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提出采用“特質選拔、分類復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加適合高職企管專業的實際。首先,分析了“特質選拔、分類復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和實施必要性,然后提出“特質選拔、分類復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要點,并總結了高職院校相關探索的實踐經驗,從而為進一步推動企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推廣可借鑒經驗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職院校 工商企業管理 人才培養模式 特質選拔 分類復合
[作者簡介]楊柳(1969- ),女,重慶人,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企業管理。(四川 成都 611433)賴曉凡(1967- ),男,四川蒼溪人,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職業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成都 611837)
[課題項目]本文系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面向小微企業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708號)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8-0097-02
高職企管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為中小微企業培養一線的管理人才。對于中型企業,培養目標主要集中在基層管理人才;對于小企業,培養目標主要集中在中基層管理人才;對于微型企業,由于管理層次普遍扁平化,培養目標主要集中在職業經理人等中高層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選擇正確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增強高職企管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成為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我們在高職企管專業教育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發現,“特質選拔、分類復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更符合高職企管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更能滿足企業對生產技術管理人才的需求。
一、“特質選拔、分類復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和實施必要性
1.“特質選拔、分類復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這里提出的高職企管專業“特質選拔、分類復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對中小微企業一線崗位群對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質需要進行深入分析,整合為相對獨立的能力素質模塊,以此為要求對培養對象進行必要和基本的測試與篩選,選拔出具備基本培養條件的學生進行針對性培養。在培養過程中,按照未來就業的行業企業的技術技能需要進行分類,先期培養特定的、必備的行業企業技術技能,在此基礎上培養中小微企業一線管理核心能力,形成復合型人才所必備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在培養過程中,通過課程體系、學生選拔、師資隊伍、培養途徑等多方面的復合,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2.“特質選拔、分類復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必要性。實施“特質選拔、分類復合”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中小微企業所需合格一線管理人才的需要,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1)是對接就業崗位的需要。目前,高職企管專業人才培養中仍然存在知識面過于寬泛、專業核心能力定位不準、與行業企業崗位對接偏差較大等問題,培養的畢業生存在眼高手低、樣樣懂但都不精的現象。因此,根據高職企管專業學生未來就業的行業企業崗位的需要,要在培養相關技術技能的基礎上疊加培養一線管理核心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滿足企業的要求,避免學生從事一線管理工作時不懂專業技術的弊病,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2)是管理學理論指導實踐的必然結果。在管理學理論中,美國的麥克利蘭等學者提出的“素質冰山模型”指出:內驅力、社會動機、個性品質、自我形象、態度等屬于潛藏于水下的深層部分的鑒別性素質,是區分績效優異者與平平者的關鍵因素。相對于知識和技能而言,鑒別性素質不容易被觀察和測量,也難以改變和評價,并很難通過后天的培訓得以形成。中小企業一線管理人員,要求具備諸多優秀的基本素質,這些基本素質大都屬于鑒別性素質,很難在高職學習期間從頭培養到尾,所以把選拔作為培養的先決條件,是符合管理理論的。同時,管理者的能力素質具備復合的特征,只有采取復合式的培養方式,才能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特質選拔、分類復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要點
實施“特質選拔、分類復合”人才培養模式,建議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復合”:
1.生源選拔的復合。高職企管專業學生,除了可以通過入校前的考試成績進行選拔,還需要在學生進校后開展進一步的篩選。一是采取剔除法。對通過高校招生渠道招收到的企管專業學生進行篩選,剔除掉個別不滿足管理基本能力素質培養條件的學生,保留具備基本培養條件、未來適合從事中小微企業一線管理工作的學生。二是采取遴選法。對于其他專業、未來有志從事企業一線管理工作的學生,在自愿報名的基礎上開展遴選。選拔不分專業,以是否具備中小微企業一線管理基本能力素質為選拔標準。選拔的環節需要經過基本條件篩選、輔導員或專業教師推薦、職業傾向測試、心理測試、面試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針對的基本能力素質的重點不一樣。面試官由聘請的企業老總、人力資源部長等與校內教師共同擔任,以企業人士的意見為主。建議選擇合作企業的面試官,這樣他們可以根據各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未來指導和接受實習、就業的學生,從而為人才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2.能力培養的復合。在高職企管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遵循一線管理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針對采用剔除法選拔出的企管專業學生,在入學后的1年至1.5年先分散到各專業學習培養各專業技術技能,后2年或1.5年分專業大類培養學生的企業管理能力。針對采用遴選法選拔出的其他專業的學生,可以在原專業有選擇性地學習1~1.5年的專業技術課程,然后再進入企管專業專門學習管理類課程;也可以在學習原專業技術課程的同時,學習管理類專業課程,培養一線管理能力。
3.教學環節的復合。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都應注意符合“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一是培養目標的復合,實現技術技能與經營管理能力培養目標的復合。二是培養手段的復合。通過理實一體化課堂教學、課堂內外的素質培養、導師個別指導等手段,使學生深層次感悟、體驗和學習,提高能力培養的針對性。三是培養場所的復合。整合學校企管專業所在院系、學生未來從事行業工作的相關院系、校企合作企業、校內學生自創企業等資源,共同承接人才培養工作。四是培養途徑的復合。通過項目模擬教學、校內實戰教學、企業教學等多途徑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
4.師資隊伍的復合。一是師資來源的復合。開放師資選拔渠道,實現社會選拔。可以在校內選拔適合的師資,也可以在行業協會、企業、其他高校選拔優秀師資。二是師資隊伍專業大類的復合。在各專業大類中選拔教師,對于掌握某大類專業技術技能的教師,通過院校進修、企業實踐等方式,補充培養其管理能力;對于從事企管專業課教學的教師,重點補充學習某大類的專業技術技能。這樣使教師成為復合型師資,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三是企業實戰與教育教學能力的復合。通過個別輔導等方式,對企業師資培養教育教學能力,對院校師資培養實戰能力,真正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四是學生全面指導的復合。對學生實施“雙導師制”,既安排校內導師,又安排校外指導教師,實施“現代學徒制”,關注學生個體發展,最終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就業。
5.就業與創業教育的復合。在高職企管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充分重視中小微企業對一線管理人才的現實需求,為社會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對在讀學生全面開展創業項目指導、項目策劃書的撰寫、校內創業項目篩選等工作,培育創新創業團隊,提供條件落實一批校內創業項目。可專門開展SYB培訓,使創業教育系統化、規范化。鼓勵并支持教師帶領學生創業,將自創企業和合作企業的經營管理納入課程教學體系,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6.職前職后教育的復合。復合型一線管理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各階段有各階段的需要,不僅要關注在校學生的職前教育,也要關注職后教育。學校可通過建立和完善在線課程系統、學生實踐工作平臺、企業人才數據庫、企業管理人員培訓平臺等開展遠程的工作和學習指導,關注學生終身發展,同時通過反饋信息不斷改進在校學生的培養。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重校內校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結合、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教育教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取得結合等,才能保證“復合式”人才培養的效果。應充分重視實踐教學,整合校內外資源實施實踐環節,促進企業文化進校園,以企業用人標準塑造學生。通過第三方評價機制調查反饋畢業生信息、評估人才培養成效,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持續改進和完善等。
[參考文獻]
[1]步文清.四川省中小微企業社會服務培訓需求調研報告[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15).
[2]唐學華.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