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蘇省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對同類院校科技園建設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經過調研,發現江蘇省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具有發展較快、校地合作、集群發展等特點。借鑒其在政府扶持、建設模式、園區定位、創新創業教育、專業集群等方面的經驗,結合當前高職院校實際,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可以多元合作聯合共建,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打造專業集群。
[關鍵詞]高職院校 科技園 經驗 啟示
[作者簡介]崔社軍(1965- ),男,河北邢臺人,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高級經濟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與管理;郭少卿(1980- ),女,河北邢臺人,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與德育;黨輝(1980- ),女,河北邢臺人,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河北 邢臺 054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引入市場機制,創新管理體制,推進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SD132011,項目主持人:崔社軍)和2013年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高職院校實施‘一體兩翼’發展戰略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3051400,項目主持人:崔社軍)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8-0045-03
高職教育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深入發展,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順勢而起,成為高職院校創新發展的強勁動力,在助推區域經濟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功不可沒,因此,認真研究和探索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一、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的特點
江蘇省的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在同類院校中不僅具有先導性,同時也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因此,積極探索江蘇省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的特點,對于今后更好地把握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與發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
1.起步雖晚,發展較快。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與重點高校或研究型高校大學科技園相比,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非常迅速,2012年4月5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科技園獲準籌建,同年6月,建設工作正式啟動,2013年12月,順利獲批為“江蘇省省級大學科技園”,在江蘇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3年4月,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始籌建科技園,經過兩年建設,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園一體”發展格局,入園企業共計130家,其中孵化企業58家,累計取得各類科技成果近30項,授權專利50余件;與此同時,南京市的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等多家院校也紛紛依托各自的專業優勢,籌建了大學科技園,極大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使江蘇省迅速成為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2.面向區域,校地合作。江蘇省力推高職院校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校地合作是江蘇省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的一大特色。2009年,常州市大學科技園的發展,輻射帶動了常州科教城內的5所高職院校,這5所高職院校被順利納入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規劃,并借助常州市大學科技園平臺,紛紛與武進區、高新區合作,建立了機電產業、信息產業園中園;同時,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南京市白下區、深圳市金蝶軟件公司合作,聯合共建了南工院·金蝶大學科技園;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與南京市白下區政府聯合共建了大學科技園,實現了校企深度融合,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3.對接產業,集群發展。為了全面推進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江蘇省鼓勵高職院校與地方政府、企業、行業等合作,面向區域經濟,對接地方產業,服務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江蘇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利用自身的專業、技術、人才等優質資源,對接電子商務、動漫設計等產業領域,與徐州市鼓樓區政府合作共建了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科技園、淮海文化科技產業園、大學生創業園,形成了“三園一體”的發展格局。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則依托自身品牌專業和區域產業優勢,將科技園的產業定位在軟件和信息服務、軌道交通控制、新能源技術研發上,不僅促進了學校專業建設,同時推動了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
二、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的經驗
1.全方位的政府扶持。縱觀江蘇省各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歷程,政府的大力推動和全方位扶持是科技園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第一,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園建設,把科技園建設作為實現經濟增長、產學研協調創新、大學生創業就業的重要突破口。第二,政府采取了全方位的扶持方式,尤其是在土地使用、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過去幾年,江蘇省力推高職院校與地方融合發展,在蘇州、無錫、常州、南通4個城市開展高職改革,大幅度提升了高職生均撥款標準和專項經費投入,南通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的意見》《南通市促進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專項建設經費獎勵辦法》,常州市8個政府部門則聯合出臺《關于加強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的指導意見》,全方位保障了高職院校科技園的順利建設。
2.多元參與的建設模式。江蘇省各級政府把校地合作作為推動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在科技園建設上,幾乎都采取了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及科研院所等多元參與聯合共建的模式。例如,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南京市白下區人民政府和深圳市金蝶軟件公司,合作共建了南工院·金蝶大學科技園;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與南京市沿江工業開發區管委會、南京化學工業園管委會三方聯合,共建了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科技園;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與蘇州高新區管委會共建了蘇州現代服務業產教園和蘇州經院大學科技園;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利用黃河校區與徐州市鼓樓區人民政府合作,聯合共建了“兩園兩基地”,并且在科技園建設中逐步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導、學校主體、企業參與”的建設模式。
3.科學合理的園區定位。江蘇省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在功能定位上,重點圍繞地方產業,主動服務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真正實現了產教融合發展。例如,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重點面向軟件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等領域,與武進區聯合共建了信息產業園;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重點面向機電一體化技術等領域,與武進區聯合共建了機電產業園,兩園的發展帶動了地方產業的規模化和高端化,吸引了安川電機等外資企業的投資,助推了“常州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園”的建設;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圍繞徐州地方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需要,重點發展了高端裝備制造與自動化等行業領域,建立了淮海文化科技產業園。
4.全面推進的創新創業教育。高職院校科技園是破解校企合作難以深入的關鍵,科技園的建設過程實際就是人才、技術、設備、管理等創新要素與優勢資源的重組與融合過程。江蘇省抓住機遇,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先后出臺了《江蘇省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認定及管理辦法(試行)》《江蘇省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每年資助了高職院校學生1000項左右的創新訓練計劃,遴選了一批省級大學生創業示范及實踐孵化基地,30%的高校建立了學生創業科技園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科技園通過創新要素的匯聚,為企業提供了新產品、優化了新工藝、輸送了技術技能人才,把科技園打造成為科技創新創業的高地,輻射并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5.特色突出的專業集群。江蘇高職院校科技園之所以蓬勃發展,成為全國高職院校學習的典范,重要原因之一是政府給專業建設提供了大力保障。江蘇省政府引導高職院校積聚人才、技術、設備等優質資源,面向產業與區域經濟,重構專業集群,加強重點專業群、綜合型實訓基地和教學團隊的建設,專業集群的發展推動了人才匯聚,使得科技園成為區域創新創業人才的聚集地。例如,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南化院中山科技創業園,學校充分利用該科技園平臺,鼓勵教師帶著專業課題入園實踐,先后30多家入園企業和6家研發中心與系部合作共建了“產學研用”一體化5大專業群,優化專業20多個;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科技園運營以來,依托學校專業、人才、技術等優質資源,重點發展了電子商務、軟件開發與服務、動漫設計等行業領域,占領了該領域的制高點,形成了特色突出的專業集群。
三、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的啟示
江蘇高職院校的科技園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總結江蘇高職院校科技園發展經驗,對其他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有著很好的借鑒與啟示意義。
1.多元合作聯合共建,匯聚優質資源。江蘇省的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從政策支持到資金保障,政府都起到了大力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江蘇省政府還全力推動校地合作,高職院校紛紛與當地的行業、企業、社區等聯合共建科技園,從而使江蘇的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形成了合力,釋放了活力。因此,借鑒江蘇省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經驗,其他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應堅持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合作發展的思路,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聯合行業創新力量,依托學校的專業、人才、技術、硬件設備等優質資源,通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吸引企業參與科技園建設,形成資源匯聚,真正把科技園打造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2.推進創新創業教育,釋放創新活力。創新創業教育是江蘇高職院校取得長足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通過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實施,各高職院校紛紛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組建了專兼職相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有條件的高職院校還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園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推動了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繁榮了地方經濟。因此,高職院校科技園建設,一是要出臺相關鼓勵政策,引導并鼓勵青年師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二是要積極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包括開設創新創業類課程,引導和鼓勵知名企業家、創業投資人等兼任創業導師,提供創業輔導、法律咨詢、工商注冊等全方位的創業服務;三是要充分利用科技園平臺,大力發展新型孵化器,完善創業孵化服務,推動創業孵化與技術成果轉移,從而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3.面向區域經濟,打造專業集群。江蘇省把圍繞區域重點產業發展,規劃高職院校科技園作為立足之本,面向區域經濟,打造專業集群,推動了地方產業高端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鑒于江蘇省的成功經驗,其他高職院校既要結合區域產業發展特點,又要依托自身的特色專業或優勢專業,圍繞某一技術領域、服務領域或產業鏈節點,集中優質資源打造學校重點專業,構建以重點專業為龍頭,以各相關專業為支撐的特色專業群,根據區域產業集群需求,打造產業集群,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凝練專業發展方向及發展重點,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國務院.中國制造2015(國發[2015]28號)[Z].2015-05-08.
[2]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15]32號)[Z].2015-06-16.
[3]高尚榮.科技創新載體:高職院校發展新的增長點——以江蘇高職大學科技園為例[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7(1).
[4]蘇小冬,王亞峰.高職院校大學科技園建設的探索和實踐——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科技園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