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就業為導向是高職教育的辦學宗旨,但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活動,高職教育必須注重學生個體發展,把促進就業與人的全面發展有機統一起來,這就意味著高職院校不能一味地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要注重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目前高職院校缺乏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基礎,師資隊伍自身文化素養不高,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有待完善,高職學生對人文素質課程學習缺乏興趣。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力促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相互融合滲透,提高師資隊伍素質,重視隱性課程的教育影響,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文化素質教育 "顯性課程 "高職教育
[作者簡介]孫萃(1981- ),女,內蒙古包頭人,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學、文秘。(內蒙古 "包頭 "01410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論高職學生職業人格的生成和培育——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C564)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1-0057-03
一、文化素質教育的概念
單從素質的角度講,素質就是人在先天的基礎上受外界環境影響所養成的一種個人內心的基本品質,主要通過個人的實際交際體現出來。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基本文化素質是指包括文化素養在內的個人思想道德素質、專業水平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廣泛層面講,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主要包括科學教育工作和人文教育工作,兩者相結合,目的重在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知識,形成健康的人格,成為適應社會現代化建設的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狹義層面講,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相關的人文素養及精神。總而言之,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工作,把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思想熏陶的方式使學生思想及行為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其目標就是培養有思想、有氣質、有文化、懂技術的人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社會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他們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心理素質。因此,加強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意義重大,且勢在必行。
二、目前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
(一)高職院校缺乏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基礎
目前,高職院校大部分是由高校和中職學校合并組建或者直接由中等專業學校升格而成的,以應用類專業為主,校園文化積淀不夠,對文化素質教育缺乏應有認識,學校的文化素質教育還沒有形成氛圍,學生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另外,高職院校在“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下,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急功近利,一味地側重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二)師資隊伍自身文化素養不高
雖然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取得了飛速發展,但師資隊伍建設還是相對滯后的。高職院校大多數教師自身文化素養不高,難以滿足高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需求。具體表現在部分教師文化素質的教育能力不夠強;部分教師的文化素質教育觀念淡薄,只注重專業課教學,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完全不涉及;少數教師缺乏教師最基本的修養,語言粗魯,舉止隨意,缺乏耐心和責任心,對學生缺少關愛。主要原因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文化逐漸多元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對高職教育產生了不利影響,很多教師的思想也隨之發生變化。另外,有些高職院校監管機制不健全,教師道德體系建設不完善,導致部分教師思想松懈,不思進取。
(三)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有待完善
文化素質教育并不能僅僅依靠學生自學來完成,可以適當增設一定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促進學生提升文化素質。但是,目前眾多高職院校較少設置文化素質類課程。以某工科類職業技術學院的選修課為例,雖然也開設了書法、攝影、演講與口才、創新與創造方法等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課程,但每門課程只有36個學時,課時太少,形同虛設。即使有很多學生對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有濃厚的興趣,但由于現實條件的限制只能放棄。此外課程設置結構不合理。由于高職院校教學條件有限,且人文素養教育專業師資缺乏,學生技能培養和人文素養教育不能齊頭并進,很多院校因此忽視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四)高職學生對人文素質課程缺乏興趣
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是高中或者初中文化水平,科學文化基礎薄弱,自身文化素養不高,學習興趣低。另外,由于社會和家庭的偏見,導致部分學生自暴自棄,道德修養不高,喜好說臟話,抽煙酗酒,注重穿衣打扮,考試舞弊等。這些學生思想認識水平低,辨別是非能力差,心理脆弱,公德意識低下,每每遇到困難或挫折便不知所措。這類學生并不把學習放在首要位置,對人文素質課程也缺乏興趣,造成課堂學習氛圍差,學習積極性明顯不高,導致教學效果低下。
綜上所述,目前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教學體系,同時缺少監管機構的督查,多數高職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僅僅是擺擺樣子,沒有落到實處。另外,由于高職教育自身的獨特性,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忽視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作為高職教育工作者,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努力探索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新途徑。
三、加強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對策
(一)力促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相互融合滲透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把知識、專業技能綜合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素養。高職教育工作中人文素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化素質教育開展的初期,高職院校應該重視個人基本文化素質的教育,在學生具備一定文化素養的同時,再把文化素質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工作相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將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兩者相結合是現代高職教育工作的必然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從整體上提高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促進高職院校辦學模式的創新。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是通過人文課程開展的,因此人文素質教育必須以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為基石。高職院校應當將人文課程納入專業課程體系中,將人文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具體來講,高職院校應通過對專業培養目標的分析,明確學生具備專業技能的同時應具備的人文素質,在專業教學計劃中設置一至兩門必修的人文素質課程,以此來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
(二)提高師資隊伍素質
在高職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也要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此,建設一支高技能、高素養的師資隊伍對于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至關重要。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全面提升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特別是專業課教師的人文素養。首先,轉變師資隊伍的教育觀念。積極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認識到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同等重要,并把教師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納入個人綜合素質教育工作成績考核中。其次,高職院校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教師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傳遞嚴謹的治學精神和崇尚真理、熱愛科學的態度,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教師自身就是學生的榜樣,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精心組織教學,在課堂中營造良好的文化素質教育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自身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無私奉獻的道德情操同學科知識一起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學會如何做人做事,從而使學生的身心獲得協調發展。最后,高職院校教師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愛崗敬業,進取奉獻,同時要意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利用閑暇時間給自己充電,了解前沿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加強人文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三)重視隱性課程的教育影響
隱性課程是指在高職院校課程教育環境中以間接形式呈現的課程,主要是通過校園文化宣傳、規章制度、學校風氣等表現出來的一種隱形的思想文化熏陶。隱性課程是伴隨正規教學內容出現的,是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式教育影響的那部分內容,它通常包括滲透在課程、教材、教學活動、班級氣氛、人際關系、校園文化、家庭、社會環境中的文化價值、態度、習慣、禮儀、信仰、偏見和禁忌等。現階段,大部分高職院校設置有選修課程,選修課程一般是關于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積極參加,這對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加強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除了開設選修課程之外,還有許多方式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如重視隱性課程的教育作用。對高職院校而言,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開展隱性課程的人文素質教育。一是校園文化建設。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包括學校教學、科研、生產設備、生活設施、學校建筑風格、學校環境特色等。例如,在高職院校校容校貌的建設中,要重視體現自然景觀的“美”,更要突出人文景觀的“雅”。學校的建筑物需合理布局,園林綠化和雕塑名言等都要體現人文主題,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圍。二是校園精神建設。高職院校的精神建設內容包括學校的歷史傳統、辦學思路、學校教職員工對高職教育的認識、學校校風、學風、考風、人文精神及師生共同的價值觀等,是最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思想意識及價值觀念。高職院校精神文化的隱性課程具有非常強的滲透力和感染力,置身其中的學生會被潛移默化地感染。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巨大,高職院校要加強隱性課程的建設,注重隱性課程的教育作用,這對學生人文知識的學習和體驗有重要意義。
(四)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文化素質的提高,教育是外在力量,學生的自主學習才是根本。文化素質教育重在通過優良思想的熏陶來實現個人人格以及行為向好的方面轉變,但一味地熏陶和灌輸是無用的,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關鍵取決于個人的努力。自我教育更能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化素質。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大膽探究,主動思考,使學生有效地學習,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文化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仍落后于科學技能性質的教育工作,制約了現代高職教育的全面發展。文化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高職院校必須通過多種渠道,多層次地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高職教育教學全過程,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堅持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結合,采取多種途徑與方法,開展和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謝根生,成梅,蔡梅良.對高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6).
[2]吳興偉.高職高專教師基本素質狀況及對策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4(3).
[3]李雪琴.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4]詹先明,徐德明.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特點及有效實施[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
[5]趙丹.基于職業素養培育的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實現路徑探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