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社交是大學生鐘愛的社交方式。積極心理學認為,如果個體成長的社會環境充滿利他、關愛、文明、容忍力等積極的公眾品質,那么該個體也更容易形成相應的品質,并回饋社會,促進良性循環。文章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探討對大學生網絡社交技能的培養,以便大學生降低現實社交焦慮水平,養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增進積極情緒,獲得社交習得性樂觀,培養親社會行為,提高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關鍵詞]大學生 積極心理學 網絡社交
[作者簡介]黃榮兵(1977- ),男,四川內江人,成都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社交網絡、情感模式識別及認知心理學;劉孝群(1977- ),女,四川隆昌人,成都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積極心理學和心理健康。(四川 成都 610106)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9-0077-03
一、網絡社交的定義及特點
網絡社交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化,在網絡上表現為以各種社會化網絡軟件,如Blog,Wiki,Tag,SNS,RSS等一系列以Web2.0為核心應用而構建的社交網絡服務平臺。
互聯網推動著人類活動的科學化、技術化、知識化,改變著人類的價值體系,進而為道德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物質基礎和科技基礎,給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具體而言,網絡社交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虛擬性
網絡社交是以虛擬技術為基礎的。在網絡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非面對面的間接交往為主,以文本和虛擬圖像等符號為表現形式。個人的真實信息,如姓名、性別、年齡、家庭、工作單位和其他社會關系信息等,都可能被按照交往個體的主觀愿望或者某種個人目的進行改編,交際行為也因此具有了虛擬性。在這樣的社交情境中,交往個體沒有了面對面的現實社交壓力和責任約束,社交焦慮降低,安全感增強,一直壓抑的“本我”可以相對安全地跳出來活動,不過,失去“自我”和“超我”約束的“本我”的活動,對社交個體和社會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二)自由性
網絡社會分散式的網絡結構,使網絡社交人群出現沒有等級、尊卑的自由平等關系,因而網絡社交不再拘束,具有自由性。人們可以在網絡空間盡情宣泄,享受這份自由帶來的放松和愉悅。當然,由于大學生的自制力和法制觀念不夠成熟等原因,網絡在給他們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可能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帶來隱患。
(三)異化性
網絡社交主要以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為媒介進行交流,交流的心理體驗依賴于交流雙方在網絡上呈現的語句文本和圖片,以及對這些文本和圖片的賦義。這種人機系統高度自動化、精確化和刻板化的特征容易導致明顯的心理投射現象,有助于交流個體主觀地去獲取心理滿足、填補現實社交的種種不滿足和缺憾。然而,它的弊端也很突出,交流雙方無法直觀地感受對方的一顰一笑,無法真切地感受對方的心情和溫度,缺乏人情味,很難識別對方傳遞的信息的真偽。因此,網絡社交普遍缺乏現實社交的及時性和溫暖感,容易使人走向冷漠和非社會化,容易導致現實人性本身的喪失和異化。
(四)多元性
網絡社交不受時空限制,在網絡世界中,整個地球就是一個“地球村”,不同國度和地區的人們帶著各自的文化、風俗、觀念和信仰,在同一個平臺上交流,一切信息和觀點都可以多元化,有助于激發想象、拓展思路、產生創意。而從另一個方面看,網絡社交對于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不成熟的個體來說,“一切都那么多元”的現象也很令人擔憂。
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內容
20世紀80年代起,以Seligman等人為代表的美國心理學家開創了心理學研究的新視角,他們主張在原有病理心理學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人的積極品質,比如真誠、友善、愛、熱情、寬容、自律、幽默、感恩、團隊精神、勇敢、樂觀、希望等。通過關注、培養及強化人的積極品質與優勢,增進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一)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視角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中“positive”一詞的含義是“正向的、積極的”,可見,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視角在于關注人正向的、積極的品質,即關注那些有助于個體克服逆境、獲得成功的正向品質,關注那些能讓個體富有心理彈性的積極品質,關注“標識”個體的優勢特征來增強個體的自信心,調動其潛能,進而提升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聚焦優勢、放大優勢的方法。
(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關于“人的潛能和美德”的科學,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積極的主觀體驗;個人成長水平上的積極心理特征研究;群體水平上的積極公眾品質。
1.積極的主觀體驗。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體驗。在對待過去方面,主要研究滿足、滿意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現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樂等積極體驗;在對待將來方面,主要研究樂觀和希望等積極體驗。
2.個人成長水平上的積極心理特質研究。積極心理學延續人本主義的思路,以人類的自我管理、自我要求、自我導向和高適應性為前提理論假設。積極心理學家認為,積極人格特質主要是通過對個體各種現實能力與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當激發和強化使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積極人格有助于個體采取更有效的應對策略,在這一方面,心理學家具體研究了24種積極人格特質,包括自我決定、樂觀、希望、感恩、智慧等,其中引起較多關注的是自我決定論和習得性樂觀。
3.群體水平上的積極公眾品質。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指出,當個體的成長環境中充滿最優的支持、肯定和最民主自由的選擇時,他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長并達到自我實現,反之,則不易養成健康的情感和行為模式。
積極心理學非常重視社會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如果個體成長的社會環境充滿利他、關愛、文明、容忍力等積極的公眾品質,那么該個體也更容易形成相應的品質,并回饋社會,促進良性循環,進而讓社會公眾的幸福感得到提升。
大學生的網絡社交技能也可以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取向和研究內容基礎上加以培養。
三、大學生網絡社交的益處及技能培養
(一)網絡社交有助于降低大學生的現實社交焦慮水平
網絡社交的多元性有助于大學生擴大交往面,在多元的網絡人群中自由選擇交往對象,同時,還可以按照自我需求選擇性地進行自我表露。網絡社交大多以文本方式與朋友進行交往,這充分體現了網絡社交的“異化性”特征,異化帶來的匿名性和失同步性有助于社交個體回避現實社交中可能因緊張或動機不純等帶來的不自然的肢體語言、眼神接觸和冷場等尷尬現象。此外,以文本方式進行的人際交往可以減少評價恐懼,理解對方發過來的文本信息有較大的主觀性和較強的靈活性,比直接面對面地“讀”對方的表情信息和肢體語言信息要輕松很多。網絡社交的失同步性也讓社交個體有充足的時間去調整情緒、組織語言、修飾自我,以一個最從容的狀態呈現在網絡社交中。有研究發現:青少年通過網絡社交,不僅降低了他們在現實社交活動中的焦慮水平,他們與同伴的友誼質量也得到了改善。
總之,在網絡社交中,社交個體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社交的特征,自己控制暴露水平、社交節奏和社交進展,進而減少社交挫敗感,增強社交信心,體驗社交帶來的美好感受。在條件適合的情況下,這些社交個體會把網絡社交的成功經驗、自信心和愉悅感受遷移到現實社交中去,降低現實社交焦慮水平,提升現實社交品質,增強人際愉悅度。
(二)網絡社交可以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身及與周圍世界關系的心理表征,表現為認識、情感、意志三種形式,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良好的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的基礎,也是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的必備條件。網絡社交可以幫助大學生在相對自由和安全的社交環境中去體驗社交中的喜怒哀樂,進而明白哪些性格特征、哪些言語方式在社交中受歡迎,哪些會讓自己很受挫,也把網絡社交中的各種感受當作一面“鏡子”,照照自己,逐漸改善或者摒棄社交中不受歡迎的性格特征,養成更多受人歡迎的性格特征。這對在網絡社交中獲得自我意識體驗和進行調試的大學生來說,安全性高,自由度大,挫敗感少,尤其適合心理安全感不足、性格內向、自尊心強、人際敏感度高或有輕微自閉傾向的個體。
(三)網絡社交可以培養和增進大學生的積極情緒
積極情緒是指個體在朝向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取得進步或得到他人積極評價時產生的正向感受。比如喜悅、感激、寧靜、沉浸、希望、自豪和愛等。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社交的多元性、自由性和信息傳遞的不同步性,靈活地、揚長避短地進行網絡社交。網絡的多元性特征有助于大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個體或社交群體,通過與他們的交往獲得喜悅、愛、希望和感激等積極情緒。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傳遞的不同步性去醞釀和準備自己,以一種最好的狀態進行網絡社交活動,進而獲得喜悅、自豪等積極情緒,促進心理健康,提升主觀幸福感,以更好的情緒狀態投入社交,進一步獲得社交自信心和愉悅感,產生良性循環。
(四)網絡社交可以讓大學生獲得社交習得性樂觀
習得性無助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不可控的環境、伴隨性認知和放棄反應是習得性無助產生的原因,行為和結果的不可控性是導致習得性無助產生的關鍵因素。
積極心理學之父Seligman認為,樂觀是指人們對已經發生的事件作解釋時,對正向的、好的事情進行持久的、普遍的和個人的歸因。與習得性無助相反,習得性樂觀是指通過后天的實踐和學習養成的樂觀感受,即當個體發現通過努力、拼搏和堅持能漸漸達成目標,取得成就,他就會持續地努力,表現為此后的積極行為。
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不善變通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對新環境、新的人際氛圍的適應性差,對自己的社交行為及其結果有較強的不可控感、不安全感和焦慮感,因此容易對現實社交產生習得性無助。此時,網絡社交對這些同學來說就相對可控和相對安全,他們可以利用網絡社交的虛擬性這一特點,通過選擇性的自我暴露、自我包裝來進行自我保護,避免現實社交中可能遭受的自尊心受傷、安全感受創等負面影響;他們也可以利用網絡社交的自由性這一特點,自由地選擇或更換交往對象,找到適合與自己交往的朋友,以便在社交中得到尊重和認可,使社交能力得到鍛煉、社交自信心增強,進而獲得社交愉悅感和成就感,逐漸產生社交習得性樂觀,最后把這種社交習得性樂觀遷移到現實社交中去,提升現實社交能力,獲得現實社交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網絡社交可以培養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是指對他人和社會有益的能夠帶來積極影響的助人行為、利他行為或其他更為廣泛的行為,如分享、合作、安慰、捐贈、謙讓等。親社會行為兼具助人和利他兩個特征,即助人者主動提供幫助、支持,其結果有益于他人、集體和社會。
由于網絡空間比現實空間更具平等性、開放性和匿名性,大學生們更傾向于在網絡社交中表現出理解、共情、分享、合作和幫助等親社會行為。同時,網絡傳播的便捷性和快速性也更有利于網絡社交中的親社會行為引發相應的從眾效應,讓網絡社交中出現的親社會行為的覆蓋面更廣,帶動更多的人模仿和實施相應的親社會行為,讓受益面擴大。由于網絡傳播具有及時性、互動性和覆蓋面廣的特點,大學生在網絡社交中的親社會行為能快速地獲得相關人士,甚至社會給予的及時肯定和回饋,他們的人生意義感和價值感會因此得到提升,主觀幸福感會增強,這對他們的親社會行為是一種有力的正強化,于是類似親社會行為的發生頻率會增加,相應的親社會行為也會遷移到現實社交中去。
總之,從積極心理學的關注正向、激發潛能的視角對待大學生的網絡社交行為,在此過程中注重積極品質的培養,引導他們把相應的積極品質遷移到現實社交中去,就能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社交技能和社交品質,增進其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曹新美,劉翔平.從習得性無助、習得性樂觀到積極心理學——Seligman對心理學發展的貢獻[J].心理科學進展,2008(4).
[2]賀金波,陳昌潤,賀司琪,等.網絡社交存在較低的社交焦慮水平嗎?[J].心理科學進展,2014(2).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3).
[4]劉翔平.當代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5]聶衍剛,丁莉.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及其與社會適應行為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9(2).
[6]錢新斌.和諧社會視野中的大學生親社會行為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07(9).
[7]孫翔云,陳英,江奇艷.網絡大眾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
[8]Desjarlais M,Willoughby 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computer use with friends and friendship quality:Support for the social compensation or the rich-get-richer hypothesi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6(5).
[9]Lazarus R S.Emotion and adapt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0]Peterson C,Maier S,Seligman M E P.Learned Helplessness:A Theory for the Age of Personal Control[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