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地方本科院轉型發展存在著“轉變觀念難、學校理念轉變難、專業建設難”等困境,對原有路徑的依賴和鎖定嚴重阻礙了轉型工作的開展。要破解地方本科院校的路徑依賴,需要在準確分析路徑依賴形成過程及成因的基礎上,構造突破困境的路徑。具體來說:一要擺脫利益因素的束縛;二要推動互補性制度的變革;三要打破固有意識的制約。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 轉型發展 困境 路徑依賴
[作者簡介]賈明然(1989- ),女,內蒙古赤峰人,天津海運職業學院教務處,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天津 300350)薛巖松(1964- ),男,遼寧沈陽人,天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研究員,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高等教育改革。(天津 300384)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8-0015-05
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這是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頒布后又一個提出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要求的文件。地方本科院校作為普通高等學校的主體,無論從其發展歷史還是從其發展現狀來看,都是向應用型本科轉型的主力軍,因此,如何引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尤為重要。然而,正如很多學者所言,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面臨諸多難題,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不知如何轉、向哪轉,左右徘徊,①轉型觀念和學校理念的轉變難,教材、專業和師資隊伍的建設難。也就是說,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被鎖定在原有路徑上,形成路徑依賴,阻礙了轉型發展工作的推動,引起了媒體、學者和政府的廣泛關注。然而,人們關注的焦點更多是從表面上解決困境,忽略對地方本科院校歷史演進過程的重視,容易出現治標不治本,改革不徹底、不到位的結果。任何一種制度的產生和發展都是沿著初始路徑演進的,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同樣如此。顯然,探究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困境的本質原因,進而破解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路徑依賴,構造新的轉型發展之路,是推動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關鍵。
一、困境:地方本科院校發展陷入路徑依賴
“中國教育報”曾發表過一篇題為《一所地方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轉型之困》②的文章。文章指出,許多地方本科院校強烈地感到自己“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不知道是該走學術型道路還是走應用型道路。時任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的王康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地方本科院校在辦學過程中辦學模式趨同和互相攀比現象嚴重,一些學校無視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轉變,不顧及自身的辦學基礎和現實條件,而是一味地追求擴張、升格。”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本科院校發展存在的問題。
1.理論定位與實際發展存在差異。地方本科院校在成立之初就有明確的定位,教育部在審批地方本科院校時提出了新組建高校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目標。如韶關學院在2006年的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自評報告中將自身辦學定位為面向地方、以教學為主的應用型大學;嘉興學院在自評中將自己的學科定位為“以應用型學科為重點”;山東理工大學(原淄博學院)在成立之初定位為省內一流、國內外知名的理工科大學,培養素質高、基礎厚、能力強的應用型創新人才。這幾所高校的發展定位是地方本科院校理論定位的縮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設立之初的目標。既然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設立之初將人才培養目標設定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按照應用型普通高校的目標進行轉型,那么為何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幾年后卻感到自己“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呢?為何會發出諸如該走學術型道路還是應用型道路的困惑呢?筆者認為,地方本科院校雖然在建校之初設定了明確的發展定位,但在實際的發展中卻沒有按照規劃發展,在盲目擴張中偏離了設定好的路徑。
2.“無視”系統環境的變化。地方本科院校偏離了預先設定好的路徑,成為研究型大學的追隨者,它們一方面擴大學科覆蓋范圍,提高學校的硬件設施,擴充師資隊伍;另一方面廣泛招收學生,批量生產畢業生。地方本科院校與其他高校一樣,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受系統所處環境的影響很大。系統環境是指存在于系統內外部并影響高校目標實現的因素和力量,可以分為微觀環境和宏觀環境。微觀環境一般包括學校的辦學資源、辦學能力、辦學基礎、公眾對學校的看法、學校畢業生的質量、組織之間的協調能力等,直接影響高校的生存。宏觀環境主要指給高校帶來機遇和挑戰的力量,一般包括經濟環境、政治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等。這兩種環境并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包容與從屬關系。從地方本科院校的宏觀環境來看,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結構和要素驅動來源發生了變化,高層次專業技術型人才、復合型人才成為高校當前及未來一個階段人才培養的重點。地方本科院校的微觀環境也在發生改變,辦學條件在發展中得到改善,但在辦學模式、學科結構、專業建設上趨同現象較為嚴重,本科隊伍越來越長,升學質量卻無法保證,人才培養目標離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越來越遠。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升格后把申請碩士點作為辦學目標,力爭將教學型大學升級為教學研究型大學。
地方本科院校系統環境的改變并不是沒有引起重視。早在2004年就有學者提出,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要突出應用性。③2006年,華東師大高教所和上海機電學院共同舉辦了“地方本科院校辦學定位與發展戰略研討會”,指出地方本科院校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重點,不能盲目模仿老牌本科。2007年,百色學院、河池學院、玉林師范學院等七所地方本科院校發起并召開了“地方本科院校發展戰略研討會”,希望通過與會權威專家的協助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④像這樣由地方本科院校發起的討論有很多,這些高校看到了學校所處環境的變化,急切想要做出改變,但在實際發展中又忽視了環境變化,陷入嚴重的路徑依賴。
二、原因:多種因素作用下的集體選擇
1.路徑依賴形成的過程。地方本科院校路徑依賴的形成和發展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開始于特定的歷史事件,逐漸在一定條件下自我強化,最后以路徑鎖定結束。這個過程可以用一個抽象模型來表示(如下圖所示)。⑤
在前路徑形成階段,地方本科院校的選擇范圍很大,決策者無法預測出每一種路徑選擇的結果。一旦做出選擇,路徑就會無意識地進入自我強化狀態。這個關鍵時間點被稱為重要關口,標志著路徑形成階段開始。自我強化機制在路徑形成階段占據重要地位。地方本科院校的路徑選擇范圍由于路徑演化的牽引力而逐漸變窄,改變最初的路徑選擇變得困難。形成路徑依賴后,主導的行為模式被固定,最終導致鎖定,組織喪失了變通的能力,即使是新進入者也會主動采用這條路徑。當更加有效的可替代選擇出現時,個人或組織會無視這種選擇,繼續復制原有的常規模式,并且只產生特定的結果。
2.路徑依賴形成的原因。在路徑依賴理論中,影響路徑依賴形成的因素有多個方面。如Authur認為,路徑依賴形成的必要條件是規模報酬遞增。⑥Shaprio和Varian提出,轉換成本是路徑依賴形成的原因。Kemp、North和Greif分別提出,既得利益、法律和文化的約束是路徑依賴形成的原因。不同學科對影響路徑依賴形成的因素有不同的解釋。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結合我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特點,本文嘗試從利益因素、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路徑依賴形成的原因。
第一,利益因素。利益因素是指利益相關者組成的相關利益集團影響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路徑選擇,它是利益相關者行為和意識的集體化。⑦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涉及諸多利益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學校行政領導、教師、學生等在地方本科院校發展中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轉型的過程無論是層次提升還是路徑選擇都受政府的約束極大。這種具有強制性特征的變遷方式雖然能減少轉型的時間和摩擦成本,但長期來看造成了發展的低效率。路徑依賴的形成與既得利益集團之間近乎扭曲的博弈有很大的關系,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
一是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國家為了盡快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促使一批院校從專科層次躍遷為本科層次,這些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走上了發展多科性大學的道路。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數組建在地級市,其辦學規模、辦學效果直接影響地方政府的利益。1999年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后,地方本科院校歸屬地方管理,中央政府鼓勵地方政府發展高等教育。為了能在短時間內見效,地方政府把建設大學城、提高學校辦學層次作為發展高等教育的具體措施。這種選擇方式大幅度提升了當地GDP、高校占地面積、碩士點等指標數據,部分地方政府官員逐漸形成了既得利益團體。這個過程又會造成兩種后果:一是這種做法會被其他地區模仿;二是這種行為模式被后來的利益獲得者模仿并逐漸得到強化。
二是學校行政領導。從行政級別來看,專科院校的行政級別一般是副廳局級,本科以上院校的行政級別是廳局級。學校從專科層次升至本科層次后,學校中層干部的行政級別由副處級升為正處級。學校行政領導級別的提升使學校中層干部這一群體成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這種制度框架下得到的利益,在轉型初期他們勢必要創造成績以避免利益被剝奪。因此,任期制下的學校行政領導往往會選擇周期短、見效快、風險低的發展路徑。對學校行政領導來說,帶領剛剛轉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探索一條新的路徑,不僅風險高而且成本巨大。比較而言,研究型大學的辦學模式已有一定經驗,模仿研究型大學的發展路徑成為轉型初期學校行政領導的應急選擇,而這種應急選擇又會使下一任期的學校行政領導強化這條路徑。
第二,制度因素。制度因素是指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合同制度等制度的集合,是人們有意識地設計或自發形成并以正式形式確定下來的制度安排。⑧制度環境具有強制性,它制約著制度框架內各個組織的行為模式。制度環境變遷的過程非常緩慢,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路徑依賴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作用。
首先,不合理的政策導向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陷入路徑依賴有顯著影響。2003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對全國592所普通高等學校進行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教高廳[2003]9號)》,計劃在5年內對北京大學等529所普通高等學校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分期分批進行評估。評估結果作為今后審批該高校是否可以新增本科專業,新增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碩士、博士點的主要依據之一。教育部責令評估結論不合格的高校限期整頓、停招或停辦。對全國所有的普通高等學校使用同一套指標體系進行合格評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各高校總結成績、查找差距,倒逼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教學基本條件、加強教學管理。但在尚未形成高等教育分類管理的制度環境下進行這種評估,無疑會變相推動地方本科院校模仿研究型大學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高校的發展路徑。
其次,不健全的現代大學制度也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陷入路徑依賴有顯著影響。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本質上是政府與高校的博弈,從政府的利益和目標來看,高等教育的制度安排應使教育對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最大貢獻,即教育投入的最大化,保證高等教育發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而從高校的利益角度看,高校關注的目標是如何在眾多高校中處于有利的位置,使自身辦學效益達到最大化。政府目標的實現依賴每所高校的發展,每所高校的辦學效果也依賴于政府,這使得政府與高校的博弈呈現出非零和博弈的特征。由于政府是資源和政策的主要供給者,雙方的博弈并不對等,有一對多、主與從的特點。以高等教育結構中的科類結構為例,政府擴大招生規模,希望高校多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而高校在新增專業時,則首選投入成本最小、目前報考最熱門、當下就業率最高的專業。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在于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不完善。一是在政府與高校的博弈中,政府處在壟斷地位。行政審批、行政命令仍是政府管理高校的主要手段,高校缺乏自主辦學權。二是高校缺乏從市場獲取信息和資源的渠道,也不完全承擔決策風險。由市場引導資源分配的機制并不健全,高校辦學實際上是面向政府而不是面向社會。如果不改變這一制度環境,即使優化了高等教育結構、明確地方本科院校的地位、成功引導了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實施轉型,也會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下一階段的盲目攀比情況,導致“千校一面”,形成另一種路徑依賴。
最后,不能同步變革的互補性制度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轉型陷入路徑依賴的原因。在一個完整的制度體系中,每一個制度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系,一項制度自身無法完成實質性變革,它需要互補性制度的輔助。如果互補性制度不能同步變革,一項制度的變遷只能是邊際調整式的改變。也就是說,一項制度的實質性變革永遠受到互補性制度時滯性的影響。在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高等教育結構的頂層設計和評價標準的同步變革尤為重要。高等教育結構的頂層設計包括高校的分類管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貫通、中職和高職的銜接。沒有完善的頂層設計,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中無法找到自身定位。評價標準的同步變革一樣重要,在高等教育結構頂層設計的基礎上,依據不同類型大學設置不同評價標準,才能引導地方本科院校實質性的轉型。其他互補性的制度有企業的用人制度、財政撥款制度等,這些互補性制度的變革涉及很多利益團體,是一個長期、煩瑣且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過程。
第三,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指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中受非正式規則的影響。非正式規則即“人們在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構成代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具體表現為文化、道德、習俗等制度變遷中隱形的調節因素。與正式規則相比,非正式規則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其變遷的過程具有長期性、路徑性和時滯性的特征。⑨很多研究都表明,任何制度變遷都不能脫離歷史積淀下來的習慣、信仰、文化等非正式規則的影響,⑩這些非正式規則的變遷是非常緩慢的。11
我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重道德而輕功利,重政務而輕自然,崇尚教育的倫理價值而貶低教育的實用價值。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人才的培養基本集中在歷史悠久的學術型大學。計劃經濟時期,這類大學的畢業生可以被優先分配工作,社會地位較高,無形中增加了大眾進入這類大學的渴望。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國家加快了本科院校的審批進程,大量地方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筍般被組建起來。為了均衡教育資源,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建立在地市級,成為當地僅有的或為數不多的本科院校。大眾期望這些地方本科院校能滿足他們對高等教育的渴望,培養出與研究型大學一樣水平的人才。因此,無論是辦學規模還是辦學模式,大眾總是將地方本科院校與研究型大學做比較。這些傳統觀念中對學術的崇拜和對職業教育的鄙夷促使地方本科院校轉型陷入路徑依賴。
三、突破:破解地方本科院校困境的路徑構造
1.擺脫利益因素的束縛。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中受利益因素的影響,阻礙了地方本科院校進一步轉型,導致路徑鎖定。具體來說,利益格局的調整必然產生利益獲得者和利益損失者,依據路徑依賴理論,利益損失者為了維護已經獲得的利益會采取各種方法阻止改革的進程,從而催生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產生路徑依賴。基于前文的分析,大部分地方領導和學校行政領導是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的主要利益集團,他們在當前體制下為了維護或獲取更多的利益,對改革采取觀望、消極的態度,一旦形勢有變,便在新的體制下獲取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因此,要突破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路徑依賴,關鍵要擺脫利益因素的束縛。鄧小平曾說:“好的制度讓壞人無法橫行,壞的制度讓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12要打破地方本科院校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格局,需要從制度層面創新地方和學校行政領導的考核評價機制,多指標、多層次、多角度進行考核;取消學校行政級別,保持高校和政府之間的距離,增強高校辦學自主性;實施一些過渡性制度安排,讓原有利益獲得者在制度改革中得到補償,以減少利益相關集團對改革的阻礙。
2.推動相關制度的變革。制度之間存在非常強的互補性,一項制度的實質性變革需要其他相關制度同步變革才能實現,否則會陷入整體制度變革的困境,形成制度變革的路徑依賴。不健全的現代大學制度是影響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路徑依賴的因素之一,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出現諸多問題的根源。而現代大學制度變遷本身又存在路徑依賴特征,這決定了已形成的現代大學制度會長期存在,影響地方本科院校進一步轉型發展的軌跡。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是大學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實現依法辦學、科學管理。在宏觀層面,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革大學與政府、大學與社會的關系。
大學與政府是兩種不同利益訴求的社會組織,它們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對政府來說,必須保證大學培養的人才和創造的科研成果符合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對大學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對大學來說,其自身的特點需要一個相對寬松的外部環境,不希望外來干預。這就造成了實際發展中大學與政府之間的矛盾,矛盾的實質就是大學權力和政府職能之間的相互制約問題。13因此,破解當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路徑依賴,需要在大學自治與政府控制之間尋找平衡,尋求既能保持政府對大學的控制又能保證大學辦學自主權的管理模式。縱觀世界發達國家政府對大學的管理模式,具有集權傳統的國家正在走向分權和放權,如法國推行的協商性資助政策。大學可以根據自身發展戰略,在資源、校舍、科研經費等方面和政府協商,爭取政府在政策和經費上給予更多的支持。具有分權傳統的國家正在嘗試集權和收權,如英國政府逐漸將教育經費、質量評估等方面的權力由地方轉移到中央,在保持大學辦學自主權的同時,利用行政、經濟、評估等手段控制和監督大學。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應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演進,樹立正確的理念,轉變政府職能,改變管理方式。大學與社會的關系也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重點,地方本科院校的進一步轉型是向發展應用技術型大學、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方向轉型,這就更需要社會參與大學的發展。通過人才合作培養、合作辦學、社會為大學發展提供資金等方式,建立大學與社會的互動機制。大學與政府、大學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調整不僅涉及多方利益,還受到固有意識的阻礙。因此,現代大學制度的變遷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但其對破解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路徑依賴的意義是重大的。
3.打破固有意識的制約。傳統意識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是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形成路徑依賴的原因之一。改革開放后,國家沒有對職業教育擔負的角色和責任給予足夠重視,從而使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中向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模仿,阻礙了地方本科院校的進一步轉型。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不能改變固有意識的影響,只是需要通過宣傳、完善相關制度、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實現固有意識的變遷。一要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旨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實行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分類管理,將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來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能夠改變人們對高等職業教育等同于專科教育、低等教育的現象。二要適當提高技能型勞動者的薪酬和社會地位。有學者曾對教育部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薪酬的抽樣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認為接受職業教育、從事技能性工作勞動者的工資水平低。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中有25%的人起薪不足1000元,45%的人處于1000~1500元,大大低于同層次普通高中畢業生的起薪。不僅如此,技能性勞動者在社會保障、醫療、健康安全、子女升學、人格尊嚴等諸多方面與“干部”“白領”有明顯差距。在當前的社會格局下,從事技能性勞動意味著不能更體面的生活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14三是政府應頒布相關政策扶持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宣傳部門也應從輿論上有意識地提高職業技能性勞動者的社會地位。
四、結論
路徑依賴理論為我們理解導致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困境的本質原因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而獨特的視角。依照路徑依賴理論的分析,受利益因素、互補性制度和非正式規則因素的影響,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過程中陷入嚴重的路徑依賴,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即使意識到自身發展出現的問題,也很難通過改革徹底解決,從而陷入改革無效的路徑鎖定狀態。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無法破解路徑依賴,被永久鎖定在無效狀態。
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是一次涉及多重因素的改革,要打破原有的路徑依賴、實現路徑突破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一定會面臨諸多的困難和矛盾,對此,改革的發起者、實施者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注釋]
①儲召生.地方本科高校轉型應走出身份困惑[N].中國教育報,2015-06-17.
②李益眾.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轉型之困[N]中國教育報,2010-05-20.
③魏飴.地方本科院校應突出教學應用型特點[J].中國高等教育,2004(9):30.
④陳坤,章琴.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服務[N].廣西日報,2007-01-08.
⑤曹瑄瑋,馬駿.資源型區域的創新——從路徑依賴到路徑創造[J].中國軟科學,2007(7):153.
⑥Arthur B “Competing Technologies,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J].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394):120.
⑦劉彥昌.既得利益集團的內涵解析[J].嶺南學刊,2004(5):21.
⑧樊慧玲.正式規則·非正式規則·潛規則[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3):60.
⑨張全忠,呂元禮.非正式規則的含義、特征及作用[J].社會科學家,2003(3):58.
⑩陶建鐘.轉型社會的秩序變遷與制度變遷——從非正式規則的視角[J].江漢學術,2014(3):126.
11趙祥.新制度主義路徑依賴理論的發展[J].人文雜志,2004(6):55.
12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13張力,馬陸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41.
14傅梅珍.別總拿傳統文化說事兒——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與對策研究[J].江蘇教育,2011(18):29.
[參考文獻]
[1](日)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周黎安,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2]Arthur W B.Increasing returns and path dependence in the economy[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3]Collier R B,Collier D.Shaping the political arena:Critical junctures, the labor movement, and regime dynamics in Latin America[M].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