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相較于東部地區卻存在較大差距。信息化認識不足、物質保障不充分、基礎設施落后、高校教師信息化素養缺失,以及跨區域高校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緩慢等問題,已成為制約貧困地區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嚴重障礙。文章指出,轉變觀念、加強物質保障、改善軟硬件條件等是實現貧困地區高校教育信息化跨越式發展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貧困地區 高校 教育信息化
[作者簡介]黃岑(1978- ),女,遼寧鐵嶺人,東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遼寧 沈陽 110819)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8-0054-03
伴隨著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制度的推進,利用信息技術變革教育教學形式、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推動教育公平的實現、完成教育質量的提升,已成為十分重要的一項議題。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高校信息化發展顯現出了極端不平衡的問題,突出表現為貧困地區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低下。為真正實現教育公平,促進教育現代化,就要對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問題進行研究。
一、貧困地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意義
“十三五”是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性階段,在這個特殊時期,各級各類教育都將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人力資源支撐。在此背景下,高校的任務不再是為精英人才提供發展場所,而是要為全社會民眾提供一整套有序的、系統的服務體系,為構建終身學習、處處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發揮自己的價值和作用。
1.高校教育信息化有助于縮小貧困地區同其他地區教育水平的差距。高校雖不具備完全的公共產品屬性,但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它本身就蘊含著某些公共產品屬性。因此,追求公平,實現每個人的高等教育夢想,是高校本身應有的使命。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目前我國的教育資源分配還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作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地帶,東部的教育資源較為優越,而中西部地區與東部相比,則表現出人才匱乏、基建落后、經濟投入不足等問題。面對這一嚴峻態勢,信息技術為中西部提供了貧困地區高校發展的有利契機,憑借互聯網信息技術,依托一定的計算機硬件設備和相關系統,可以實現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這不僅有助于提升整個貧困地區高校的辦學質量,同時也為整個貧困地區的學生開辟了追求教育公平的新路,為貧困地區的學子實現“中國夢”提供無限動力。
2.高校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實現貧困地區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高等教育的現代化是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保證,不僅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過程的現代化,還包括教育方式、教育媒介的現代化。貧困地區高校的經費、師資以及教育質量都與東部地區存在巨大差距,這就導致中西部和東部的高校教育發展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狀況。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現代化必將面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這將嚴重地阻礙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可能導致各高校地位的固化。面對這一嚴峻態勢,信息技術同樣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幫助。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媒介和教育互動載體,它所依托的僅僅是一定量的基礎設施,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信息技術所需要的基礎設施的成本已經大大降低。而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媒介,它不僅可以為貧困地區高校帶來全新的教學體驗,同時也可以呈現出全新的教學內容、展示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最新教學資訊,甚至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為高校教師和學生帶來全新的課程,使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這將極大地促進貧困地區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3.高校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實現貧困地區本身的現代化發展。區域教育水平和區域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有利于高校整體質量的提升和人才的培養,有利于為區域提供較之以往更為優質的人力資源,為區域的發展提供更加穩健、積極的動力源泉。經濟的發展僅僅是現代化的標志之一,要真正實現現代化,除了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外,還需要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貧困地區的現代化也一定會實現。高校的信息化建設為個體精神文明的培育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而社會是人的集合體,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中的每一個公民。在優質高等教育的作用下,學生、教師以及整個社會成員的精神文明面貌將會得到極大改善,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狀況也將真正得以改善。
二、貧困地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我國教育信息化,特別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已經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績。然而,由于國內的歷史和現實原因,不同地區的教育信息化進程存在較大差距,中西部貧困地區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步伐最為緩慢,這嚴重地阻礙了我國高校信息化的發展,同樣也不利于我國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1.整個社會對高校教育信息化認識不足。高校信息化作為新時代的產物,它本身的優越性、進步性和發展性仍然處在被認識階段。由于貧困地區受本身發展水平的限制,所以貧困地區還未能充分認識到高校教育信息化本身所具有的一系列有益于高校、區域發展的特性,這就導致貧困地區未能形成一整套有利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的認識體系,進而將從資源配置、行政管理、人才引進以及教育教學方面極大地限制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嚴重地阻礙高校信息化的進程。與此同時,包括當地行政首長在內的一系列決策者,包括校長、教師在內的一系列運用者,都對高校教育信息化認識不足,這直接導致高校的信息化發展出現了嚴重危機,甚至會阻礙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步伐。
2.政府對于高校教育信息化支持力度不夠。我國貧困地區要解決生活貧困、就業困難、經濟落后、產業升級、人才引進等一系列難題,政府往往需要對各種問題進行權衡,要運用有限的資源來解決最為緊急、最為重要的問題。政府往往在教育系統的發展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引導與支持。
在現實情況中,由于教育發展本身具有滯后性,又加上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認識不足,導致當地政府很難將資源重心向信息化建設傾斜。政府對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力度不夠,經費撥付上明顯缺乏動力,使得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的設備采購、設備維護、網絡平臺搭建等方面缺乏資金,從根本上制約著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在人力投入方面,政府對相關院校教育信息化專業人才的引進和支持力度不足,使得一些專業技術人員不愿意前往相對貧困的地區,這就從軟件上制約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3.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離不開一定數量的、有質量的基礎設施的支撐,只有基本硬件設施完善,才真正可能實現高等教育的現代化。然而,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科學技術水平低下,產業結構不完善,導致信息化建設比較緩慢,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軟硬件配置都處于低水平狀態,這一現實狀況嚴重制約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例如,貧困地區的電信基站等設備相較于東部發達地區明顯落后很多,信息覆蓋率小、網絡速度慢等,這不僅無益于貧困地區智慧城市的發展,同時也嚴重阻礙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在這樣的環境下,高校的寬帶速度以及其他移動互聯網的連通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貧困地區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面臨新的障礙。
4.高校教職人員的教育信息化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既指硬件水平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同時也指向信息化的使用者—人的信息化和現代化。然而,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和勞動報酬都比東部沿海地區少,再加上生存環境惡劣,社會文化生活單調乏味,掌握信息化技術的優秀教師都不愿意到貧困地區任教,而貧困地區本來的高校教職人員的教育信息化素養比較差,從而導致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在人力資源方面受到限制。資源的匱乏和相關人員的認識不足,使得整個高校教職人員的信息化素養都表現出較低水平,這無疑將制約整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程。
5.跨區域的高校信息化資源共享平臺尚未建成。在當今社會,全國高等教育已日益發展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再是一地、一校之事,而已經轉換為一區、一帶、一國之事。高等教育信息化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可以幫助各高校協力共進、合力共贏是促進弱勢學校發展的有益工具。然而,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卻呈現出單一化、地方化、割裂化的趨勢,這種趨勢嚴重地阻礙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協力共進、合力共贏,同時也嚴重阻礙著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設。
跨區域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尤為缺乏。跨區域的資源共享平臺不僅有利于各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同時也有利于不同高校之間的合力共進,更有利于優質學校對弱勢學校進行幫扶,實現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內涵式發展。然而,目前的貧困地區不僅沒有能力構建高質量的高教資源共享平臺,同時也沒有機會參與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這就嚴重地制約了貧困地區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發展進度,甚至可以說,缺乏資源共享平臺將成為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最為致命的阻礙。
三、貧困地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建議
高校教育信息化作為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一部分,其對于整個高等教育,乃至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作為整個教育體系的一部分,貧困地區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仍然存在著巨大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著眼于問題的主要矛盾,通過解決關鍵問題來實現整個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設。具體說來,需要我們采取以下措施:
1.轉變觀念,明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優先地位。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轉變觀念,明確高校教育信息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優先地位,對于解決貧困地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應努力促使觀念轉變,包括當地行政首長、學校校長以及其他教育主管部門人員等,這一群體要切實認識到高校教育信息化在未來的發展前景,以及在當下的現實意義,以使這一群體加大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關注程度和支持力度,從而實現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其次,應加強對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培訓,使高校教師群體能夠真正認識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義,激發他們支持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熱情,促使他們為高校教育信息化付出實際行動。
最后,應當對相關人員的信息化操作技能開展教育培訓。高校信息化建設并不是紙上談兵,而需要師生的實際運用操練,只有在實際中運用信息技術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價值。所以,我們要對包括教師在內的相關群體加強信息化素養的培育,以及信息化操作技能的培訓,從而使個體在觀念轉變的同時,熟練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能,進而真正實現包括人在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
2.物質保障,加大對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財政投入。發展高校教育信息化離不開切實的物質保障,加大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對于整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政府應該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以保證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物資采購、人才引進、設備維護、平臺搭建等環節都有充足的資金保障。
其次,政府應開設貧困地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專項支持基金,通過??顚S玫耐緩桨l放給貧困地區高校,以促進貧困地區高校教育信息化持續發展。
最后,政府應切實履行監督職責,在充分給予高校物質保障的同時,要確保資金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公正性。也就是說,政府應加大對資金使用的監督力度,通過派駐審計工作人員、財務監督人員等手段,使高校的教育信息化資金能夠得到真正有效的運用。
3.優化設施,完善高等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軟硬件條件。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不僅是學校自身的信息化建設,同時也是整個地區信息化服務能力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反過來,如果缺少了整個地區信息化的發展,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設也必然受到嚴重阻礙。因此,當地政府應抓緊完善相關的配套設施,真正踐行“智慧城市、寬帶中國”的要求,集中力量建設信息渠道,實現互聯網全覆蓋,提升互聯網速度,以此實現城市建設的信息化發展,同時也推動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發展。
與此同時,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有效搭建學校間、區域間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資源共享平臺,使得信息資源能夠最大程度地被分享使用。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應明確地認識到高校間、區域間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資源共享平臺建設,不僅僅是指互聯網信息的廣泛共享,同時也包括相應技術人員、專業人才的廣泛共享。也就是說,政府要利用自身優勢,建立包括人才庫在內的廣泛的互動平臺,通過政府的宣傳、引導和相應的資金支持,吸引優秀的人才對貧困地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進行幫扶和指導,以此真正地提升貧困地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質量和速度。
四、總結
目前,貧困地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只有轉變觀念,為其發展提供充分的物質保障,加大對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財政投入,同時完善配套設施,完善高等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軟硬件平臺,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有效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大量引進優秀人才,才能真正實現貧困地區高等教育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琳,陳耀華,喬燦,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開局之年我國教育信息化新發展——2014年中國教育信息化十大新聞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5(1).
[2]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未來五年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預測分析[J].教育研究,2015(5).
[3]郭立強.京津冀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M]//劉邦凡,徐敏.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論叢.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3.
[4]王杰,許鋒華.連片特困地區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意義、問題與對策——以武陵山區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