征求公眾意見程序,意見表達權蘊含其中,對此,同學們更多表現出漠視,似乎與己無關。這種不重視程序權利的結果使程序對實體正義的保障功效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虛設。
二、高校校園文化是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土壤
文化對人的影響深遠。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教師、學生在長期共同教育實踐中形成的特定精神文化氛圍。大學生浸潤于高校校園文化環境中,受校園文化內在價值觀、思維與行為方式的熏陶影響并內化于心。不同高校因辦學理念、人才培養定位的差異,校園文化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都肩負重要的育人功能。我國法治國家建設中,高校育人必然內含培育大學生良好的法治意識。大學生正值青春期,進入大學前長期處于學習考試的單一環境,“三觀”未完全成熟,且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良好的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影響力,蘊含其中的法治理念與精神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意義重大。
學校、教師、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要素。首先,高校管理作風是于細微處見真諦的最好體現。依法治校是法治理念下高校管理的必然要求,它要求高校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和師生民主參與。依法管理全方位體現了高校的法治精神與態度,是大學生感知法治的重要保障。其次,“向師性”是學生的普遍特點,榜樣力量無窮。基于學術造詣、道德品質、觀念意識和言行舉止等綜合形成的高校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引領是高校特有的文化。師生平等、互為尊重、教學規范有序、為人誠信守約、積極參與學校管理等教師品行直接影響大學生成長。最后,實踐是觀念養成并內化的必經之路。大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參與社團法律實踐,合理有序行使權利,理性認知主體平等,在實踐中養成公民意識,形成正確法治觀念,實現自我更新與成長,既是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生法治意識,又是大學生充實優化高校法治文化的最佳途徑。
三、優化校園文化,提升大學生法治意識
推進我國法治進程,現代法治意識不可或缺。應明確目標、多措并舉優化高校校園文化,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權利觀,具備良好法治意識。
(一)明晰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目標
1.養成大學生“法律至上”的信仰。信仰法律,才能在行為上自覺選擇法律。法律是法治社會唯一的“王者”,全社會信仰法律是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征,養成“法律至上”意識是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首要目標。
2.培育大學生養成良好公民意識?,F代社會是民主政治社會,法治國家是民主治理國家。大學生具備良好的主人翁精神,準確把握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與基本義務,積極參與國家社會管理,才能真正體現出作為國家優秀建設人才的功能與價值。
3.端正大學生的權利觀。具備權利意識、懂得維權無疑是權利觀的重要內容,但“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從來都是法律的基本原則。大學生必須明白,在行使權利時必須履行義務,包括尊重他人權利,以及未履行法定義務則要承擔不利后果的法律責任。
4.培養大學生確立規則意識。培養大學生具備守法意識是法律秩序形成的保障。契約雖不是法律規定,但它內蘊強烈的規則意識,且民間有序更多憑借在平等自愿基礎上達成的契約。約定即規則,規則意識包含契約意識。
5.強化大學生的程序意識。程序正義有力保障實體正義,程序意識是法治社會的必備因素。強化大學生程序意識,樹立嚴格依程序辦事觀念,是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重要目標。
(二)提升大學生法治意識的路徑
1.優化教學主陣地,多形式培育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1)抓好法律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堅實基礎。高校法律課程是大學生法治教育主渠道,但真正讓大學生對“法治”入腦入心,絕非開設課程就行。要讓大學生重視法治教育,學校、教師必須先行重視。其一,配備專業化法律教師隊伍是首要之務,應保障法律教學合理課時量,明確教師教學要求并考核到位。其二,法學基礎理論不可或缺,教師必須把法治理念與基本原則厘清講透,同時做到講理論不回避現實,培養大學生正確看待現實問題。其三,多樣化教學手段必不可少。當代大學生是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新生代,教學有效性必須重視這一點。大學生獲取的信息量大,但辨析良莠的能力并不完善。可借助《今日說法》《經濟與法》等電視法制欄目公開報道的真實案例,以實例解析、案例辨析等啟發、互動方式,引導大學生參與思考,培養主體意識,領悟法律精神,提升法治意識。(2)有效開設法治講座論壇,優化高校法治教育氛圍。法學專家學者、法律實務工作者、法律評論人士能從不同視角全方位解讀與詮釋法律價值,學校邀請他們入校開設法治講座會大大增強法律說服力,也能讓大學生更廣更深地領悟法治精神。而高校開設以案說法論壇,開展時事熱點法律案例辨析,能夠引導大學生進入法律事件環境,讓大學生設身處地感受與理解當事人訴求,就能體會現實中的權與責,真正明白法律價值所在。法治講座論壇是法律課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充實的法治講座論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2.推進高校管理法治化,以法治氛圍熏陶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1)依法治校,高校自身依法管理、按程序辦事,為大學生樹立良好法治榜樣。依法治校要求學校管理從主觀認識到客觀行為,對法治做出全方位展現,其中既包括高校領導者的自覺守法,各職能部門對學校事務、學生管理的嚴格依法按程序進行,以及對大學生合法權利的充分尊重與保護,也包括高校申訴機構的健全,當大學生認為管理侵權提出申訴、表達訴求時,有專門機構受理,并按程序公平公正調查、處理,要求學校以過程公開、機會公平、競爭有序、程序正當的法治化對待學生權益,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2)提升大學生學校管理參與度,樹立其公民主體意識。允許并逐步加大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擴大民主決策覆蓋面,既利于決策更科學,也利于決策執行,還能夠使大學生自然養成主體、權責和程序意識,可謂一舉多得。高校依法制定通過學校發展規劃與重大計劃時,吸納學生代表于其中,發表看法,參與表決。高校在涉及學生權益管理時,鼓勵大學生廣泛參與,充分表達意見,高校組織職能部門與大學生代表共商共議,吸納大學生合理化建議,形成決策。此間,大學生平等享有并行使參與權、表達權、商議權、表決權,也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自覺守法,并主動做好決策解讀、執行監督。如此,公民應具備的最重要的素養于日常中自然養成,效果最佳。
3.積極開展大學生法治實踐活動,培育責任意識,促進“知行”統一。(1)多樣化法律實踐,強化大學生法治觀念形成。一方面,學?;驅W生自主通過法治知識競賽、模擬法庭、旁聽法院審判等形式開展法治實踐教育,鞏固法律知識,深化法律理解;學校適當組織大學生參觀勞教所、監獄等法律強制監管機構,以同齡人事例教育大學生,讓法律“入腦入心”,幫助大學生自覺守法自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建立如法院、檢察院等司法機關,公安局、派出所等司法行政機關,律師事務所、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社會組織等多類型法律實踐基地,從不同視角觀察思考現實法律問題,以不同角色體會法律價值作用,端正法治觀念,樹立法律信仰。(2)積極參與法律援助社團實踐,培育社會責任感,端正大學生法治觀念。責任意識是平等待人的前提,也是自覺約束行為的內心自持。大學生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是其成為合格公民的重要品質。大學生應自主建立、積極參與法律援助社團活動,以行動幫助他人,端正自我。一方面,大學生在援助過程中接觸真人真事,學會用情感受,用理分析,用行動幫助、關愛他人,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價值觀會伴隨實踐深入而端正成熟;另一方面,援助過程中自覺、有效運用法律知識伸張正義,對法律價值的認識更全面,對法治精神的理解與把握更深刻,“知行”統一會有效促進大學生法治意識的養成。
[參考文獻]
[1](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魏麗婷.大學生法治意識及教育途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0(2).
[3]劉玉蘭.文化自覺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高教研究,2012(5).
[4]魯君.當前大學生法治意識缺失現狀調查分析[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