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診所式教學法在美國的創建及成功運用為我國迷茫中的法學教育者們指明了方向。診所式法律教育是順應國際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是豐富教學方法的必然要求,但在具體實踐中存在資金困境、師資困境等。要實現其中國化,必須多方聯動,建立資金投入的長效機制;完善課程設置,健全考核機制;實現師資多元化。
[關鍵詞]診所式 法律教育 中國化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3-0109-03
一、診所式教學法概述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單一視角看待問題的局限性日益明顯,所以學科之間的滲透與交融與日俱增,法律與醫學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學科也因其強烈的實踐性等共性而有了相互借鑒的可能,診所式教學法的出現即為一典型事例。診所式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模擬醫學院的診所式教育,由學生做主導,在借助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幫助委托人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
(一)診所式教學法的發展歷程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弗蘭克率先提出學習醫學院的診所式教育模式,其后在克服了經院派阻撓、資金匱乏等重重阻礙以后,法律診所最終在耶魯大學法學院正式確立,并很快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之后在官方的支持下、學界的推動下,診所式教學法獲得了穩步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美超過90%的法學院開設了專門的診所法律教育課程,其實施模式也從原來的一元化發展為校內真實當事人診所、校外真實當事人診所和模擬診所多元并存的格局。時至今日,診所式教學法已遍布美洲、歐洲、亞洲、大洋洲、非洲。
(二)診所式教學法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各國的診所式教學法各有特色,但其主要模式基本與美國保持一致。一般而言,實行診所式教學法的法學院都會在校內設置真實人診所,由教師選取真實案例,指導學生完成實務工作。同時設置校外真實人診所,將學生選派到本學院的合作機構,由經驗豐富的法律從業者指導學生從事法律活動。診所式教學法對學生的法律素養有一定要求,所以實施該教法的法學院傾向于有目的、分階段地安排專業課程,并采用“金字塔式”的培養方式,即開設律師執業的必修課程供一年級學生學習,開設有關訴訟的模擬課程供二年級學生選修,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則有權選擇參與真實案例及理論研討。
診所式教學法的發展源于其鮮明的特色與優勢,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第一,目標明確。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是衡量法律人優劣的兩個重要方面,一個優秀的法律人應該也必然是二者兼備的,診所式教學法的目標恰恰是培養專業性與責任性兼具的法律人才。第二,學生居于主導地位。無論是傳統的講授法還是廣為使用的案例教學法,教師都是當仁不讓的主角,教師一直在不自覺地蠶食學生的學習熱情。診所式教學法顛覆了這些扭曲的教學模式,真正確立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學法、用法的積極性。第三,真實性、綜合性。法律不是空中樓閣般虛無縹緲的存在,它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社會,所以學法的人必須面向生活實踐。社會生活是復雜多變的,法律糾紛也是紛繁復雜的,這些都決定了以真實案例為切入點的診所式教學法具有真實性、綜合性的特征。
(三)國內研究現狀
雖然我國學者對診所式法律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熱情持續高漲。以中國知網為例,通過檢索發現與“診所式教學法”相關的論文多達2000條,學者們的關注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以介紹美國診所式法律教學為重點,兼談診所法律教學的本土化問題。如學者周凱、王雪皎在《美國診所式法律教學的起源與課程設置》一文中開宗明義:“法律診所式教育源于美國,這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較強的社會實踐,突破了傳統的學院式教學模式……在診所式法律教學模式進入我國的過程中,探究美國診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發展歷史和教學理念,對于我國診所式法律教育的移植與本土化大有裨益。”
第二,探討診所式教學法在我國付諸實施的困境與路徑。十幾年的實踐在積累寶貴經驗的同時也暴露出了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于是相當多的學者將關注的目光集中于反思和批判之中,如學者王菊英在《“診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的思考》中結合實踐總結出診所式法律教育中國化的障礙,并以此為契機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路徑。
第三,結合本地區或本學校的特點,進行診所式法律教育的可行性探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江保國和陳宗禎,他們以廣東省診所式法律教育的背景和現狀為切入點,系統介紹了其中國化的短板,最后落腳于廣東省各法學院系診所式法律教育的制度培育問題。文章雖然始終局限于廣東一省,但是其中涉及的一些問題卻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可謂以點概面,獨具匠心。
二、診所式法律教育中國化的必要性
(一)順應國際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
診所式法律教育誕生之后,憑借其獨有的優勢、顯著的教學效果迅速席卷全球。其后診所式法律教育促進社會正義、實現社會民主的價值又不斷為人們所認識與肯定,于是自20世紀90年代起,其在部分國家構建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過程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國現今正處于構建法治社會的關鍵時期,因而急需這種國際化的、先進的教學方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更新國內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方法的必然要求
當前國內眾多的法學院仍然采用講授法和案例教學法相結合的培養模式,講授法是典型的教師“一言堂”,學生很多時候都是在記筆記,在45分鐘或90分鐘的課時內重復這樣的工作難免會分心、懈怠。比起講授法,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效果稍好一些,因為教師可以結合所講理論介紹相關案例,但是案例教學法仍未改變教師主導的境遇,課堂教學效果卻依然取決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教學過程中教師選取的未必都是真實的案件,很多時候教師會挑選司法考試的真題供學生分析。眾所周知司法考試的真題多是出題者編出來的題目,其宗旨是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而非衡量學生處理案件的實務水平。案例教學法的功利性、虛擬性等特性,勢必導致法學教學目標的偏離。診所式教學法則與講授法、案例教學法截然不同,它鮮明的特色和理念會促使學生“反客為主”,學生學習的熱情可以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 的教學理念也因此得以實現。
(三)培養卓越法律人才的必要途徑
目前我國的高等法學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還不夠深入,培養體系還不夠完善,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培養不足。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成為我國高等法學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適時提出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細細品味“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目標,不難發現它與診所式教學法的目標不謀而合,即二者都意在造就一批業務水平高且職業道德高尚的法律人。共同的培養目標使二者緊密聯系起來,未來借助診所式教學法這一橋梁,培養卓越法律人才的道路必定暢通無阻。
三、診所式法律教育中國化的可行性
(一)診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國的實踐
受診所式教學法國際化浪潮的影響,2000年9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7所高校率先引入該教學法。2002年中山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接連效仿,之后嘗試法學教育方法變革的隊伍不斷壯大。至今,診所式教學法已在我國高校的眾多法學院生根發芽,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原本零散的個體已經形成專業化的組織。近年來在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診所法律教育研究會的積極推動下,國內高校之間、國際高校之間的專題研究會頻頻召開,我國的診所式教學法日趨成熟。
(二)制度瓶頸:當前診所式法律教育中國化的困境
1.資金困境。診所式教學法的成本涵蓋教學支出、日常管理支出、提供法律援助支出等多項支出,遠高于傳統的講授法和案例教學法。在美國,州政府法律援助基金、福特基金、各大學都會不遺余力地為診所式教學法的順利開展提供資金支持。反觀我國,試行該教學法的十幾所高校只獲得了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金援助,它們利用這些資金完成了前期的準備工作,而后續工作所需資金尚無著落,可以說資金的籌集及其合理利用在十幾年的實踐活動中一直困擾著這些先行者。各大高校和各地政府或因自身財政的捉襟見肘、或因固有的偏見而無動于衷,診所式教學法中國化的持續性、長久性岌岌可危。
2.課程設置困境。目前教育部確認的法學專業必修課共計16門,各高校根據各自的培養方案又設置十幾門至幾十門不等的選修課,其中必修課一律采用期末閉卷考試的考核方式評定學生的學習成果,選修課的考核方式則因校因人而異。除去大四實習、準備畢業論文以及每一年的寒暑假,大學的學習時間十分有限,學生在如此緊張的學時安排下修完30門以上的專業課程,課業負擔本就繁重不堪,如再強行加入有關診所式教學法的額外課程,學生的積極性將散失殆盡,教學效果勢必事倍功半。另外,診所式教學法重在啟發學生的思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會出現所謂正確的、唯一的標準答案,在這種倡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成果的考核與評價就變得比較困難。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診所式教學法進入我國十余載仍然局限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少數高校。
3.師資困境。診所式教學無形中抬高了教師的任職門檻,理論素養、實踐經驗欠缺其一都無法勝任,因此師資匱乏成為困擾診所式教學法本土化的又一大難題。一方面,現今的高校教師普遍面臨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巨大的科研壓力,無暇也無力于診所式教學法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診所式教學法對教師的較高要求與我國國情不符。在美國,診所法律教育者職業化特征明顯,而且師生比例適中,教師可以憑借自身的經驗,輕松自如地指導為數不多的幾個乃至十幾個學生完成咨詢、代理等一系列實務工作;在我國,一般而言只有取得碩士以上學位的才有資格成為高校教師,他們在學生時代乃至步入工作單位之后的若干年里始終以專研學術為主,實戰經驗普遍欠缺。部分通過兼職律師工作積累實戰經驗的教師往往又不屑于賺取那點可憐的指導費。此外,隨著高校多年的擴招,學生人數激增,多則幾十人少則幾個人的教師隊伍面對動輒上百的學生,要取得美國式的教學成果,難度可想而知。
(三)突破診所式法律教育中國化制度瓶頸的基本路徑
1.多方聯動,建立資金投入的長效機制。資金匱乏是困擾診所式教學法本土化的一大難題,筆者認為破解難題首先要從學校入手。高校應充分認識到開展診所式教學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并以此為契機多方籌集資金,確保診所式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所需的各項經費。其次需要官方的認可與支持。一方面,教育部等相關部門應適時將診所式教學法納入法學教學體制之中,敦促高校將診所式教學經費納入法學教育經費當中;另一方面,司法部等相關部門可以考慮將診所式教學與法律援助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法律援助基金可以適當補給診所式教學。除此之外,實施診所式教學法的高校還可以通過與社會團體協作,為其提供法律服務等其他方式尋求更多社會資金的扶持。
2.完善課程設置,健全考核機制。課程設置方面,無論是將診所式教學設置為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都是弊大于利,不可取的,筆者認為現階段比較可行的方案是用診所式課程取代畢業實習,將其安排在大三下半學年至大四上半學年。究其原因,一是畢業實習屢屢因流于形式而為人詬病,而診所式教學法恰好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參與性;二是學生經過之前三年的系統理論學習,具備基本的法律理解和適用能力;三是有助于學生通過司法考試或研究生考試,因為診所式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切實地走進法律之門,深刻地感受法律魅力,進而加深對法律的理解與洞察。至于考核,筆者主張采取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案件參與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結合小組成員的評價、指導教師的評價、委托人的滿意程度等綜合評判學生的表現。
3.師資多元化。現階段直接效仿美國,實行診所式指導教師全員專業化顯然是行不通的,結合我國國情,當務之急是進行法律職業人的良性互動,即高校教師與律師、法官、檢察官等專業人士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一方面,開設診所式課程的教師可以定期到律師事務所、法院、檢察院學習實務,積累實戰經驗;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請經驗豐富的律師、法官或檢察官來校任教,他們在向學生傳授課本之外的法律技巧的同時,又源源不斷地帶來豐富而真實的案例,可謂一舉兩得。
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這就決定了法學教育的目標不是單純地培養高層次的研究者,還要培訓出能解決實際問題,業務嫻熟且有職業道德的法律從業人員。對此傳統的法學教學模式尤其是講授式顯得力不從心,診所式教學法的出現及發展為陷入瓶頸的法學教育帶來了希望,可以預見,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之后,診所式法律教育中國化的道路必定綿長而通暢。
[參考文獻]
[1]王菊英.“診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的思考[J].河北法學,2005(3).
[2]張河順.診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本土化探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3]李美琪.中國診所式法律教育10年探索路[N].法制日報,2010-06-20.
[4]秦祖偉.高校診所式法律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1(2).
[5]周凱,王雪皎.美國診所式法律教學的起源與課程設置[J].求實,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