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育人路徑,運用更多的是一種“強輸式”的育人模式。在育人路徑的實施中,施教主體總是以主觀價值的認知作為核心價值觀培養的基本依據,而忽視對大學生主觀趨向認知的必要關注。這樣的現實必然造成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的錯位,主要表現在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的主體性失落與當代大學生主體性需求間的錯位,教師基于“旁觀者”視角的核心價值觀培養路徑選擇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選擇的矛盾。因此,應以雙向機制設計筑牢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構建的制度基礎,以良好的社會風尚引領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實踐路徑的構建,以大學生的現實需要為出發點,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實踐路徑的構建。
[關鍵詞]大學生 "核心價值觀 "趨向認知
[作者簡介]唐仕鈞(1965- ),女,四川瀘縣人,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瀘州 "646005)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1-0043-03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新時代,正像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一樣,這一時代不僅帶給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帶給大學生許多成長的困擾。其中,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就出現了許多影響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因素,這些影響因素直接阻礙了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的實施。探索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實踐路徑,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實踐路徑的現狀
(一)宏觀層面的單一價值輸出路徑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實踐路徑缺乏有效對接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數十年間,針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已經逐步構建形成了傳統意義的規范化育人路徑。此種路徑的形成,建立在固化的教育形態基礎上,其特征表現為:以強有力的教育態勢,以灌輸式的教育特征,以權威化的教育推行方式來實施核心價值觀的育人路徑。但是,基于傳統的育人路徑忽視了大學生主觀趨向的價值認同。此種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宏觀上只關注教育的最終結果,而忽視了價值觀教育主體對象——學生對于價值觀輸出內涵的本位需要,缺乏價值觀的自我認知實踐。大學生對于這種具有宏觀單一價值輸出特征的育人路徑的接納度和認可度并不高。其深層次原因在于,現階段我國社會正處于深化改革的轉型期,面對現實生活中層出不窮的新變化,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依然呈現多元參與的合力教育格局,其中既有政府通過主流媒體展開的核心價值觀的輸出,也有學校以教學作為主要渠道的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還有其他社會領域對公眾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理念的宣傳。這些價值觀的培養形式彼此間看似缺乏必然關聯,但實際上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雖然這種合力形式的價值觀培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青年學子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但從目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的現狀來看,現階段大學生對社會公眾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理念,在主觀趨向認知層面缺乏有效實行。
(二)社會領域橫向育人環境形態復雜,大學生的主觀價值認知趨向難以與核心價值觀主體育人路徑產生共鳴
當今是一個信息多元、知識共享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廣泛而復雜,大學生主體意識與主觀認知的個性化趨勢日漸明顯,其價值理念的認知也逐步呈現多變的發展態勢。在意識形態構架下,多種思潮的彼此對沖與此消彼長日趨激烈,促進了社會意識形態的多元化。從社會領域的橫向育人環境來分析,其育人環境的復雜性是前所未有的。在此種育人環境中,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認知趨向是很難絕對掌控的,大學生的價值理念認知更多地呈現出自我認知狀態。由此可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如果再延續那種“閉門造車式”的傳統主體育人路徑,將很難適應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的現實需要。因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本身就受制于社會政治生態、文化理念、經濟現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這些影響因素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過程中彼此制約、相互干涉,使得核心價值觀的育人主體在價值觀的輸出中形成固有、相對僵化的育人路徑。不可否認,此種培養路徑在一定時間與空間條件下,曾經發揮過有效的核心價值觀培養功能。但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其實效性培養功能日趨弱化,難以適應現階段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的客觀需要,二者之間缺乏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的彼此共鳴,如果僅靠核心價值觀育人主體的話語權來引領大學生價值認同,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將難以實現。
(三)學校縱向育人方式單一,育人路徑僵化,難以獲得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主觀接納
核心價值觀究其本質屬于意識形態領域的范疇,而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則是理論層面的實踐范疇,這種理性實踐,絕非是育人主體和施教者對理論、意念的灌輸。當前,高校核心價值觀培養的育人方式相對單一,僅僅是對核心價值觀進行純理論說教,與實踐脫節;教師自身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體系不清楚,理解不透徹;考核方式始終是筆試,缺乏對學生的日常評價和綜合評價。封閉式的培養路徑使得大學生主觀接納度逐漸降低,失去了原有的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同實踐的內在動因。在此種狀況下,大學生核心價值認知實踐的領悟與內化難以實現。僵化的育人路徑,最終變為一種“孤芳自賞”的教育實施活動,難以獲得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主觀接納。
二、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實踐路徑錯位的內在原因
(一)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的主體性失落與當代大學生主體性需求間的錯位
從大學生主觀趨向認知層面來分析,大學生對于核心價值觀培養的施教主體所實施的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能否主觀接納,是衡量核心價值觀培養路徑實施是否成功的基本準繩。在現實的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實施中,作為施教主體的教師,總是習慣于把尊重集體價值意識與社會普遍公認的價值意識作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的主體意識,把集體對于價值觀的認知與理解強加于大學生個體對于核心價值觀的選擇。此種權威式的核心價值觀輸出路徑,表面上彰顯了作為核心價值觀施教主體的主體性,但究其本質,此時的核心價值觀的施教主體,早已失去了作為核心價值觀施教主體的主體性地位。因為在這種“強輸式”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路徑實施中,大學生作為受教主體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體現。在重構新的道德認知與時代精神的大背景中,多元化的社會精神領域與意識形態領域不斷產生、發展、變化,大學生對于核心價值觀的主觀趨向認知也漸趨多元化,其對傳統的核心價值觀培養路徑也逐漸形成了凸顯自我意識的個性化選擇。大學生在核心價值觀培養過程中作為受教對象,其主體性需求日漸強烈,這就必然形成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的主體性失落與當代大學生主體性需求間的錯位。
(二)教師基于“旁觀者”視角的核心價值觀培養路徑選擇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選擇的矛盾
在現實的核心價值觀培養中,教師更多地采用經驗式的培養路徑,本著“拿來主義”的思維定式與模糊狀態的非理性選擇來進行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實踐。在此過程中,價值觀培養的實施主體,往往以“旁觀者”的視角來引領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的具體實踐。此種培養路徑的持續選擇,對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培養是極其不利的。因為他們沒有關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選擇的現實性,只是關注教師在核心價值觀培養過程中的技巧性教育措施,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運用到精細化的教學設計上,往往是不辭勞苦而收效甚微。久而久之,教師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的熱情與動力被逐漸消磨殆盡,核心價值觀培養的實效性也自然不盡如人意。此種狀況的出現,分析其內在的原因,更多的是教師對于大學生核心價值理念的現實選擇方向缺乏準確的判斷,屬于“暗箱中的獨行教育”。此種實踐路徑難以支撐核心價值觀培養的現實路徑選擇,其教育實施的驅動力日漸減弱,教師在近乎令人失望的育人現實面前,深感無所適從和回天乏術,陷入難以進行核心價值觀路徑選擇的現實困境。教師在基于“旁觀者”育人視角的培養路徑選擇中,與現階段大學生主觀趨向認知選擇傾向之間產生激烈的沖突,這是其育人路徑錯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實踐路徑構建
(一)以雙向機制設計筑牢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構建的制度基礎
雙向機制的構建主要包括多責主體的約束機制構建和驅動性利益訴求機制構建。多責主體的約束機制構建是針對多種核心價值觀的育人主體,嚴格界定其育人的多重責任規范,在明晰不同主體的多重責任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有效監控。在高校內部,約束機制構建包括學校各部門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實施責任落實的有效監管,對核心價值觀育人“盡責”的部門要給以獎勵和鼓勵,對核心價值觀育人“失責”的部門要及時進行問責和處罰。多責主體約束機制的有效構建,可以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路徑更好地實施。驅動性利益訴求機制構建是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實施中以利益的協調作為核心價值培養的“調節劑”與“平衡尺”,在具體實施中既要關注大學生對于自身發展利益獲得的主觀認知傾向,也要關注核心價值觀育人實施多重主體的利益訴求,以雙方利益需求的平衡作為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的基本驅動力,促進核心價值觀培養路徑的有效實施。因此,雙向機制設計可以有效筑牢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構建的制度之基。
(二)以良好的社會風尚引領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實踐路徑的構建
以良好的社會風尚引領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實踐路徑的構建,對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要求學校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資源與社會不同領域核心價值觀的資源進行合理整合,形成聯動性的教育合力。以學校德育作為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基點,以良好的社會風尚作為核心價值觀培養的旨歸,以現代媒體的信息化、網絡化的交流與分享平臺作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的載體,運用高效、靈活、多變的培養方式完善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的構建。與此同時,建立多種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的行為示范平臺,以學生身邊核心價值觀示范的典型事例,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行為進行多種示范,引領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實踐路徑的有效實施。
(三)以大學生的現實需要為出發點,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實踐路徑的構建
決定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主觀趨向認知實踐路徑的有效實施有多重因素,其中大學生個體對自身成長與個性化的現實需要是首要因素。傳統的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的實施更多的是以施教主體的單向認知作為基本的育人出發點,這必然導致施教主體的核心價值觀育人路徑具有“強輸式”特點,從而使得教育實施雙方的核心價值意識產生偏差,難以彼此呼應、協調,導致育人實踐路徑中的不和諧現象逐漸凸顯,教育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對核心價值意識的個性化需求,找準大學生個體發展需要的契合點,以大學生的現實需要為出發點,構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主觀趨向認知路徑。只有這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主觀趨向認知才會內化為自身的核心價值認同,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形成。
[參考文獻]
[1]陳匯.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探析——以底線倫理到終極價值的轉換為視角[J].教育探索,2011(6).
[2]朱晨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日常生活視角[J].山東社會科學,2014(10).
[3]趙歡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路徑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