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敘述了美國猶他大學護理學院的護理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改革及學習評估方式,探討了美國先進護理教育對我國高職護理教育的啟示,并進一步提出我國高職護理教育應從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模式、訓練標準化病人并將其運用到護理綜合案例教學中以及改革評估方式等四個方面進行改革,以期能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的護理專業人才。
[關鍵詞]美國護理教育 高職護理教育 啟示
[作者簡介]丁美紅(1977- ),女,江蘇如皋人,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護理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胃腸動力、護理教育;張萬秋(1964- ),江蘇泰州人,泰州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護理教育。(江蘇 泰州 225300)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4-0106-02
近年來,國際護理教育在教育理念、課程改革、教學模式、評價體系等方面飛速發展。2013年筆者曾赴美國猶他(Utah)大學護理學院進行為期一年的研修學習,對猶他大學的護理教育理念、教學方式、護理教育改革及評價體系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希望能對我國高職護理教育有所啟示。
一、美國護理教育的特點
1.護理教育理念。猶他大學護理學院的教育理念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協調精神,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適應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以“成人護理”循環系統疾病為例,循環系統共有4個小時的課堂學習。在學期初,學生登錄課程系統即可了解本課程的全部授課計劃。在開始循環系統授課之前,學生按照教師在課程平臺上提出的具體要求,預習與循環系統相關的基礎知識。預習內容主要包括:解剖學、生理學的相關內容(具體到某本教材的哪幾頁)、有教師錄音講解的PPT。在授課前一周,考核系統開放,學生完成與預習有關的題目。每次課前,初步統計班級64名同學所需的預習及課前考核時間為14個小時,即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課堂講解的時間比例是14∶4,這一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2.教學模式。第一,小組學習(Group Studying)是該校教學模式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每次4小時的理論課堂上,至少有30~60分鐘的小組討論,一般4人為一組,討論本次課的一些重點和難點內容。在實踐課上,小組學習更是無處不在。以急救心肺復蘇(CPR)技能為例,前4節課時學生先學習基本知識和流程;后4節課時,8名學生分為2組,教師在中控室模擬心搏驟停患者并觀看學生搶救過程,實訓室監護儀上顯示患者死亡心電圖及相應生命體征,4名學生開始進行急救,其中2名主要進行CPR技術,1名學生負責靜脈通道及用藥等,1名學生聯系醫生及藥師,團隊協作完成患者的急救。此4名同學在急救的同時,另外4名在小教室觀看,待一組結束后兩組交換,最后師生共同觀看錄像,討論搶救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使學生深刻體驗了護士的多重角色,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第二,病案分析(Case Analyses)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Utah大學護理學院的兩名護理技能教師歷時三年,完成了所有護理技能教學的病案庫并納入教學網絡平臺。學生在實踐課上登錄課程平臺,進入病案庫系統,即可瀏覽本次操作的實施對象。該平臺的特點在于:病案系統和醫院病人系統完全一致,從患者的姓名、性別、照片、疾病情況和治療情況等均有完整的展示,學生如同護理真實的患者,加之后期的操作訓練是使用標準化病人(SP)進行,與病案進行很好的銜接。因此,學生的技能訓練不僅是練習技術流程,還是護理一個完整的患者。此種教學方式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護理技能,更鍛煉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及溝通交流能力。
3.教學改革之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 SP)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標準化病人(SP)是指經過專門培訓后能夠真實形象地表演某種疾病特有臨床表現的正常人。1963年,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神經病學教授Borrows創立SP并推廣和應用。在發達國家,SP已被廣泛應用到OSCE(客觀結構化臨床考核)和職業培訓上,但在護理教學及考核中的應用還沒有得到普及。猶他大學護理學院將SP患者廣泛應用到護理教學,在護理技能教學以及專業課程教學中,將SP與案例教學法結合使用。以靜脈輸液技術為例,每組(4人)學生使用一個SP進行練習,練習結束后,由SP、本組其他同學和教師分別對學生的操作進行評價。這一模式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操作技能,還鍛煉了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
國外的實驗性研究表明,SP考核模式更能公平、真實地評價學生的臨床能力。猶他大學護理學院將SP運用到技能考核中,學生的最終成績由SP和教師評分共同構成,真正實施了多元化考核。在將SP病人運用于護理教學的教改項目中,SP和教師同時對學生使用SP的教學效果進行了評價。評價顯示,學生認為SP在護理教學中的運用有助于學生理解病人的感受和培養從事醫療工作的愛傷觀念,有助于提高學習過程中的快樂感,提高學生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對能力及與護患溝通交流的能力。
4.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加過程考核。Utah大學護理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效果評價。每一門課程都有多樣化的評分制度,其考核體現了多元化和過程性兩個特點。第一,除期末考試成績外,平時成績以“每課一考”為主,即每次課前預習后在課程平臺上完成的考核。第二,每次課堂的小組討論作業及發言情況,也是考核的主要內容之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第三,技能訓練的最終成績綜合了教師評價和標準化病人的反饋意見,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增強了學生在醫療工作中的愛傷觀念,也培養了學生“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
二、對我國護理教學的啟示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護理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等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們有必要借鑒國外護理教育成果,改變教育觀念,更新現有教學模式,深化教學改革,以適應護理教育國際化的趨勢。
1.轉變教育觀念。我國的護理教育教學以傳統講授為主,側重于知識灌輸,導致大部分學生學習時處于被動地位,主動意識較差。自主學習是指個體主動地借助或不借助他人的幫助來判斷自己的學習需要,制訂學習目標,選擇及實施適宜的學習策略以及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情境模擬、案例討論等主動學習策略,通過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2.更新教學模式。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嘗試:第一,組織專兼職教師共同開發核心課程的案例庫。案例庫的體例可以按照臨床患者的病歷體例編寫,并以真實的臨床病例為原型進行編寫。第二,將“小組學習”方法運用到各門課程中,尤其是護理技能課程如基本護理技術的教學、急救護理技術的教學?!靶〗M學習”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
3.訓練標準化病人,運用到護理綜合案例教學中。SP在國內起步較晚,至今僅有十余年。近年來,國內部分護理院校開始注重應用SP考核護生臨床能力??紤]到招募社會SP較困難,可以選擇學生作為志愿者,培訓學生標準化病人(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s,SSP)運用于護理教學中。1990年,Harnis和Escovitz研究認為,用高年級醫學生作為SP效果良好,可以嘗試將SSP運用到護理實踐教學及綜合實訓考核中。例如,在體格檢查、靜脈注射技術、止血包扎和固定技術等練習時,可以使用SSP擔任護理技能競賽的“活試題”,更能客觀全面地考核學生的技能及能力。
4.改革評估方式。第一,學生考核系統中應重視過程性考核及多元性考核,重視能力評價。第二,降低期末試卷考核的占分比例,加大每次課前的考核權重。第三,SP或者SSP的評價應占據考核的部分比例。這種評估模式不僅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還將人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等納入學生成績評估系統。
三、結語
當前,我國高職護理教育改革處于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高職院校作為培養護理人才的主力市場,教育改革任重而道遠,因此,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借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出一批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護理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姜秀峰,王志農,劉建民,等.高年級醫學生作為外科標準化病人的培訓[J].醫學研究雜志,2009(6).
[2]王斌全,黃樺,商臨萍,等.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在評價護理本科生臨床綜合能力中的實踐探索[J].護理研究,2008(1).
[3]于躍,楊善兵,王志農.學生標準化病人的培訓[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