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程度更高、職業期望更高、消費觀念更新,通過職業培訓賦予其一技之長既可助其在城市安家,又可為城市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高職院校具有一定規模、便于政府引導和監管、軟硬件設施齊全,可擔當職業培訓的中堅力量。采取校企合作開展職業培訓、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銜接、開發網絡課程等措施,既可以滿足企業和新生代農民工的需求,又能夠更好地體現高職院校的職業培訓功能。
[關鍵詞]高職院校 新生代農民工 職業培訓 校企合作
[作者簡介]吳旗(1959- ),男,江蘇蘇州人,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督導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俞亞珍(1964- ),女,江蘇江陰人,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培訓、職業教育;吳鼎(1983- ),江蘇徐州人,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培訓。(江蘇 常州 213164)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9-0104-03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提到要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進一步強化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新生代農民工再次受到格外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況、勞動觀念、城市融入等問題都成為討論熱點。新一屆政府將加快城鎮化發展列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點,更需要加快解決農民工問題的進度。新生代農民工已逐漸成為進城務工農民工的主體,開展職業培訓不僅為其增添一技之長,也能為城市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一、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特征分析
有觀點認為,相對于父輩,新生代農民工具有“四高”“一低”“一薄弱”的特點:教育程度較高、職業期望較高、消費水平較高、保障程度較高;工作耐受力低;鄉土觀念淡薄。這樣的認識不乏合理成分和獨到見解,但考慮的視角是將父輩作為參照物,而沒有和同輩的其他人群作比較,僅進行縱向比較而忽視橫向,容易導致結論的不周全。對此,本文選取和職業培訓有關聯的角度,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予以分析。
(一)教育程度
當下社會普遍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程度較高,一般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相比較父輩在教育層面更具有競爭力。朱永安在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統計中得出,新生代農民工較第一代整體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新生代小學和文盲的比例僅有7.6%,低于第一代的22.6%;初中以上新生代有92.4%,老一代為77.4%。新生代農民工相對于父輩,整體受教育程度確實有所提高,但在城市中生存,競爭對手不僅局限于老一代農民工,更需要和城市居民競爭。根據楊菊華的統計結果,新生代農民工與同齡的本地市民及城市之間的流動人口相比, 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依舊很低,僅有約1/5的人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 而其他兩類同齡人的比例均超過2/3。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革,知識和技能已成為人口流動的基本條件,接受教育的水平決定著職業層次、薪資水平、社會流動等諸多方面,新生代農民工雖然整體受教育程度有一定提升,但就其在城市中生存發展來說,所受教育水平較老一代農民工并未顯現出更多的人文資本優勢。如果他們不能擁有再教育的機會,無法提升自身文化水平,在城市中就會永遠扮演著邊緣人的角色,根本無法融入城市生活。
(二)職業期望
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動機和觀念與父輩們有一些區別,鄭風田認為新一代農民工的外出動機較老一代單純的打工掙錢有了新的變化,感受不一樣的生活、學習本領、擺脫貧困是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的理想。從朱永安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出,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除了掙錢的意愿之外還希望學有一技之長,改變生活。劉傳江在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分析中發現,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傾向于自主創業或到比包工隊更有發展空間的民營企業,更能適應城市生活,融入城市能力更強,更期待在城市安家。新生代農民工較父輩擁有更多的夢想是正常合理的,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強,適應能力更強,渴望改變原有的單一生活,加入絢爛多彩的城市中,他們改變的不僅是自己,也在改變著整個中國。有人認為這就是中國農民工的現代性,在新生代農民工身上體現得格外淋漓盡致。
(三)消費意識
謝建社、謝宇認為新生代農民工與父輩消費觀念區別較大,新生代更追求時尚、崇拜享樂、注重攀比,而不像老一輩掙錢蓋房、娶妻生子。冷雄輝、易娜調研得出,新生代農民工具有超前的消費觀念、多元化的消費結構以及趨同于城鎮同齡人的消費行為。汪麗萍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為融入城市已經接近市民化消費,甚至出現了炫耀性消費。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意識較父輩確有較大變化,他們大多不需要為了寄錢家用而省吃儉用,且新生代農民工已婚比例低,往往沒有過重的家庭負擔,為了享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生活環境,需要更高的品質和檔次也在情理之中。消費觀念的變化并非意味著新生代農民工的收入更為可觀,孔祥利、粟娟對28個省區1860 個樣本的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農民工的收入水平與城市居民中的低收入群體相當。在城市生活,住房、餐飲、交通等消費開支都價格不菲,雖然新生代農民工沒有過多的家庭負擔,但每月除去各項開支所剩無幾,相對低廉的收入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得很多人都是名副其實的“月光族”。
二、以高職院校作為培訓主體
(一)高職院校具有一定規模
《2013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12年全國有1297所高職院校,設置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的超過630所。此外,還有近200所高職院校在縣里辦學,150多所高職院校辦在工業園區和開發區、科技園區,布局上比較適應區域經濟社會尤其是三線城市和縣域經濟發展需要。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主力軍和基本陣地,在我國構建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高職院校分布廣泛、覆蓋全面、數量龐大,在人力資源強國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以目前高職院校的規模,完全可以擔負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任務。
(二)高職院校以公辦為主,便于政府引導和監管
我國的高職院校以公辦為主、民辦為輔。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而言,完全市場化的職業培訓模式未必合適,原本捉襟見肘的生活中再加入職業培訓費用的開支,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而且職業培訓耗費時間和精力,參與培訓并非意味著可以立刻獲得收益,只是增添就業砝碼,和獲得高薪收入之間還有較大距離,因此政府扶持和補貼為新生代農民工雪中送炭是極為重要的。政府為農民工職業培訓買單早已啟動,在江蘇南部部分地區補貼力度還比較大,比如,蘇州對數控技術等十個工種的技師補貼1400元/人、高級技師補貼1800元/人;無錫對高級技師補貼800元/人、技師補貼600元/人,五項緊缺工種補貼費用更高;常州對于緊缺工種技師補貼600元/人、高級技師補貼1000元/人的培訓費用。政府投入大量財力,就是希望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適當的監督和管理則是使補貼費用確實發揮效力的保障。高職院校隸屬政府,即便民辦院校也要受到政府的監管,在費用使用上可更好地發揮應有的功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在性質上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高職院校開展職業培訓也是其職能所在,政府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各類優惠政策在高職院校可以得到更順利有效的執行。
(三)高職院校軟硬件設施較優
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經三個階段:從舉旗起步到法律地位確認、從規模擴張到發展方向定位、從示范引領到全面質量提升,尤其是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的實施促進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了高等職業教育模式改革的政策導向,引領高等職業教育走出一條不同于普通大學的類型之路,高等職業學校顯示出空前活力和勃勃生機。2011年中央財政投入20億元,實施全國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能力項目,以點帶面,在示范建設的良好基礎上普遍提高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高等職業教育進入全面質量提升的歷史新階段。高職院校近年的發展日新月異,專業建設、設備投資、師資力量在職業培訓中都是其他類院校無法比擬的,可以提供更優的培訓教育資源。
三、對高職院校開展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模式的建議
(一)校企合作開展職業培訓
校企合作模式已成為高職院校促進自身發展的一大特色,新生代農民工自我培訓意識并不強烈,培訓信息獲取渠道不夠通暢,讓企業開展職業培訓宣傳效果較佳。
1.職業培訓計劃共同制訂。常規職業培訓模式往往依照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設置相對全面的培訓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和企業的需求之間有時并不完全吻合,且各類企業從事產業多元化,即便同一類企業所傾向的技術層面也不一樣,制訂一個適合不同企業通用可行的職業培訓計劃是難以實現的。職業培訓計劃決定著培訓目標,目標出現了偏差,培訓效果再理想也無法達到期望的要求。在職業培訓計劃的設計上應當考慮到企業的實際需求,雙方共同協商為企業“量體裁衣”,既考慮企業的需求又兼顧人才的全面發展,力求實現各方的利益最大化。
2.職業培訓課程共同開發。職業培訓課程不能僅局限于講授的方式,更需要實踐操作,在掌握理論的同時也可以實際操作,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理論課和實踐課在課程中各自所占的比例、二者的銜接方式以及課程的側重點對于不同企業而言都是有不同要求的。高職院校如果全面開展職業培訓必然需要更多的課時和經費投入,如果有所取舍又可能遺漏企業所需要的技能環節,所以在課程開發上需要與企業合作,根據企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定制”符合企業需求的技能人才,將企業的要求明確體現在培訓課程大綱上,根據企業的情況安排理論和實踐的比例等具體教學環節,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優利用。
3.職業培訓項目共同完成。職業培訓的課程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企業可以參與職業培訓項目中的實踐課程。企業自身也有優秀的一線工人、技術人才,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優秀人才共同完成培訓項目。可嘗試由高職院校負責理論課程,企業的優秀技能人才教授實踐課程,一方面,一線技能人才在傳授實踐知識時往往更有實效;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有限,還要滿足自身教學任務,在企業開展實踐課程既可方便企業員工,又能更有效利用資源。
(二)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銜接
尋求在職業培訓過程中銜接學歷教育,對改善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層次格外重要。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主要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部分,職業教育中的實踐課程可以成為二者的銜接點。實踐課程所確立的培養目標就是使學員掌握具體技能的操作,這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目標不謀而合。但二者又有不同,職業培訓更強調企業具體發展階段的需求,具有局限性;而職業教育是從人才整體培養角度出發,在提高人才基本素質的同時完成與專業對口的職業技能的應知應會。在職業教育中強調學生理論和技能的全面發展,但新生代農民工不同于應屆高中畢業生,他們通常已參與具體技術工作,培養方向上也應更具有針對性,使學歷教育的課程滿足于職業培訓的目標。這就要求學歷教育中的理論課程能滿足職業培訓課程的需求,再將學歷教育中的實踐課程替換為職業培訓的課程,使得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完全吻合起來。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有一部分課程是完全相同的,完成這些課程既可以滿足職業培訓的需求,也符合學歷教育的要求,不僅使學歷教育更貼近職業培訓,還降低了農民工完成學歷教育的難度。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本身經過多年理論實踐檢驗,具有合理性,任意修改都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可嘗試先從成人教育、自學考試、網絡教育這類繼續教育的學歷教育入手試點。
(三)開發網絡培訓課程
新生代農民工對網絡等現代溝通方式并不陌生。高職院校近年開發了諸多精品課程及精品資源共享課,學院層面、省市級、國家級各類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如雨后春筍,課程涉及面也越來越廣泛。高職院校在此基礎上開發職業培訓的網絡課程體系,既可以有效利用原有資源,又能夠拓展職業培訓的覆蓋面。尤其是理論課程,學員在任何時間使用電腦或手機都可以學習到,大大提高了知識的傳播效率。
[參考文獻]
[1]楊菊華.對新生代流動人口的認識誤區[J].人口研究,2010(2).
[2]朱永安.新生代農民工研究[D/OL].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2006-06-13].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3A%28722d039a32f8d1bcd3c5af1dcf018676%29filter=sc_long_signtn=SE_xueshusource_2kduw22vsc_vurl=http%3A%2F%2Fd.wanfangdata.com.cn%2FThesis%2FY802093ie=utf-8.
[3]鄭風田.對新生代農民工十個關鍵性問題的研判[J].學習月刊,2010(16).
[4]劉傳江.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挑戰與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2).
[5]賈楠,郭強.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特征分析——現代性的滲入與缺失[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6]謝建社,謝宇.社會沖突視野下的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探析——基于GGF監獄調查[J].學習與實踐,2010(3).
[7]冷雄輝,易娜.新生代農民工消費行為研究——基于江西省的調查[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8]汪麗萍.融入社會視角下的新生代農民工消費行為——市民化消費和炫耀性消費[J].農村經濟,2013(6).
[9]王宗萍,段成.第二代農民工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10(2).
[10]孔祥利,粟娟.我國農民工消費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全國28省區1860個樣本調查數據[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