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師型教師的發展,以其現實生存處境的需要為動機,以可行度為條件,在多種因素合力作用下生成“學術—技術—師范”三維素質結構。從學歷構成、行業來源等基本情況出發,對雙師型教師學術、技術和師范三個維度的培訓需求進行調查,有助于制定富有針對性的培訓對策。針對粵西地區的調查結果表明,雙師型教師需要補償教育學或專業理論培訓,需要提高職業教育和技術水平培訓。阻礙其培訓的外因有缺乏經費、師資短缺、計劃性差等,因此需要由企業實施技術培訓,由高師院校實施教學技能和教學策略培訓,并最終與校本培訓有機結合,從而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雙師型教師 生存處境 三維結構 培訓需求
[作者簡介]曾本友(1966- ),女,四川宜賓人,廣東嶺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中職教育。(廣東 湛江 524048)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9-0055-03
從教育學具體人角度出發,考察雙師型教師的生存處境,需要對主體生存環境及其培訓需求進行調查。為此,筆者通過湛江市教育局下文,對湛江市中職學校的雙師型教師培訓需求及其參與培訓的環境進行了調查。同時,對粵西地區茂名、陽江、云浮三市的個別中職學校進行30份有效問卷的抽樣調查,以此佐證湛江市調研得出的結論。本次參與調查的湛江市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153人,回收有效問卷149份,這是雙師型教師各題目統計的基礎。在具體統計中,從149份中除去漏選人數,剩下的即為實際統計的基數。
一、粵西雙師型教師生存處境調查分析
(一)粵西雙師型教師基本情況調查
雙師型教師問卷中,關于“您的年齡”,選擇“30~49歲”的共計107人,占71.81%。從人生發展階段看,這是人生歷程中精力最旺盛、最能出成果的階段,因此創造條件全面提升雙師型教師素質,使其潛能得以充分發揮意義重大。其中,云浮地區的雙師型教師比例低于湛江,但64.3%的人年齡集中在30~40歲,這是由后發地區近年才不斷充實雙師型教師造成的。關于“您的最高學歷是”,選擇本科的129人,占86.58%;選擇碩士研究生的16人,占10.74%;選擇博士研究生的為0。根據湛江市中職教師學歷規劃,2015年碩士研究生需要達到30%的目標,研究生學歷層次的培訓還有少量空間,而更多的培訓需求在于師范和技術維度的提升。
(二)粵西雙師型教師培訓處境調查
雙師型教師能否獲得參訓機會,關鍵是要有學校的準假和經費支持。為此,我們抽樣調查了湛江市各類有代表性的中職學校15所,結果由于各種原因,實際回收有效問卷12份,除掉漏填的人數即為實際有效的問卷份數。關于“貴校實施教師輪流培訓面臨的制度性困難”(多選),選擇“沒有多余教師頂崗”的12人,達100%;選擇“缺乏雙師型教師專項培訓經費撥款制度”的9人,達75%;選擇“市區內缺乏大規模對口提升專業技術的培訓”的7人,達58.33%。可見,教師和經費短缺是導致雙師型教師輪訓困難的最大障礙。解決這一障礙的最有利途徑就是在市內設置在崗培訓點,然而市級技術培訓基地十分短缺。關于“貴校是否有雙師型教師培訓經費和計劃編制”(單選),選擇“否”的5人,占41.67%;選擇“有計劃編制沒經費”的5人,占41.67%;選擇“有專款資助且有計劃編制”的2人,占16.67%。這說明培訓經費短缺是最大的困難。
(三)粵西雙師型教師對改進培訓方式的需求
關于“您對參加過的培訓評價”(6人漏填),選擇“缺乏規劃與系統性”的55人,占38.46%;選擇“內容比較適合我”的43人,占30.07%;選擇“不適用,針對性差”的37人,占25.87%;選擇“缺少企業技術訓練”的46人,占32.17%。這表明僅有1/3的人認為培訓內容適合,2/3的教師認為必須改變現有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規劃與系統性,增加企業技術訓練。關于“您認為當前的培訓最需要”(13人漏填),65.28%的人選擇“解決實際問題的教育理論”。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選擇缺乏“企業技術培訓師”的44人,占41.51%;選擇缺乏“職業教學經驗的培訓師”的49人,占46.23%;選擇缺乏“系統的培訓教材”的29人,占40.28%。其中,茂名地區略有不同,選擇缺乏“企業技術培訓師”的31.51%。這是因為茂名工業化程度相對較高,又毗鄰珠三角地區,有較多的企業兼職雙師型教師和企業調入的正式在編教師。可見,雙師型教師最需要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系列教材和具有教師和技師雙維經驗的培訓師。
二、粵西雙師型教師三維培訓需求調查
(一)現實生境中學術維度需求調查
從學緣結構看,需要按照雙維標準補償技術或師范類學術基礎教育。關于“您畢業的院校”(漏選10人),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畢業、具有“技術+師范”學術基礎的僅有1人,占0.72%。普通師范院校畢業的37人,占26.62%,他們雖有相應的師范維度學術基礎,專門接受過教育學、心理學培訓,但是缺乏學科基礎上的企業經驗和對口技術。來自“綜合大學”的65人,占46.76%;來自“工科院校”的29人,占20.86%。這部分雙師型教師雖然專業技術理論基礎扎實,有較高的對口專業學術水平,但是缺乏扎實的教育理論基礎,需要提升師范維度的學術性。由此可見,絕大多數雙師型教師需要提升學術素質,以彌補其“偏科”學歷的不足。從學術研究水平看,需要提升項目研究和論文撰寫能力。關于“您近五年來發表的論文、專著”(37人漏填),選擇“無”的27人,占24.11%;選擇1~5篇的74人,占66.07%;選擇6~10的篇10人,占8.92%;選擇專著1部以上的1人,占0.89%。從訪談中也了解到五年不出一篇文章和僅有1篇文章的教師占1/3以上,即1/3以上的雙師型教師缺乏學術研究能力。關于“近五年您負責或參與的課題”(5人漏填),選擇國家級的11人,占7.64%;省級的30人,占20.83%;市級的26人,占18.06%;校級的23人,占15.97%;沒參加的68人,占47.22%。47.22%的教師不做項目,而教師參與的課題研究中也主要是技術應用型項目,因此要大幅度提高雙師型教師素質,就需要在補償學術基礎的同時,提升項目研究和論文撰寫水平。
(二)現實生境中師范維度需求調查
調查表明,雙師型教師主要承擔的是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踐課,同時還有一定量的理實一體化課程,少量的文化課和生活德育課。從任教課程的特征來看,雙師型教師除了技術和學術維度一定要達標外,師范技能也要精通,這樣才能在教好專業技術課的同時,上好理實一體化課程、文化課和生活德育課。從雙師型教師工作經歷的調查中得知,58.58%的人缺乏師范維度的專業技能系統培訓。關于“您的備課方式主要有”(3人漏填),選擇集體備課的48人,占32.88%;選擇廣泛參考并結合實際設計的71人,占48.63%;選擇根據學生實際設計的98人,占67.12%;選擇基本按教材組織教學的46人,占31.51%;選擇其他的9人,占6.16%。職教教師主要是根據企業實際工作流程和學生實際需要富有針對性地備課,這兩項選擇的理想人數應該在95%以上,因為這是以學生為本,結合行業、企業標準進行教學導向的根本所在。然而,基本按教材組織教學的占31.51%,這就表明至少有1/3的人仍然在按學科教學方式進行備課。關于“您經常采用的專業教學策略或方法有”(4人漏填),選擇講授法的115人,占79.31%;選擇項目教學的69人,占47.59%;選擇案例教學的103人,占71.03%;選擇虛擬訓練的32人,占22.06%;選擇工作過程導向的22人,占15.17%;選擇討論法的66人,占45.51%;選擇角色扮演的48人,占33.10%。這組數據表明,雙師型教師依然比較倚重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沒有凸顯能力本位的以實操技術為主的職業教學特征。由此可見,即使有一定中職教學經驗的教師,也需要接受針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備課和教學策略培訓。
(三)現實生境中技術維度需求調查
關于“您曾經工作過的單位”(4人漏填),選擇“企業”經歷的僅34人,占23.45%。這表明在所有雙師型教師中,真正有企業經歷的不到1/3,大多數是從事業單位和普通高中轉行的,缺乏相應的企業經驗,所以企業技術培訓是其需要培訓的主要內容。關于“你獲得的專業技術資格證書”(5人漏填),選擇高級資格證書的36人,占25.00%;選擇中級的70人,占48.61%;選擇初級的32人,占22.22%;選擇單科技能資格證書的10人,占6.94%。根據國家有關文件規定,雙師型教師的專業技術必須達到中級以上,受調查的教師中合格的雙師型教師比例僅為73.61%,還有將近1/3的教師專業技術資格不達標。在獲得技術資格證書的教師中,“在外兼職”(該題2人漏選)最能代表雙師型教師的技術水平和實戰經驗。調查中選擇“沒有”兼職的123人,占83.67%;選擇對口專業崗位的19人,占12.93%;選擇重要專業崗位的1人,占0.68%;選擇靠技術自辦公司的2人,占1.36%。總共只有13.61%的雙師型教師能憑借核心技術在外謀職,而其他專業不是很對口的兼職僅占2.72%。由此可見,雙師型教師的實際技術水平較差,需要按照企業標準來訓練他們,以加強企業經驗的積累。標志雙師型教師技術創新的“專利技術”(4人漏填),選擇“1項以上專利技術”的僅2人,占1.38%。這表明有技術創新的雙師型教師很少,需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類培訓。
三、滿足雙師型教師現實需求的培訓對策
(一)以研究生學歷培訓補償學術基礎的不足
從對湛江市雙師型教師基本情況的調查中可以看出,雙師型教師成長過程相對漫長,一般需要到30歲后才能完成,需要繼續攻讀碩士學歷的教師人數較多。現有雙師型教師的“學歷達標”,還存在以單一的學科畢業證書代替其對口專業技術資格證和教師專業化學歷教育的問題,從而造成我國雙師型教師雙學歷結構的缺失。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應該向德國學習,對職業院校教師的培養必須要求有企業經歷且獲得技術資格證,再到綜合大學獲得對口專業的學歷。然后,經過2年左右的師徒式研修性教學實踐,拿到國家教師資格證,獲得教育學和學科專業的雙學歷。為此,可以職業教育碩士課程班方式,對在職中職教師實施學歷和教學實踐培訓,讓其在習得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的同時拿到碩士學位。讓綜合大學和工科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在企業工作1~2年,獲得相應的崗位技術和經驗后,報考師范類教育碩士,在接受1年的教育心理學、專業課程教材教法理論學習后,接受1年的中(高)職教學技能實戰訓練。這樣經過2年的教育碩士培訓,就能獲得“學科+教育”的雙維學歷,積累教師和技師經驗,并習得相應的技能。
(二)針對雙師型教師處境改革培訓政策
一是增強培訓的計劃性。針對中職學校教師和培訓經費短缺、參培人員各校比例不一等問題,由學校在教師自我發展規劃基礎上做好統一計劃,根據教師發展需要統籌安排參訓名額,然后逐級上報到縣、市教育局,由省教育廳匯總后下達培訓計劃,同時按人頭配備培訓經費,確保培訓計劃高質量地實施。二是強化中職學校的培訓激勵機制。在借助專項經費確保教師參訓的前提下,將雙師型教師參訓作為學校年終績效考評的依據,給予全勤獎;將獲得的技術資格證和相關獎項作為職稱評審指標,以此創造出激勵雙師型教師積極參訓的生態環境。三是針對雙師型教師培訓機構問題,不斷改善培訓方式。首先,需要從培訓機構的結構布局上進行調整。由教育廳統一規劃出實施技術培訓的省內骨干企業培訓基地,實施教育、教學技能培訓的“高師—中職”學校一體化培訓基地,實施針對專業理論提升的綜合大學或高師培訓基地,以此滿足學員對相應知識和技能培訓的需要。其次,增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以技能訓練為主,強調實用,從解決中職課堂教學的實際問題出發,將培訓的重點落實到實操技術和教學策略上。最后,建立校本師資培訓機制。借助校本培訓機制,將培訓機構的遠程理論培訓、定期下企業的技術鍛煉,匯集到以校為本的教學技藝研訓上,實現多維培訓的大融合。
(三)針對三維培訓需求優化培訓內容
首先,重點抓好補償性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一是抓好學術補償培訓。針對少部分教師缺乏資格證書或對口專業學歷的情況,必須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科補償教學,從理論上補充其學歷或資格證書所需的系統知識,幫助其早日學歷達標,獲得規定的教師資格證書。二是針對職業技術教師教學能力的補償培訓。近1/3的由企事業單位和部分普通高中轉入的教師,缺乏職業教育經驗,需要在職業教育備課、課程開發、教學策略上,進行專門的項目教學、工作過程導向等職業教育教材、教法培訓。這樣的培訓必須由中(高)職學校的教學專家和教學能手共同參與,從理實一體化結合上予以講解和示范,并按照學以致用的要求嚴格訓練學員試講和說課。三是針對非企業來源教師的技術補償培訓。針對2/3的教師缺乏企業經驗的問題,在雙師型教師培訓中需要首先關注技術能力的培訓,必須讓企業技師、技術能手開展企業現場培訓,切實改變我國雙師型教師企業實操技術低下、缺乏企業工作經驗的現狀。
其次,抓好突破現有三維水平的提升培訓。一是提升雙師型教師技術水平。1/3的雙師型教師只有初級技術資格證書,必須將其提升到中級以上水平,幫助其獲得中高級資格證書。二是提升其職業教育的教學水平。需要重點培養雙師型教師的職教化水平,訓練其專屬職業技術教育的技能。尤其在工作過程導向、項目教學、情景教學、虛擬教學上,務必取得突破性進展,彰顯職業教育的技術性。三是在研究水平上取得突破。作為雙師型教師,既要具有教學改革的研究能力,又要具有技術創新和推廣新技術的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培訓需要以中職教師成功的典型項目作為示范,讓成功的中(高)職教師講解、示范其探究的艱苦過程,介紹其值得借鑒的方法,然后由高校培訓師予以總結提升。這樣的理實一體化培訓,才能讓學員觀摩到研究的路徑和實操方法,從而取得培訓的實際效果。四是提升雙師型教師的科研論文撰寫水平。雙師型教師出身理工科的人較多,他們從高中到大學缺乏嚴格的寫作訓練,工作后又是以實驗和技術改革為核心,文字功底欠缺,需要進行專門的科技論文寫作訓練,才能在構思、行文、潤色上有根本性的變化,撰寫科研論文的綜合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最后,系統優化“學術—技術—師范”三維培訓。一是按照三個維度的培訓需求,優化組織不同的培訓師。雙師型教師的三維結構,要求培訓機構根據分類優勢,組織不同教師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企業培訓更多的以技師、工程師為主,外聘部分教學經驗豐富的培訓師和大學教授;師范類培訓機構,則以教育專家和中(高)職學校的特高級教師為主,以培訓教學技能和教研能力為重點。二是準確定位三個維度的培訓重點。從學術維度看,新理論和新觀念的更新是雙師型教師培訓急需的重點;從技術維度看,則需要技術更新培訓;從師范維度看,應加強項目教學、任務驅動、工作過程導向等職教特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訓練。三是立足崗位實踐開展對學員的三維度有機結合訓練。因為只有立足于雙師型教師從事的教學崗位,開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校本研修,才能將其從對口大學、高師、企業習得的三維技能,綜合運用于解決現實教學問題之中,讓“學術—技術—師范”三維培訓,在校本研修的實戰訓練中開花結果,從整體上全面提升雙師型教師的素質結構。
總之,雙師型教師的培訓,需要從其內部生存處境、外部資源環境上,營造出有助于積極參訓的制度化環境。同時,更需要針對雙師型教師“學術—技術—師范”三維內在素質結構的狀況,結合其擔任的專業理論課、實訓指導課、理實一體化教學等不同崗位對其素質結構側重點的需求差異,按照三個維度知識技能形成的有效而獨特的方式,實施有針對性的、分類、分層次的提高培訓。
[參考文獻]
[1]周衛東.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索[J].教育探索,2013(3).
[2]李夢卿,張碧竹.“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制度的回顧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