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高職教材評價體系是提高教材質量和教材建設效益的重要保證。我國高職教材評價主體的單一性、評價維度的不確定性影響了評測結果的權威與作用。高職教材評價應由內容分析、教學分析、出版質量、保障服務四個維度構成。教材評價主體包括教學主管部門、教材編委、教師、學生、出版社和高校等多元主體,共同從不同角度對教材進行評價,進而形成全貌性的評價結果。
[關鍵詞]高職 教材評價 評價維度 指標 評價主體
[作者簡介]顧京(1958- ),女,江蘇無錫人,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孫燕華(1961- ),女,江蘇無錫人,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專業與教學管理。(江蘇 無錫 214121)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點立項課題“大學教材評價體系研究與實踐”(項目批準號:蘇教高[2015]13號,項目編號:2015JSJG0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同時還是2015年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項目編號:PPZY2015A)。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8-0113-03
高職教材評價是以職業教育方針和課程標準為依據,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技術,對教材的選材、結構、特色、教學法處理、教輔開發等方面進行科學分析,并對其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和改進的過程。建立高職教材評價體系,將有效保證教材的質量和教材的建設效益。
一、高職教材評價現狀
20世紀末,我國高職教材建設已基本解決了教材有無的問題;進入 21 世紀后,高職教材建設快速發展,進入發展的高峰期。目前,從我國高職基礎課程教材出版的實際情況來看,由初創期的“綱本結合”審定制(即教材編審委員會承擔著國家規劃教材的選題組稿和審定工作)走向多元市場化,高職教材的立項渠道很多,主要有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立項、出版社組織選題和稿源、行業或協會牽頭組織立項、多校聯合編寫選題等形式。但是,全面放開的教材市場同時也導致高職教材質量參差不齊,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據統計,僅高職《高等數學》就達 800 種之多。雖然國家已推出了兩輪規劃教材,要求各類教育評估機構優選教材,但是對于如何優選教材、如何評價高職教材,還缺乏相應的研究。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錄的與教材建設有關的文獻達15172條,但涉及高職教材評價的論文僅75篇,而專門論述高職教材評價的論文僅2篇,這說明教材評價工作尚未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目前,高職教材評價主要存在以下兩大問題:
1.評價維度不完整。從“十一五”開始,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指導下,高職院校開展的教材評價活動,主要針對遴選和申報各級教材評優項目,評價維度一般包括教材內容、出版質量等。此類評價一方面缺少教材在其教學使用功能方面——即教學維度(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學生水平測試)的評價標準,另一方面內容質量的評價指標對課程內容分析的針對性不強,這導致目前教材評價模式仍然具有相當大的主觀性特征。在評價指標方面,主要是通用性標準,極少涉及具體課程,缺少對課程內容有針對性的指標,也缺乏可操作性、可測量性的指標,評價過程則主要依賴于評價主體的經驗。
2.評價主體單一。目前教材評價主要采用專家評議法,主體單一,主觀因素較多。由于教材評價活動的主要功能是評優,同一個評審專家往往同時對不同學科的教材進行評價,所以評價的客觀性、科學性不能得到保障。評價主體缺少教師、學生等教材使用者,缺少教育教學法方面和編輯出版方面的專家,使得教材評價的全面性不能得到保障。
二、高職教材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教材評價指標體系由指標、指標內涵、量表和指標權重構成。其中,指標及指標內涵是檢測高職教材整體質量的要素,量表是開展教材評價的一種測量工具,權重是區分各個指標對教材整體質量的影響分量。對高職教材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設計,必須要圍繞這四個方面進行特性分析。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研制的“2061計劃”教材評價標準分為“內容分析”和“教學分析”兩個維度,對我國高職教材評價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該評價體系重點考察教材的實際使用效果,關注教材能否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是否利于教師進行教學。借鑒“2061計劃”提出的教材評價標準,結合我國當前高職教材評價和建設工作的實際情況,文章提出高職教材評價維度應由內容分析、教學分析、出版質量、保障服務四個維度,即四個一級指標構成。
1.內容分析——高職教材評價的核心維度。教材內容是高職教材評價體系中的核心維度,它體現了某一專業或學科發展的程度和水平;反映了特定階段的學生所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文本內容;也可以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學習過程中解決一系列問題時提供必要的基礎性內容和方法。因此,對教材進行評價首先要進行內容分析,而且內容分析作為一級指標,應占教材評價指標總權重的50%。內容分析可以設計內容選擇和內容組織兩個二級指標,分別占總權重的30%、20%。
內容選擇是教材評價中的一個二級指標,首先,它要求教材與相應權威機構制訂的“課程標準”擁有良好的“匹配度”,尤其是選取的知識點與技能點與課程標準中相關的知識點與技能點要匹配,要符合專業就業崗位對本課程核心能力培養的要求。其次,內容選擇還要求教材內容具有良好的“前瞻性”,要能夠反映行業科技發展的新信息、新工藝、新標準等;最后,內容選擇要反映課程標準的核心概念和關鍵問題。高職“課程標準”應當是教材內容評價的依據,教材內容評價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可測量性取決于系統、完整、能清晰界定課程標準的知識點與技能點,尤其是教材中的章節內容、活動設計和考試設計等方面要涵蓋“課程標準”的知識點與技能點的全部相關核心問題。
高職教材內容的組織和呈現要體現出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學生認識邏輯的統一,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等原則。因此,對內容組織的評價要觀察教材如何依據課程標準呈現其規定的核心知識點、能力點;要觀察教材體系是否做到層次分明、條理清楚,是否能反映內容的內在邏輯聯系及本專業特有的思維方式;要研究分析教材中章節內容、活動設計安排順序是否符合高職的教學規律及學生的心理規律;要分析教材內容是否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要分析教材的語言、組織結構和內在邏輯在實際教學中是否科學適用。
2.教學分析——高職教材評價的關鍵維度。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與工具,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只能揭示教材是否體現了課程標準包含的核心問題,而這些核心問題的呈現形式決定了教材能否充分發揮其作為媒介和工具的作用,因此,對教材的評價還必須借助另一個評價維度,即教學分析維度。這一維度體現了教材的教學實用性,是對教材能否充分適應高職教學要求的評價。教學分析應占教材評價指標總權重的30%,可以包括課程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活動建議,學生課程水平測試三個二級指標,它們分別占總權重的10%。
教學分析維度主要評價高職教材是否具有高職特色,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學適用性,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相應的二級指標中。首先,教學分析評價要考察教材能否給使用者提供準確合理的目標、方法,使其能有效測量目標達成度;其次,教材設計是否符合教學過程的要求,是否能將內容和教學策略相結合,以更有效地幫助教師和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最后,教材能否為學生和教師提供輔助的課程水平測試材料,以方便教師和學生針對教學活動情況開展相應的學習診斷。由此,教材評價主體應從以下幾個觀測點進行教學分析:課程教學目標,包括課程教學目的和單元教學目標;教材體系設計依據與邏輯,呈現章節內容的重點、難點;課程教學策略和活動建議,包括教法建議、解題方法與技巧、實踐設計與指導、教學參考實例等;學生課程水平測試,包括與教學目標相一致的單元測試和課程整體測試方案。
3.出版質量和保障服務——高職教材評價的輔助維度。專業教材的出版質量和保障服務對高職院校專業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合理選擇專業、規范的出版社的前提下,分析教材的出版質量和保障服務,是進一步保證高職教材質量的重要維度,它應占教材評價體系總權重的20%。
出版質量包括文圖與裝幀、審校與印裝兩個二級指標,分別占總權重的10% 。其中,文圖裝幀要求如下:文,應做到文字規范、簡練,符合語法規定,語言流暢、通俗易懂、敘述生動、可讀性強;圖,應做到圖文并茂,圖文、圖表配合恰當,布局合理,線畫清晰、準確、美觀,符號、計量單位符合國家標準;裝幀,開本應以大16開或大32開為宜,封面設計須構思合理、圖案簡潔、用色和諧,符合教材內容和閱讀心理。審校要求如下:編校,能確保書稿所要表達的觀點正確,概念清晰,文句通順,無文字、標點、圖表、排版格式等差錯。印刷要求如下:工藝精細,墨色均勻,字跡清楚,各類符號標位準確,彩圖無重影,色彩鮮艷;杜絕教材中存在缺頁、錯頁、白頁、混裝等差錯。
保障服務包括編審隊伍和服務管理兩個二級指標,分別占總權重的10% 。編審隊伍要求主編具備“雙師”素質,主持過相應課程開發課題并形成一定影響,治學嚴謹、執教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有教材參編經歷。參編人員應具備5年及以上教學或行企工作經驗,并有較強的業務成果,有一定的課程開發能力和寫作水平。主審須有主編教材或統稿經歷,其學術水平在學校或行企有較高聲譽。服務管理要求教材出版單位能夠提供教材訂單排行榜(使用量、使用學校、出版社、同質教材等信息),還要能提供教材使用的意見反饋,而且教材供貨要準時,性價比要高。
三、高職教材的評價主體
上述指標體系中的各項一級指標應由不同的評價主體組合參與評價。一種教材在其立項、建設、使用的生命周期中,涉及多個參與主體:高校及其師生形成市場需求;教學主管部門、教材編委、出版社進行立項策劃;編寫團隊、教材編委進行檢修編審;出版社、銷售商負責出版及營銷。這些參與主體因角色和立場不同,在特定范圍內對教材的質量與價值有相應的話語權,因此他們應成為教材評價的多元主體。不同評價主體對教材評價維度的功能需求各有不同,他們可以根據各自“身份”的不同側重點來評價相應維度下的相關指標,進而保證每一評價主體都能客觀、真實地做出價值判斷。
1.教學主管部門和教材編委會。教學主管部門或教材編委會是課程標準的制定者,教學主管部門、教材編委應組織課程專家,側重教材內容標準進行效度評價,評價課程標準與“內容分析維度”的對接程度。教學主管部門或教材編委會應牽頭指定內容審查專家(即學科領域專家)審核教材對課程標準中核心概念的鋪展度、深入度是否合適、合理、到位。
2.教師。教材是編者、教師、學生三者共同對話的文本媒介,教材是否符合教學實際,將直接影響教師是否有意愿使用該教材。因此,教師應側重教材助教效度評價,重點在教學分析維度評價,同時也要兼顧教材內容、出版質量和保障服務。從操作層面上,教師要根據教材對教學過程的目標導向、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指導、教材結構組織邏輯、測試方案等內在質量及教材編印服務等外在質量進行客觀評價,以評測教材在教學實施中的可操作性與可檢驗性。
3.出版社和高職院校。出版社和高職院校應側重教材出版與保障效度評價。重點對教材的立項、編審隊伍、使用量與使用效果、文圖水平與裝幀、審校與印裝質量等進行評價,教學管理部門作為教材使用的把關者,應盡可能獲取多方面的評價信息,保證所選用教材的適用性、科學性。
四、教材評價工作的質量保障措施
在高職領域的教材評價實踐過程中,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來保障教材的評價質量:
1.頂層設計教材評價體系。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應組織專家對教材評價體系進行頂層設計,解決好評價標準、主體、技術平臺三大核心問題,出臺相關政策,以改變目前教材評價推優、評優的方法,公開并利用評價結果,引導并保障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對象多樣化、評價維度立體化、評價過程動態化,從而全面提升教材建設、使用、評價和管理的水平。
2.建立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教材評價技術平臺。建立一個基于教材建設、使用和管理全過程的動態數據庫和網絡交互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構建融主客觀評價于一體的高校教材評價體系。改變以教材內容為單一評價對象的評價模式,將教材立項、編寫、出版、使用及師生反饋等因素納入評價體系。改變目前教材評價簡單的分類體系,體現不同類型、層級、學科的教材特點,使教材評價體現培養不同人才的要求。
五、小結
總體而言,開展高職教材評價,在評價維度上要突出教材的內容特征和教學特性,要著眼于教材是否有利于學生開展學習,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更精細的評價。在評價主體上,要面向一線教師與學生,并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在研究教材評價標準的基礎上,開發出科學便捷的評價工具,以提高高職教材評價的信度與效度。
[參考文獻]
[1]張穎.“美國2061計劃”教材評價工具簡介[J].課程·教材·教法,2009(3).
[2]張建明.大學教材出版存在的問題、成因與對策[J].出版發行研究,2015(10).
[3]陳旭日.高校教材評價機制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8).
[4]許新華.高職教材評價及其指標體系設計[J].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2).
[5]周義軍.關于建立高校教材評價體系的思考[J].現代出版,2011(5).
[6]唐慧,向中凡.試論高校教材選用質量評價機制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