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性學習是讓學生親歷知識產生與形成的過程,啟發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追求知識發現、方法習得與態度形成的有機結合與高度統一,能有效開發學生的潛能。文章結合高職院校語文研究性學習方法的實踐,對確定選題、創設情境、組織團隊、獨立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等研究性學習過程進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教師在研究性教學活動中幫助選題、激發興趣、關鍵提示、學習評價等指導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大學語文 研究性學習
[作者簡介]王明紅(1963- ),女,四川達州人,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大學語文教學和教務工作。(四川 都江堰 611837)駱蘭(1961- ),女,重慶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公共事業管理教學工作。(四川 成都 610225)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9-0101-03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語文研究性學習就是在語文教學中,由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探究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相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研究性學習而言,高職語文研究性學習除了要遵循語文學科的教學規律外,還要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努力開發主體自我實現的潛在可能。而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其教學過程主要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協作活動的過程,給予學生學習較充分的自由度,讓學生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在學習中發揮創造力。
一、高職院校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
(一)確定研究性學習實踐方案
了解學生需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是研究性學習實踐的前提。筆者在對任課班級進行大學語文學習的需求調查時發現,85%的學生希望通過學習大學語文來了解民族文化、社會人文、風土人情,提升綜合素養,并為學習其他知識打好基礎。對于高職大學語文授課內容和形式, 71%的學生提出以自主學習為主,老師講授為輔。如教學應更多地注重對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應以經典作品為內容,讓學生自己品味和感受;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可以多開展一些主題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學會收集資料,表達所思所想。
基于此,筆者確定了研究性學習實踐的具體方案,即通過“啟發—理解—表達”這一過程,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對語言文學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形成具有獨特性的個人感受和見解,并通過書面和口頭的形式進行表達,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完善的理性和豐富的想象力的教學目的。
(二)研究性學習的實踐過程
研究性學習的實踐過程,是構建具有開放性、整合性特征的探尋知識的過程。為了更深入地探討,筆者進行了一次以“走近毛澤東”為主題的具體教學實踐。
1.確定選題。確定選題是研究性學習成敗的關鍵環節,選題過深、領域過寬、要求過高都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揮和培養。最適宜的選題應該是那些最具語文特性、學生能力所及并較為感興趣的內容。在這次教學實踐中,筆者選擇了毛澤東詩詞。其原因在于:第一,毛澤東的作品多為格律詩,具有古詩詞特點,但使用的卻是現代詞匯,這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也不易造成自主學習的障礙;第二,毛澤東在中國人心中是有著不同于常人的感情和認識的特殊詩人,這種特殊性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第三,毛澤東是新中國的締造者,有關研究資料比較豐富,便于搜集。
2.創設情境。創設情境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富有情趣的氛圍中學習探索。為了營造相適應的教學情境,筆者從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入手,通過朗讀《沁園春·雪》《七律·長征》等優秀篇章,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毛澤東的歌曲,展示毛澤東各個時期的照片、書法以及以毛澤東詩詞為主題的繪畫作品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從中領略毛澤東的偉人風采,以激發其對毛澤東其他作品的閱讀興趣,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毛澤東、認識毛澤東、評價毛澤東。
3.組織團隊。組織團隊時,我們強調獨立學習與協作學習相結合。在研究性學習中,為防止教學過程發生散漫、混亂狀況,筆者采用團隊學習形式,先自由分組,每個小組再按個人興趣分工,收集、整理資料后,團隊成員各自提出觀點和閱讀感受,再相互討論形成成果。在這一過程中,對每個人學習的內容與方式不作任何限制和規范,使團隊學習和獨立學習結合起來,自然構建起有序、合作、獨立的學習機制。這里既有學生個人的自我交流、自我探討,又有團隊成員的相互啟發、相互碰撞;既增進了團隊成員的相互認同,又提高了團隊成員的學習效率,使研究性學習的效果得以增強。
4.成果展示及效果評價。在小組分析討論的基礎上,將感受最深、最有價值的內容以合適的成果形式展示出來,并在全班進行交流。最后對成果及其探討過程進行評價,總結經驗。我們認為,評價不能只重成果,更要注重過程,如研究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學習資料的收集整理方式、推論歸納的邏輯判斷,以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以此鼓勵學生的探究熱情。
(三)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成果
這次選題實踐經過為期三個月的學習,收益空前,成果包括:評論文章32篇(個人、集體)、小話劇一場(自創自演話劇《長征組詩》)、研讀詩詞17首(個人、集體)、研讀傳記兩篇(個人)、故事五篇(個人)。其中,評論所涉及內容大體分為以下幾類:
1.詩人毛澤東。學生對毛澤東詩詞的內容、藝術性以及毛澤東在詩詞史上的地位等方面進行了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盡管這些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接受前人觀點的基礎上,但也不乏新視角、新觀點。
2.領袖毛澤東。這部分文章集中評說了毛澤東的人生觀和人格魅力,學生普遍欣賞毛澤東的樂觀進取、永不氣餒、敢于搏擊的革命家氣質以及聰慧的頭腦、卓越的才華。
3.關于研究性學習的認識、感受和體會。這些內容源自學生內心,具有真情實感,給教學提供了可貴的啟示。在談到對這種學習方法的評價時,學生發自肺腑地說道:“遺憾,因為運用這種方式學習太晚了。”真誠的話語,集中表達了學生對學習現狀的不滿和變革現實的自發要求。
二、高職院校語文研究性學習實踐的思考
此次以“走近毛澤東”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為學生構建了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獲得了一次全新的體驗。學生從中體會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激發了學習潛能,改變了被動、陳舊、單一的課堂形式,逐步有了研究式學習的意識,提高了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同時,教師也找到了自己在課堂中應有的位置,對今后的教學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與傳統教學的知識傳授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注重的是體驗學習,是做中學,其教學過程體現了主體性、研發式和全員性的特點,課堂形式由過去的一言堂變為自主、開放、探究和實踐,徹底打破了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訓練為中心的“三中心”理念。其教學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主體性。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打破了傳統課堂中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以學科權威的身份對教材內容預先組織、設計,再按照課前設計的方式傳輸給學生,而是要與學生建立一種共同研究知識的新型師生關系。學生不再被動地從教師那里接受結論性的知識,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主動解決想要認知的問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都是自主選擇,不僅可以從課本中獲得知識,也可以從課堂上、課堂外、課本外的其他途徑獲得,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掌握主動權,極大地調動了積極性。
2.研發性。語文研究性學習是以研究探求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學生可以采用體驗學習、查閱資料、課堂討論,甚至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交流問題,并通過研究、綜合分析去發現規律技巧,直至得出結論,徹底改變了依賴教師、依賴教材的僵化學習方式。
3.全員性。語文研究性學習不是針對少數語文愛好者或者尖子生開展的課外活動,而是面對所有學生的必修課,要求學生全員參與;每一位學生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并發揮各自的學習潛能。青少年是最具有好奇心的群體,他們對未知通常都具有探求的欲望。這次教學實踐證明,盡管學生的個體特性和研究能力有一定差異,但每個學生都具備不同層次的研究興趣和研究能力,全員參與使研究性學習在各個不同層次得以實現,也使每一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都擁有了探求的機會。
(二)培養和提高學生多種能力
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就是獲得信息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學習和獲得其他技能的基礎。這種能力的基本體現形式是聽說讀寫的綜合運用,包括發現問題的質疑能力、深入探索的研究能力、良好的思維能力、流暢的交流表達能力等。對于這些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學生獨立探究、合作學習、責任感、進取心、創新意識等職業精神的養成。
質疑能力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會尊重學生自身的感受,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充分發表與教材、老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甚至鼓勵他們向權威挑戰。學生在自我學習實踐中也會遇到困難,有困難就會去研究,去尋找答案,研究越深入就越有價值。在本次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共提出五十多個問題,并通過討論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而言,這種敢于質疑、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將在今后的學習實踐中內化為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
研究能力也是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的經驗,比如搜集資料、發散思維、聯想、比較、分析綜合、思辨論證等。不少學生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多次修改,從主旨到框架再到論據,反復分析、思考、組織。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了新舊知識的聯系,繼而學會了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比如,同樣是豪放派的蘇軾主要表現出達觀,李白主要表現出飄逸,辛棄疾主要表現出正氣,而毛澤東則主要表現出自信、樂觀和豪氣。比較研究是學生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可以廣泛遷移的一種學習能力,而通過研究探索,也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有利于今后在學習和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
交流能力就是說的能力、會話的能力。研究性學習滿足了學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需求,而且小組的方式把班級小化了,人人有事要做,人人要參與,人人要說話。學生在無拘無束中說話自然比老師迫使他說話要流暢得多。在相互切磋中,學生不僅需要思想的碰撞,也需要語言的碰撞,一次次的探討、辯論,不僅會使學生的思辨更加嚴密,也會令其語言表達更加豐富和精準。
高職語文除了要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能力外,還要使學生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如職業道德、團隊協作精神、強烈的責任感、進取心以及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這些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養和提高。
(三)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
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并不等于拋棄教師、拋棄課堂。相反,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過程離不開教師的恰當指導。教師的正確引導、適時指點,是研究性學習必不可少的環節。特別是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幫助他們找到適當的選題、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關鍵時刻的提示,都可以讓研究性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的指導性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幫助選題。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教師要幫助學生選出有價值的選題。這些選題來源于課內,不脫離教材,更不脫離高職的教學目標;同時,選題不能過深、過寬,也不能太淺、太窄。過深過寬會造成研究難度太大,學生易受挫而止,太淺太窄則不足以發掘學生的實踐潛能。
2.激發興趣。教師對于教材的研讀,不僅要挖掘思想性、知識性,還要挖掘趣味性和應用性,并將之設定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這就需要教師課前進行充分準備,包括研究教材、搜集資料,研究學生心理、精心設計方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自覺主動地進行研究探索。
3.關鍵提示。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主張學生獨立思考后再去啟發他,但有時學生思考后未能以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就需要教師去提示。在本次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語言表達、研究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教師提示。對于高職學生而言,話語受阻是常有的狀態,也就是很多時候雖有感覺,但說不清,口頭表達能力欠缺。這就需要教師的適時點撥,幫助他們將感性的認識加以提升,形成具有理性思辨的表達。
4.學習評價。在學生自我評價的基礎上,教師要對他們的學習過程、研究方法、學習態度、研究成果等作全方位評價。學生經過學習后希望獲得評價,以獲得成功的喜悅,并吸取經驗教訓。教師中肯的評價是學生繼續深入學習的指針,在評價時要注意重視學生的體驗感悟,重視對責任感、自信心、進取心、意志力等精神的評價,突出評價的多元化,將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體現出評價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明紅.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第三方評價調查分析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8).
[2]劉璦璉,謝文英,肖箭平.淺談現代詩歌的教學方法[J].新課程學習,2011(2).
[3]韋志成.語文學科教育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滑文革.研究性學習導論[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