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經歷了跨越式發展,高職教育擔負著培養國家各種技術人才的重任,近年來獲得較快發展。但是,在長期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馬太效應已經逐步顯現,加劇教育不公平,加大就業壓力,導致高職院校兩極分化嚴重。針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下的馬太效應,文章從政府、學校、學生三個方面進行了對策分析,以期為高職院校提供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 馬太效應
[作者簡介]鄭成武(1972- ),男,朝鮮族,吉林永吉人,青島黃海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經營學(物流);張奎霞(1981- ),女,山東臨沂人,青島黃海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工業工程;劉志強(1970- ),男,山東煙臺人,青島黃海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山東 青島 266427)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7-0039-03
一、馬太效應的基本含義
“馬太效應”一詞源自于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著名的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他的最初目的是闡述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在美國社會研究中,羅伯特·莫頓發現在強勢群體或者個體方面的表現,強勢的一方在獲得某方面的成功時,這些成功會成為其下一次成功或者下一個領域突破的原始積累,長此以往,該強勢一方會有更大的機會來獲得最后的成功。羅伯特·莫頓將這種社會心理想象定義為馬太效應,隨后在世界科學界中掀起了一股“馬太效應熱”。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馬太效應得到了世界各國研究員的肯定,成為世界科學界追逐的焦點,不少研究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這一機制的內部構成和外部影響進行深入探索,最終得出馬太效應產生的原因是社會心理因素。在諸多探索和研究下,得出了馬太效應的基本含義:個體或者群體在獲得一次成功的機會后,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會備受鼓舞,這一成功將為其下一次成功做鋪墊,內心的動力因素再加上社會地位的提升等光環因素的積極作用,此群體或者個體就會比沒有成功過的個體或群體有著更大機會的成功。馬太效應表現在社會領域的各個方面,如心理學領域、教育領域、經濟領域等,本文重在研究馬太效應在教育領域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體制下的現象。
二、高職校企合作下的馬太效應現象
馬太效應的實質是機會的原始積累,在教育領域主要表現于教育的公平性上。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社會的穩定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大發展的需求,各高職院校分別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辦學方式,以逐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在一定時期內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積極的作用。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存在兩面性,在長期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馬太效應已經逐步顯現。
(一)企業方面的馬太效應現象——以富士康為例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可逆轉和高等教育的全面擴招,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逐漸轉變為大眾化教育,終身教育越來越成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追求的目標,職業教育也毫不例外地在追求職業終身化。不少高職院校將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大型跨國公司等作為校企合作的對象,甚至將學生送去海外與外商合作,既幫助學生熟練掌握業務技術、助力學生就業,從交流合作中得到回報,獲得經濟方面的實際利益,又能從國際市場上學到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為建立一支具有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和教學環境打下基礎。
優質的企業可以將國際化的操作流程、服務規范、產品規格和工藝流程等引入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在激烈的就業環境中脫穎而出創造條件,因此會有更多的學校爭先恐后地與之合作,出現企業越強合作學校越多的現象。反之,中小企業則沒有或很少有高職院校與之合作。以富士康為例,根據我國中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實習單位的數據統計,全國與富士康企業合作的中高職院校數量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的數據變化趨勢可以看出,盡管我國經濟面臨重重困難,富士康工廠也遷到中西部地區,但是仍然吸引了眾多高校與之合作,雖然實習生主要從事的是最簡單的流水線操作工作,各高校仍然派遣大量實習生前往富士康感受企業管理氛圍和大企業作業流程。按照兩年一次的跟蹤統計結果估計,2016年富士康的實習人數將超過三萬人。然而,在很多地區,中小企業卻很難與高校達成實習對接。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創新主力,但是始終難以得到高校的關注與理解。
(二)學校方面的馬太效應現象
與普通高校相比,高職院校由于辦學歷史較短,存在師資力量薄弱、辦學基礎薄弱、辦學經驗不足、學校教學質量不高、畢業生就業渠道不暢通、社會認可度低等特點,高職學生存在整體素質較低、學習能力差等特點。然而,對于一些辦學歷史悠久的老牌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來說,長期的辦學實踐為其教育質量的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無論在辦學特色上還是在學校教學質量上都更勝一籌,在社會上也具有較高的名望和聲譽,一些大型企業對這類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的認可度高,因此在校企合作時更愿意與之合作。反之,新創辦的高職院校,軟硬件設施有待增強,辦學特色不明顯,沒有較強的行業背景,也很難在較短時間內形成本校的特有專業或優勢專業,企業對其認可度相對較低,也不愿意與之合作。
(三)學生方面的馬太效應現象
自高職院校實施教育產業化以來,校企合作在為學生提供教育機會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向功利化方向邁進,不少財力雄厚的高職院校花費巨大的財力物力來吸引和引進高水平的師資力量。在高素質教師的引領下,大批獲得較高技術水平的人才踏入社會,進入大型企業從事重要的工作。這些大型企業的高水平人才成為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獲取更有利條件的優勢,這些優質校友資源是企業愿意與高校合作的重要因素。優質校友越多,學校的名氣就越大,校友在塑造學校的良好形象、學校推廣和宣傳中成為無形的資產。這種資源比任何硬件設施都有利,不僅能為學生的就業選擇和技能掌握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也能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提供積極的建議,更能在學校和企業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促進企業和學校之間的友誼與合作。
三、高職校企合作下馬太效應的影響
在當今開放的全球化經濟面前,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對資源的配置起著決定性作用。正如亞當·斯密所說:“數百年來,那雙看不見的手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現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并直接或間接地鑄就了周期性的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市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對高等教育領域的影響也不可避免,在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過程中的馬太效應就是其主要表現,馬太效應對教育的公平性、高職院校的發展和就業行業都產生了影響。
(一)加劇教育不公平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主要的辦學特點,而馬太效應對教育領域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不同地區(沿海和中西部)、不同階層(上層社會和底層人民)之間受教育機會的不均等、受教育權利的不平等,最終加劇了教育的不公平。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經濟迅猛發展過程中,南方和北方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差距、城市與農村的差距、上層社會與工薪階層的貧富差距、不同群體間的貧富差距等都加劇了教育的不公平程度,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下的馬太效應現象使得家庭地位突出、社會地位較高家庭的學生有機會接受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更有知名度的高職院校的教育。另一方面,那些社會地位較低的工薪階層、遠離城市的偏遠地區的貧困家庭根本無力承擔子女高昂的教育費用,適齡青年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或輟學閑置或選擇較小的、毫無名氣的高職院校學習,減少了學生成才的機會。
(二)高職院校分化嚴重
校企合作下馬太效應的另一個顯著影響就是高職院校的嚴重分化,不僅在教學質量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還在招生數量和難度上存在著重大差距,甚至在教育經費、教師資源和合作企業等方面也存在著嚴重的分化。自從20世紀末我國實施高校擴招政策以來,不僅普通高等院校開始擴大招生規模,中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也開始大量擴招,國家隨之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教育改革一直在持續穩步推進,高等教育產業化趨勢日益明顯,各普通院校的后勤管理逐步走向產業化的道路。在職業教育方面,國家鼓勵并支持私人出資創辦學校,不少民營企業家投資或出資創辦校中校、民辦院校,或者承包辦校。在21世紀初期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出現了辦學熱潮,各投資商利用自身的資金優勢、人脈優勢和關系網紛紛創辦各種中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這也成為企業家們培養、招募人才和賺錢的又一渠道。影響力大、就業情況好的學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學生和家長的擇校風也隨之而來,其投資人最終名利雙收,而毫無名氣的高職院校則出現招生難、經費不足、教學資源落后、教師和學生大量流失的情況,最終導致了教育資源嚴重失衡、高職院校嚴重分化的局面,加劇了教育的兩極化現象,不利于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
(三)加大就業壓力
馬太效應對就業選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就業地區的影響。一直以來,大城市具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大的發展空間。相對于一些偏遠地區而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大型城市具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就業機會。馬太效應下過度的人才流動失衡加劇了貧富差距,中西部地區對大學生的吸引力遠遠低于沿海地區。即使在國家西部開發戰略、扶持西部發展計劃、中原崛起計劃、絲綢之路計劃等的不斷推動下,不少青年學生、志愿者奔赴中西部援助,然而相對于東部沿海地區而言,中西部地區每年仍有數十萬的人才流出。這導致大學生聚集到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出現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人滿為患、物價持續走高、房源持續緊張的現象。二是對就業行業的影響。一些熱門行業如金融業、媒體業、信息技術業、通信業、建筑業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高職院校中這些行業的招生率也在逐年攀升,學生對其專業和行業的就業感到十分滿意,更愿意到相關專業進行學習。相反,一些冷門專業由于就業前景不好出現無人問津的局面,最終導致就業行業的兩極分化。
四、高職校企合作下馬太效應的對策
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不僅包括具有較高素質的科研人才,還包括一些具有普通素質的專業技能人才和服務型人才,國內各大高職院校擔任著培養后者的艱巨任務。為了應對世界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并且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整體實力,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被各大高職院校所使用,在初期階段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深水期,各種社會弊端逐步暴露,因此探討高職校企合作下馬太效應的對策顯得尤為重要。
(一)政府方面
中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校企合作下馬太效應的影響十分巨大,只有國家出臺相應政策,對企業和高職院校進行嚴格的要求,才能在思想上引導校企合作朝著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方向邁進。例如,經濟領域不能只是關注CIP,對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擴大這一現實問題應正確看待;國家宏觀調控在股票市場的調節作用刻不容緩,要以法律的形式對股票市場的投機倒把行為予以制裁和嚴懲;社會領域對收入過高的富人實施加大稅收的政策,對貧困人口進行大力扶持和救濟,對于一些先天殘缺的人群或者沒有生存能力的人群實行終身的社會保障;在教育領域更加重視教育的公平性,力爭從源頭上實現受教育權利的平等性,具體做法是讓下層社會家庭子女免費接受教育,對鄉鎮和偏遠地區教育條件差的學校實施優惠政策,加大教育的支出,縮小不同家庭子女受教育機會的差距。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緩解馬太效應給教育領域帶來的不利影響,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對社會的穩定、和諧產生積極的作用。
(二)學校方面
在馬太效應的影響下,教育腐敗現象越來越嚴重,而教育的腐敗同樣也加劇了教育的不公平性。我國各地都有名校和重點院校,高職類院校也不例外,一些名氣大的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指導下,紛紛與大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在就業競爭激烈和教育資源短缺的今天,為了孩子有更好的前途,不少家長利用各種權利和金錢交易來為子女謀取就學機會和福利,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教育領域腐敗氣息厚重的事實,對我國長期提倡的教育公平是一種極大的挑戰。要扭轉馬太效應對目前高職院校的不利影響,高職院校必須從自身做起,杜絕教育腐敗,給所有學生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必須設置合適的分數線,改變“掏錢就能上學”和“錢越多學校越好”的現象,并且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發展優勢和特色專業,用特色來吸引家長和學生,用優質的畢業生來吸引企業與之合作,這樣才能在馬太效應影響下繼續發展,越走越好。
(三)學生方面
馬太效應所造成的就業者之間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家庭背景的不同,家庭環境好的學生無論是自身的基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還是接受能力等都具有優勢,在高職院校學習的過程中,無論個人技術操作能力高低,他們都擁有更多可供選擇的就業機會。反之,家庭條件較差、毫無背景可言的高職畢業生就會面對更多的就業壁壘,成功概率更低。
要改變這種狀況,高職院校學生必須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既不要輕視自身的能力,也不要過于看重家庭背景,要有敢于拼搏的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要有創新精神和刻苦鉆研的品質,拓寬就業渠道,不局限于一線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不僅僅關注熱門行業,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就業環境中為自己覓得一席之地。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實施的一種較為合理的辦學方式,這種模式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為學生的就業提供良好的渠道,對穩定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校企合作下的馬太效應現象不可避免,只有通過政府正確引導、企業和學校增強責任感以及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來共同努力,才能讓校企合作走得越來越遠。
[參考文獻]
[1]顏楚華,王章華,鄧青云.政府主導、學校主體、企業主動——構建校企合作保障機制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4).
[2]王翠華.高職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J].教育與職業,2011(35).
[3]王芳,倪勇,任聰敏.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與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4]歐陽媛,張永敬.高職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內涵與特征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18).
[5]唐國華,曾艷英,羅捷凌.基于資源依賴理論的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
[6]汪建云,王其紅.高職教育政校企協同合作的困境與突破[J].中國高教研究,2014(1).
[7]崔永華,高迎爽.行動者網絡理論視角下的高職校企合作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3(5).
[8]金鑫,王蓉.高職院校辦學主體差異與校企合作水平的實證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