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旨在探討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團體輔導對提升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心理韌性的干預效果。選取45名貧困大學生作為被試,并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采用實驗組和對照組前、后測加追蹤測試的實驗設計,采用就業能力量表、心理韌性量表對干預效果進行評價。結果表明,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團體心理輔導能有效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心理韌性。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貧困大學生 團體干預 就業能力 心理韌性
[作者簡介]王奕冉(1985- ),女,河南項城人,欽州學院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與咨詢。(廣西 欽州 535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6年廣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工程項目“心理創富四部曲:規劃 自主 創新 創業”(項目批準號:桂黨高工宣[2015]36號)和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廣西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貧困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心理幫扶研究”(課題編號:2014ZZ0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8-0103-03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人們對貧困大學生就業的研究更為深入。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思潮,改變了人們對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關注視角,研究從已往消極的問題取向模式逐漸轉向積極資源取向模式,強調挖掘和激發貧困大學生的各種潛能,調動貧困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來幫助其實現良好適應和自我發展。
從已有貧困大學生就業的分類研究來看,就業能力和心理韌性是影響貧困大學生就業的兩個主要因素。就業能力是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個體能夠滿足組織需要,并且始終勝任工作的能力和特質。相關研究表明,從優勢視角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就業能力培養可以促進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韌性是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一種心理潛能,是個體在面對逆境、危機事件、壓力情境時,調動保護性資源實現良好適應的一種心理品質。有研究指出,心理韌性好的大學生能積極看待和應對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更能獲得就業的成功。另有研究揭示,就業能力和心理韌性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因此,如何行之有效地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心理韌性是解決其就業問題的關鍵。目前國內對就業能力和心理韌性的定量研究少于定性研究,且缺乏對貧困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干預。本研究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采用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對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心理韌性進行干預,旨在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心理韌性,幫助貧困大學生在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順利就業。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線索取樣,根據欽州某高校學工處資助辦提供的獲得國家一等助學金的大四貧困生名單,進行內部招募。入選標準:(1)家庭為當地民政部門認定的貧困戶和低保戶;(2)愿意參加本次團體干預,并讓自己發生積極變化;(3)無精神障礙及嚴重軀體疾病。對最終入選的貧困大學生進行30分鐘的半結構化訪談,然后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22名(男12/女10),對照組23名(男11/女12),被試平均年齡為23.2歲。
(二)研究工具
一是采用王苑編制的就業能力量表,共23個項目,由自我意識、溝通合作、認知能力、個體可靠性4個分量表組成,每個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7。量表采用likert7點計分,1表示“完全贊同”,7表示“一點也不同意”。得分越低,就業能力越強。該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二是采用晁粉芳翻譯修訂的心理韌性量表,共25個項目,用于測量個體適應良好的積極特征。量表采用likert7點計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分值越高,心理韌性越強。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87。三是自編團體干預成員評估表,共4個項目,分別反映團體成員對干預形式、自身收獲等方面的主觀體驗。在8次團體干預結束后,由實驗組貧困大學生做出評價。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2(實驗組/對照組)×3(前測/后測/追蹤測試)的實驗設計:(1)在開始團體心理輔導前的1個星期,與實驗組貧困大學生簽訂研究協議,并對所有入選的貧困大學生使用就業能力量表、心理韌性量表進行前測。(2)實驗組貧困大學生每個星期接受1次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團體輔導,每次輔導的時間控制在2個小時左右,共計開展8次主題鮮明的積極團體心理輔導。輔導是在該校環境清幽舒適,音響、燈光設備齊全的團體心理咨詢室進行。由參加過積極心理治療培訓,且咨詢經驗達到6年的心理咨詢師擔任主試,2名應用心理學碩士研究生擔任助理。對照組的貧困大學生則不進行任何形式的干預。(3)在干預結束時和干預結束之后的3個月,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貧困大學生使用就業能力量表、心理韌性量表進行后測和追蹤測試。
(四)數據分析
將研究的測查數據錄入EXCEL表格中,使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組內采取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研究結果(如下表所示)
(一)兩組輔導前、后及追蹤就業能力、心理韌性得分比較
本研究中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各量表前測結果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前測上是同質的,可以通過實驗來檢驗積極團體心理輔導的有效性。輔導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后測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兩組被試在就業能力和心理韌性總分及各維度上產生了顯著差異,這說明團體干預能有效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心理韌性。而3個月后的追蹤測試發現,兩組被試在量表總分及各維度上均有顯著差異,這進一步說明輔導效果具有穩定性和延時性。
(二)實驗組輔導前、后及追蹤就業能力、心理韌性得分的差異比較
對實驗組的前測、后測、追蹤測試得分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實驗組就業能力后測得分低于前測,除個性可靠性維度在0.05水平上達到顯著差異外(t=2.197,P<0.05),其余維度在0.01水平上達到顯著差異(P<0.01),總分差異則達到了極其顯著的水平(t=4.773,P<0.001)。實驗組就業能力追蹤測試得分比前測得分有明顯降低,在認知能力維度和總分上具有極其顯著差異(t=6.290,P<0.001;t=6.734,P<0.001),而其他維度在0.01水平上達到顯著差異(P<0.01)。實驗組心理韌性后測、追蹤測試得分都顯著高于前測(t=-2.998,P<0.01;t=-3.370,P<0.01)。實驗組后測與追蹤測試相比,在就業能力和心理韌性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
(三)對照組輔導前、后及追蹤就業能力、心理韌性得分的差異比較
進行組內配對樣本t檢驗后發現,對照組就業能力總分及自我意識維度得分在后測和追蹤測試中略有下降,心理韌性后測總分比前測稍有提高,而在追蹤測試時卻略有下降,但這些差異都不顯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對照組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心理韌性沒有明顯變化。
(四)團體輔導成員對干預的評定結果
22名實驗組貧困大學生填寫了團體干預成員評估表。結果表明,81.81%的成員認為本次活動達到了目標,增強了自己就業的信心和抗壓能力;95.45%的成員認為能夠學到很多知識和技能;86.36%的成員表示喜歡團體輔導活動,愿意繼續參加此類活動。成員評價在團體輔導中收獲最大的四個方面依次為:自信心的提升、團隊合作能力的提升、時間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耐受挫折能力的提升。
四、討論
本研究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依據,結合團體心理輔導的特點,對貧困大學生進行8次輔導干預。結果表明,實驗組貧困大學生在輔導后其就業能力在各個方面都顯著提高,并在研究結束后的3個月仍能保持較好的干預效果,而對照組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則始終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這一結果支持了陶倩等人關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結果。本研究還發現,經過積極心理團體輔導,實驗組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提高,并且在3個月后的追蹤測試中心理韌性仍顯著高于前測,而對照組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在前測、后測、追蹤測試中均無明顯差異。這也與國內李晶晶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并且,實驗組92.9%的成員表示對團體積極心理干預效果感到很滿意,認為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有助于提升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心理韌性。
已有研究表明,團體輔導方案的制訂是影響干預效果的一個關鍵因素。本研究之所以干預效果顯著,原因可能首先在于對團體輔導方案的精心設計。本研究以Seligman的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指導,參閱樊富珉等人的團體輔導方案和陽志平編寫的《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課操作指南》來有針對性地設計團體心理輔導方案。8次輔導內容為:(1)通過“導盲”“信任背摔”等活動來培養貧困大學生形成積極信任的人際關系;(2)通過“20個我是誰”“優點轟炸”等活動提升貧困大學生的積極自我認知,使其明確自身的優勢部分;(3)通過“同舟共濟”“解手鏈”等活動提高貧困大學生的溝通合作意識;(4)通過“我最成功的一件事”“我的地盤,我做主”等活動促進貧困大學生形成積極自信的心理品質;(5)通過“8指抬人”活動激發貧困大學生的潛能,磨煉其意志;(6)通過“壓力面對面”“突破壓力圈”活動優化貧困大學生的抗壓能力和耐挫力;(7)通過“再歸因訓練”,引導貧困大學生客觀看待自己的成敗經歷,并形成積極的歸因模式;(8)通過“我的未來不是夢”活動,促進貧困大學生形成積極的時間管理傾向和職業生涯規劃。其次,本研究中的成員都經過嚴格甄選,最終成立結構式、同質、封閉、成長性的團體。貧困大學生在安全、接納的團體氛圍中,應對種種問題情境,發掘自身應對挫折的積極心理品質和潛能,有效地提高了就業能力和心理韌性。
本研究結果提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干預時,首先,要對貧困大學生進行訪談,以便充分了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其次,制訂輔導干預方案時一定要主題突出,在確保趣味性的同時,力求使成員有所領悟、有所成長。最后,要重視對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和優勢潛能的挖掘。通過不斷擴大其積極人格、塑造其積極意志品質、提升其積極自我認知和心理韌性來幫助貧困大學生自信樂觀地應對激烈的就業競爭。
[參考文獻]
[1]許文婷.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貧困生心理韌性分析[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4,32(2).
[2]陶柳清.提升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1,25(9).
[3]胡瑩.優勢視角下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4(5).
[4]劉丹.論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心理韌性[J].心理學探新,2010(4).
[5]張衛青.大學生主觀就業阻礙與心理韌性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2010,18(4).
[6]羅敏娜.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實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2,36(9).
[7]陳志遠.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心理韌性發展機制探索——基于廣東省高校的研究[J].高教探索,2013(1).
[8]陳靜,李衛東.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自我效能感和就業能力的關系研究[J].高教研究,2011(5).
[9]陶倩,卓凱.志愿服務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10]楊琴,蔡太生.團體心理干預對大學生自我效能、自我接納影響的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