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高校打造以“養成教育”為切入口的生態文明教育模式具有時代必然性。高校應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養成教育的領導和保障制度;應加強校園生態基礎建設,提供生態文明養成教育的硬件支撐;應建立“教學-實踐-服務”體系,不斷打造養成教育升級版。
[關鍵詞]生態文明教育 養成教育 實踐
[作者簡介]廖志平(1975- ),男,湖南衡陽人,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湖南 衡陽 421005)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湖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4C0395)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8-0057-02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并將之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上信息表明,在當前和今后一段較長時期內,生態文明建設將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和要求,高校應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創新和優化教育理念,以加強“習慣養成”作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切入點,不斷深入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生活化,構建完整生態文明教育體系,著力培養高素質生態文明建設人才。
一、加強以“養成教育”為切入口的生態文明教育的時代必然性
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生態文明教育已成為我國社會高度關注的重大課題。要通過生態文明教育,培植和提高社會各階層的生態文明意識,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各階層共同認同的主流價值觀。要把生態文明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國家教育體系,提升國民生態文明理念,教育國民真正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
1.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實現高校教育價值目標的重要措施和基本手段。開展養成教育不僅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走上新臺階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手段,養成教育關系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貫徹落實。高校要依托自身優勢,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自身辦學特色與文化氛圍,加強生態文明的教育、研究、實踐和服務,不斷創新生態文明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注重課堂內生態文明教育的同時,全方位、不間斷地推進生態文明教育日常生活化,充分發揮生態文明教育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2.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培養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需要。生態文明作為實現美麗中國夢的“阿基米德點”,只有將其蘊含的基本精神理念全方位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實踐指導作用和價值引領功能,這就意味著高校的養成教育主要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行為規范的教育,重在培養具有生態文明內涵的個人行為習慣和高尚思想道德情操。
3.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獲得巨大成功,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些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豐厚的物質保障。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生產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意見》指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抉擇。
4.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解決“美麗中國”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矛盾的需要。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重,難度大,需要國家和社會共同努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因為教育是基礎性工作。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和指導思想的偏差,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生態文明教育在我國不受重視,“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和諧發展意識不強。為此,《意見》指出要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要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
二、以“習慣養成”為切入口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徑
大學是培養人的場所,是傳播先進思想的主陣地,理應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高校應以“習慣養成”為切入口,構建完善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深入推進生態文明教育日常生活化,增強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與主動性,促進大學生生態文明養成教育提質升級,幫助學生培養健全人格,全面提升學生生態文明素養。
1.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養成教育的領導和保障制度。一是做好制度頂層設計,全方位構建生態文明教育工作體系。高校可成立以黨政主要領導為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建立由宣傳、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團委、學工部、后勤等部門和教師代表組成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小組,突出“理論研究與實踐需求相結合、文化建設與生態服務相結合、有序組織與志愿參與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的工作思路,構建全校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機制與工作體系。二是借助教育基地平臺,確保生態文明教育的各項工作落實到位。高校可申報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或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以基地為平臺,專門設置管理機構,主抓生態文明教育和研究工作,可以成立生態文明教育辦公室,配備專職人員負責生態文明教育的日常管理,統籌部署落實各項工作。
2.加強校園生態基礎建設,提供生態文明養成教育的硬件支撐。高校應突出綠色、環保、節能等生態主題,不斷加強環境育人的硬件投入,夯實生態基礎建設,統籌謀劃生態校園建設;要集智聚力,引導師生共同營造生態文明的良好環境。高校要充分發揮涉農涉林等綠色專業優勢,緊密結合校園建設與專業實訓,努力打造服務教學、共享和諧的綠色生態校園,實現校園綠化美化建設與實驗實訓基礎設施建設的完美結合,要為生態文明養成教育打下扎實的物質文化基礎。同時,要積極鼓勵和引導高校教師和學生動手規劃設計校園,營造秀美、典雅、精致、奇特的校園人文景觀,這既可為學校節約大量資金,又可激發師生綠化美化生態文明校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3.建立“教學—實踐—服務”體系,不斷打造養成教育升級版。第一,頂層設計,內化于心,著力促使大學生養成生態文明思想意識。首先,理念先行,彰顯生態文明價值引導。在國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的指導下,高校可把“培養具有高度生態文明素養的專業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通過生態文明教育,實現對學生的生態文明價值引導。
其次,內涵拓展,完善第一課堂的生態文明教育。高校可設立專項研究課題,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理論研究,可設立專門的人才隊伍建設項目,全面統籌提升生態文明教育的師資力量;要出版《生態文明教育知識讀本》《經濟社會與生態文明》等生態文明教育校本教材,構建一整套特色鮮明、逐步提升、針對性較強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并將之納入日常教學與黨校、團校教學內容;要創立以生態文明教育為主題的網站、微信、微博,不斷更新內容,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
再次,豐富第二課堂,加強對生態文明的價值認同。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學生文化節、學習節、藝術節和校園品牌活動等第二課堂,持續深入開展生態文明主題講座、演講、辯論、征文活動;緊抓新生軍訓、新生入學教育、感恩教育、各類主題班會、社團活動、勞動課、畢業生離校談心等生態文明教育契機,把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結合起來,提高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加強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認同。
最后,榜樣示范,樹立生態文明教育的榜樣和標兵。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微公益”“生態班級評選”“生態宿舍評選”等主題活動,評選生態文明養成教育周榜樣、月榜樣和年度榜樣,并通過校報、校廣播電臺與學校官方微信微博等媒體,專題報道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與事跡,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榜樣。
第二,全程干預,外化于行,著力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習慣養成。首先,形成活動載體,廣泛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活動。通過“植樹節”“節水節電節糧周”“生態環保行”等活動,倡導當代大學生以實際行動美化、愛護生態校園。可通過設定“校園環保日”,配套開展“環境與生活”主題征文賽,大型環保圖片展覽和簽名,環保知識講座,經常性、規范化地開展校園清潔,學生勞動,自備購物袋與餐筷,“光盤行動”等活動,促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尊重生態、熱愛生態、保護生態的生態文明理念和習慣。
其次,加強陣地建設,發揮宿舍、餐廳、教室等生態文明養成教育基地的作用。利用教室空間,通過黑板報、橫幅、宣傳語錄、名言警句等形式進行教室生態文明建設。另外,針對個別大學生亂扔垃圾、不自覺關燈、不關水龍頭、在課桌和墻壁上亂涂亂抹等違背生態文明理念的不文明現象,可以張貼生態文明標語,教育大學生養成生態文明的良好習慣。在就餐時,安排學生輪流執勤維持秩序,要求大學生講究個人衛生,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亂丟垃圾,要求大學生愛惜糧食,不浪費糧食。在大學生宿舍開展“文明宿舍”評比活動,把宿舍建成“整潔美觀、文明高雅、團結和諧、安全有序”的溫馨之家。
第三,正德強技,服務發展,著力大學生生態文明技術技能養成。首先,以生態為本,彰顯生態文明的高度。高校要順應國家生態文明發展戰略,創新辦學理念,優化專業設置,培養學生生態文明建設的專業學識與能力。涉農涉林高校要依據農林辦學特色,以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素質的高技能型人才為宗旨,打造以生態文明教育為特色的專業群,以為建設“綠色中國”“美麗中國”“生態中國”貢獻力量。
其次,工學結合,鍛造大學生生態技術技能核心競爭力。高校要對接農林職業崗位的發展需要,完善實驗實訓、項目競賽、技能競賽等實踐教學體系。按照生態文明教育和建設的要求,全面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由生態行業專家與專業骨干教師共同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實戰能力。
最后,輻射示范,激發學生服務生態文明發展的使命感、責任感。高校要鼓勵學生參加與生態相關的地區性課題與項目,提升生態文明素養和能力,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可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團隊、送生態科技下鄉活動、生態文明教育志愿者協會等載體,給周邊的居民普及生態文明知識,不斷增強大學生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EB/OL].(2015-03-10)[2016-07-27].http://news.qq.com/a/20150310/074958.htm.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Z].2015-05-05.
[3]孫善學,孫明春,李曉鷗.生態文明教育:高等教育的新使命[J].北京教育:高教,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