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機制構建的現狀,指出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的對策:構建科學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優化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的體制機制。
[關鍵詞]大學擴招 就業質量評價
[作者簡介]伏文艷(1981- ),女,云南陸良人,新疆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8-0085-02
當前,“一次性就業率”已經成為衡量國內各高校就業工作能力的核心指標。在“一次性就業率”指標的作用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一次性就業率”屬于即時性、階段性指標,僅能反映出某一階段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而不能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進行有效評價。因此,應建立評價指標科學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從而推動我國高等院校就業工作評價的高效進行。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機制構建的現狀
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主要通過對比就業率指標進行衡量。一般來說,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都會在每年9月統計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在12月末統計畢業生年終就業率。最終由教育部公布國內各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整體情況。
就業率只能從數量上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有效分析,而無法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進行有效評價。近年來,一些地區的相關部門及高校開始籌劃設計一套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以保證對畢業生就業情況評價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就業質量情況調查報告應該包含的信息為畢業生職業發展狀況、畢業生被聘用狀況、畢業生開展自主創業狀況、畢業生待業狀況以及對母校的評價情況等。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評價主體單一
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就業率評估工作主要由教育行政機構負責,高等院校統一上報的大學生就業方面的信息都由行政單位進行統一匯總。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行政機構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即在就業信息統計匯總的過程中,第三方監督機構沒有充分發揮自身效用,相關質量評價結果不具備較高認可度。同時,相關系統內未開展動態化監督,可能導致部分高等院校存在就業信息虛報、假報現象。
(二)評價指標單一
從質量和數量兩個維度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進行評價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就業數量的評價可以依靠就業率來呈現,就業率能夠對某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人數進行充分體現。所謂就業質量,主要是對畢業生就業水平和就業層次進行有效分析。在多元化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國高等院校始終沒有建立完善的就業質量評價體系。
政府將大學生就業狀態分為已經就業、待業、暫時不選擇就業三種形式,但從實際發展狀況來看,畢業生就業的形式多樣,其中包括:畢業生與就業單位正式簽訂就業協議,且在拿到報到證后正式到用人單位報到;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在沒有簽訂就業協議的基礎上,已經針對就業合同達成共識,不需要提供報到證即可以到單位參與工作;畢業生屬于高校定向培養范疇,畢業后無須任何手續,直接到指定單位報到;畢業生采用靈活方式就業,如自主創業或選擇自由職業等;畢業生繼續深造、出境留學、出境工作等。由此可見,就業率只能判定學生是否已經參與工作,而無法體現該工作是否擁有良好發展前景等,對于大學生就業質量不能客觀、真實地進行評價。
(三)評價機制不健全
目前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數據信息采集是以層級上報為主,這種數據收集方式經過的程序較多,再加上監督不力,必然存在多方面問題。
首先,選擇的統計時間缺乏合理性。根據國家相關管理規定,要求每年的9月初和12月末開展兩次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統計工作。當前,雖然能夠掌握統計時間點的畢業生就業情況,但無法展開就業率跟蹤調查方面的工作。其次,評價主體沒有受到有效監督,畢業生就業數據信息存在失真的情況。當前,我國并沒有獨立的畢業生就業率統計數據分析部門,故畢業生就業率統計工作仍由高校自行進行。在執行統計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體系,雖然也設立了相應的監管單位,但受人才、財力、物力等因素影響,實現預期效果往往十分困難。最后,尚未選擇科學的評價方式。從目前發展狀況來看,相關單位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方式過于簡單,沒有按照科學管理流程來開展相關質量評價工作。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畢業生就業率分析實施的是基礎的觀察法,即采用統計報表的調查方式。由于統計報表存在的局限性,導致無法對畢業生就業問題展開深入探究。
三、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的對策
(一)構建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的基本原則
1.突出重點。在相關工作開展之前,需充分考慮到影響就業質量的關鍵因素并據以作為評價依據。對于關鍵評價要素指標的選取來說,要注意取舍。
2.簡單易行。高校就業質量評價體系要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及可操作性,這樣相關部門才能更好地完成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工作。對于就業質量評價體系的設計主要考慮關鍵性的評價指標,將指標數量控制在最低范圍內,避免承擔巨大的指標計算工作量。同時,評價指標的收集要易于操作,以便于相關工作指標檢測及數據搜集工作順利開展。搜集難度較高的指標盡量不要安排在評價指標體系中。
3.具有科學性。結合區域實際發展狀況,完成相應指標選取方面的工作,科學合理地設置相關評價指標。指標體系的可操作性要強,選擇科學的統計方式與合理的監測方法,確保在相關指標作用下可以掌握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真實信息。
(二)構建科學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學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具體分為五個層面,每個層面可以下設具有針對性的較為詳細的二級指標。第一層面是就業率指標,其中包括最初就業率指標、目前就業率指標及升學率指標三方面內容。基于以上指標,能夠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量”和“質”的深入研究。第二層面是就業水平指標,其中包括專業對口性、薪資水平、社會保障能力等內容,能夠有效地呈現出畢業生就業層次的高低。第三層面是創業指標,其中包括創業率、創業規模、創業前景等內容。當前國家相關部門以及地方政府部門都倡導大學生通過自主創業方式解決自身就業問題。第四層面是崗位勝任水平指標,其中包括人際溝通能力、崗位適應性、崗位發展前景等內容。相關指標設置主要對大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進行評估,并且能夠具體分析高校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狀況。第五層面是滿意度指標,其中包括學生對就業單位的滿意度、就業崗位滿意度及培養院校的滿意度等內容。該指標主要是學生對自身就業情況的主觀評價。
(三)優化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的體制機制
1.完善就業質量評價機制。當前對于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的統計工作主要由高等院校自主操作完成。基于上述分析,就業質量評價主體系統應該包括各級教育部門、聲望較高的社會機構和媒體機構、勞動人事部門等。構建多組織、多層次的較為完善的高校畢業生質量評價主體系統,使不同的質量評價主體能夠發揮職能,形成鏈條性的有效監督體系。其中,統計高校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及升學率匯總方面的工作主要由國家教育主管單位負責;用人單位的實際發展狀況由人事勞動機構安排調查;第三方機構應當在質量評價體系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效用。在明確主體分工的前提下,通過開展相互合作模式,各方共同完成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的監測、評價。這樣得出的評價結果能夠滿足各評價主體的實際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公認性和權威性,為不同評價主體的工作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2.創新就業質量評價方法。選擇合理的評價方式有助于保持評價結果的有效性、科學性。多樣化評價方式不將學生主動提交的就業協議書及勞動合同作為主要參照證據,也不采取單一的高校層級上報的數據統計方式,而是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如把QQ、微博、微信、電子郵件等方式應用于大學生就業信息搜集過程,進而從根本上保證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統計數據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真實性。
3.合理設定評價時間。要求在每年的8月末開展一次性就業率指標評價工作。其他就業信息統計工作全部安排在畢業生離校一年以后時間進行,即每年6月份前后開展上一年度畢業生就業信息的調查工作。
[參考文獻]
[1]柯羽.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綜合評價[J].中國高教研究,2010(4).
[2]程仙平.大學擴招8年回想——大學生就業難成因分析[J].教書育人,2008(5).
[3]王振,黃雪飛.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
[4]邢春冰,李實.擴招“大躍進”、教育機會與大學畢業生就業[J].經濟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