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務社會是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目前我國高校服務社會的成效不盡如人意。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部門、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原因。文章從現有文獻成果和實際案例兩方面出發,針對當下高校服務社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策略,具體包括:更新服務社會的觀念,追求有效的服務成果;暢通信息,建立與地方的對接機制;加強自身發展,提升社會認可度。
[關鍵詞]高校 服務社會 有效機制 模式構建
[作者簡介]劉冬梅(1968- ),女,山東滕州人,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物流管理與企業管理。(廣西 南寧 530007)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7-0033-03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才來振興科技的發展,這就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我國的高等教育起步較晚。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不論是招生人數,還是科研經費投入;不論是人文社會學科,還是自然理工專業,都有突出表現。但是,高校在反哺和服務社會方面卻存在諸多問題。許多名牌高校不重視服務社會,一門心思申請課題,拉抬學校排名;許多普通高校在服務社會方面則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差校,不僅科研經費緊缺,而且教師隊伍素質較低,很難為服務社會做出有效貢獻。目前,我國高校服務社會尚有待尋求新的發展模式。
一、高校服務社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高校服務社會的必要性
1.服務社會是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很多學者將西方之所以能夠引領世界現代文明歸功于高等院校。在中世紀,西歐國家普遍存在高等院校,只是這些學校一般由教會創辦,授課內容也僅限于神學、物理學、文學等較少科目。但是,這些現代高等院校的雛形為西歐科學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其他國家。高等院校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社會智力資源的集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主張科技興國、人才強國,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沒有高等院校的助力。由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國情,作為公共資源的高等學校更應該在服務社會和人民方面做得更好。因此,服務社會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務之一。
2.高校服務社會才能凸顯價值。高等院校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高等院校只顧自己的飛躍式發展,而忽視對于社會和人民的責任,那么其存在價值也將無法凸顯。高校服務社會是指將科研成果、知識創新和文化再造,創造性地運用于社會發展過程中,從而有效推動社會發展進程。有了高等院校的智力支持,社會的發展速度才能不斷加快。反過來,推動社會的發展也正是高等院校凸顯自身價值的重要手段。試想,如果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滯后,那么即使這個國家擁有世界級名校,其價值和地位也無法得到認可。以泰國為例,由于該國經濟不夠發達,社會發展也比較滯后,很多人自然存在刻板印象,認為泰國沒有什么名校。事實上,泰國第一學府——朱拉隆功大學排名進入全球前一百名,是一所不折不扣的名校。但是,這所學校的價值顯然不如同等級的英國和美國高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對泰國社會發展沒有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高校服務社會的重要性
1.高校服務社會有利于促進地方發展。加強高校對社會的服務和反哺功能,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首先,高校能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各行各業的人才。而如今不斷發展的高等院校,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其次,高校能夠將科研成果和技術創新運用于地方發展。高校科技創新成果往往能帶來新的商機和就業機會,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以西南大學為例,該校材料工程學院的創新團隊經過5年時間的努力,研發制造了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節能環保車。西南大學和重慶市政府合作,將這項創新成果用于推動重慶市節能環保汽車制造產業的發展,為重慶市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
2.高校服務社會有利于帶動自身發展。高校對于社會的服務和反哺在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為高校自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首先,地方政府和企業與高校建立了緊密的人才合作機制,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得到極大改善。其次,地方政府和企業對于高校的支持力度大幅增加,高校的科研成果和知識生產能夠為地方經濟發展和企業運營帶來好處,地方政府和企業自然會為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動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最后,地方政府也會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傾斜來推動高校的發展。高等院校的發展與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分不開的,這一點不論對地方高校還是部屬高校來說都一樣。很多人認為,部屬高校由教育部管理,和地方政府部門并無太多牽連。殊不知,沒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部屬高校根本無法發展。譬如著名的浙江大學,偌大的浙江省僅此一所“985”“211”高校,雖然它屬于中管副部級高校,但不論是浙江省教育廳,還是浙江省政府都在政策制定上對其全力傾斜,其很多科研成果也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當地企業帶來了好處。
二、高校服務社會的不足與缺陷
(一)服務社會的觀念落后,服務成果有限
雖然高校服務社會已經成為學界和業界的共識,但在現實中高校的社會服務觀念卻依然非常落后,直接導致服務成果有限,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許多高校并未形成反哺和服務社會的認識。服務社會既是高校的責任,也是社會主義高等院校應盡的義務,但目前許多高校顯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特別是一些部屬高校,認為服務社會、拉動地方發展是地方高校的任務。這種認識非常狹隘,不僅制約了地方的發展,也會對部屬高校本身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服務地方是高等院校的責任,并不會因為高等院校的屬性不同而改變。不論是地方高校還是部屬高校,都要盡可能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只有這樣,高校才會得到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支持,地方與高校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加緊密。第二,許多高校并未形成全方位服務社會的認識。雖然部分學校知道服務社會的重要性,也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是這種認識和貢獻都是片面的,實際上并不符合高校服務社會的真正內涵和根本要求。
(二)高校信息不暢通,未能與地方形成對接機制
服務社會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僅要有深刻的認知,也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對接機制。目前,許多高校空有一腔服務社會的“熱情”和“抱負”,卻因為信息不暢通等原因,未能與地方形成對接機制,導致最終的服務效果相當有限。服務社會若想取得成效,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對接機制作為基礎。否則,高校和地方政府、企業之間就沒有實際聯系的管道,那么所謂的服務社會也不過是一句響亮的口號而已。長期以來,高等院校的主要工作是教書育人和科研創新,至于廣泛搜集信息、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形成對接機制卻不是高校的強項。那些地處城市中心地帶的高校情況還好,而那些地處偏遠的高校,信息渠道尚且不暢通,更遑論與地方形成有效的對接機制。
(三)社會對一些高校的認可度低
事實上,一些高校積極投身于社會服務工作中,最后卻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對這些高校的認可度過低。當前,我國高等院校良莠不齊,既有北大、清華這樣的知名學府,也有三本、專科這樣的末流高校:不同的高校在社會上的認可程度有天壤之別。如果一個地方有“985”“211”高校,那本地學生必然擠破腦袋都想入讀。不僅是學生,當地政府對于這些學校也會禮遇有加。即使大部分“985”“211”高校并不歸地方政府管轄,但地方政府還是會對這些高校有所傾斜。而那些普通本科、民辦本科或是職業院校,本身不受學生歡迎,也不受地方政府的青睞。雖然這些高校一般歸地方教育部門管轄,但真要有什么好的政策,也很難會傾向于這些學校。地方高校為了獲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服務社會方面表現積極。然而,地方政府和企業似乎“并不領情”,低認可度直接導致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的成果平平。
三、高校服務社會能力的提升途徑
(一)更新服務社會的觀念,追求有效的服務成果
高等院校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服務社會觀念,將服務社會視作自己的重要任務和應盡職責。只有更新服務社會的觀念,才能為有效創造社會服務成果奠定基礎。具體來說,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要樹立反哺和服務社會的正確認知。高校要將服務社會視作自身價值實現的手段以及推動自身不斷發展的動力。事實上,服務社會的確能夠實現高校的價值,也能夠推動高校不斷發展。首先,高等院校是社會智力資源的集合體,肩負著為國家發展、為社會進行科學研究、知識生產等重要使命。這些科學研究和知識生產,如果僅限于高校之內,是沒什么意義的。只有把這些成果運用于地方發展的實踐當中,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也才能夠凸顯高等院校的價值。其次,高等院校積極投身于服務社會的事業當中,能夠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和充足動力,從而有效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而地方政府和企業自然會對高校投入更多的資源,有了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支持,高校在人才就業和科研經費方面便有了有力的保障。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服務社會對于高校自身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要樹立全面服務社會的認識。目前,部分高校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顯得過于片面,只做其中星星點點的內容,卻不能從全局出發,在服務社會的各個階段發揮重要作用。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提升高校服務社會的品質與實效,高校需要樹立全面服務的認知觀念,不能只關注某一部分內容,而是要從全局出發,制定一套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服務社會戰略規劃,從而在服務社會的全過程中發揮有效作用。
(二)暢通信息,建立與地方的對接機制
暢通信息是有效服務社會的基礎和前提,但目前許多高校并沒有這樣的前提。它們或因為偏居一隅,或因為重視不夠,或囿于技術原因,或困于經費不足,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接受和交流機制。在此狀況下,即使學校有服務社會的想法,即使地方政府和企業需要高校在服務社會上出一分力,最終也難以如愿。因此,如何通過暢通信息接受和交流系統,推動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有效對接,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首先,高校要在信息接收和交流方面投入更多的關注和資源。以往高等院校專注于教書育人和科研創新,忽視了對于所屬地方信息的接收,導致與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不夠暢通。高等院校,特別是地處偏遠的高校,需要在信息接收和交流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樣才能及時了解社會需求,也才能有的放矢地服務社會。其次,地方政府和企業也要主動與高校聯系和對接,讓高校知道地方的需要,這樣高校才能針對需求采取行動,從而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實現無縫對接。
關于暢通信息,建立與地方的對接機制,長沙大學的做法值得全國其他高校學習。長沙作為湖南的省會和中部地區中心城市之一,聚集了許多知名高校,譬如湖南大學、中南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等。相較之下,長沙大學黯淡很多。但是,在學校領導的重視下,長沙大學設立了直屬校長的地方合作辦公室,專門搜集地方的信息,并與地方政府和企業洽談合作。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長沙大學與長沙市政府以及長沙當地的大型企業建立了有效的對接機制,在服務社會方面取得了眾多實質性成果。
(三)加強自身發展,提升社會認可度
很多高校在反哺和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效率低、效果差,不是因為社會需求不足,也不是因為觀念和認識不到位,而是因為自身的科研水平較低、教學水準較差、影響力不足、認可度不夠等。要想改變這一現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升高職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教學水準以及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認可度。只有這樣,當高校投入服務社會的事業中時,才能得到社會的支持與配合。
第一,教育部門要加大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特別是對于那些辦學較差、基礎不牢的高校更要有政策傾斜,從而拉近我國高校之間的辦學差距。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間的辦學差距,雖然有歷史遺留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門經費投入的巨大差異。“985”“211”高校每年的科研經費動輒幾億元、幾十億元,相較之下,地方高校或職業院校的科研經費捉襟見肘,甚至無法滿足基本的科研需求。因此,只有大幅度提升對于普通學校科研和教學經費的投入,才能提升這些學校的辦學水平,增強其社會認可度。第二,高校自身也要不懈努力,提升自己的辦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客觀來說,近年來教育部門下撥的科研經費已經增長很多,但許多高校的科研和教學成果卻依舊難孚眾望。因此,僅僅依靠教育部門撥款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校自身努力,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其社會認可度。
近年來,我國高校在服務和反哺社會方面做出了許多有益嘗試,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是,從整體上看,高效服務社會的效果依舊難以令人滿意。因此,高校要更新服務社會的觀念,建立并完善與地方的對接機制,同時不斷加強自身發展,這樣高校服務社會的有效機制及模式構建才會取得更多的成果。
[參考文獻]
[1]鄧草心.高校在學習型區域創新中的作用研究[D/OL].湖北:武漢大學,2013[2015-09-09].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1recid=filename=1013209811.nhdbname=CDFD1214dbcode=CDFDpr=urlid=yx=v=MTAyMDIyNkhiRzRGOW5OcnB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HlmWU9SdEZ5bmxWYnpNVkY=.
[2]張廷.社會資本視角下的地方高校協同創新研[D/OL].湖北:華中科技大學,2013[2015-09-09].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5CurRec=1recid=filename=1014025048.nhdbname=CDFD1214dbcode=CDFDpr=urlid=yx=v=MjkzNjF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eWZZT1J0RnlubVU3ekFWRjI2R3JPNkc5SElwNUViUElSOGU=.
[3]季志.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的有效機制及模式[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