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高效課堂的實施已經成為教育界比較關注的問題。高效課堂的開展,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也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高中生物教師要緊密結合課改,針對不同學情,采用多樣、有效教學模式,來提高高中生物課堂的效率、效果,以至于真正實現課堂的高效、高益。
【關鍵詞】高中生物;高效課堂;有效教學
高中生物課是一門集合生活性、實踐性于一體的學科,同時也伴隨著深邃的理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多角度、全方面的展開教學,打造新型的高效課堂。
高中生物教學現狀
新課程的改革的進行如火如荼,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種種要求,但現實是生物是一門理科思維、文科學法的學科,很多學生和校領導認為將重點知識畫一畫,背一背,高考的幾十分就可以收入囊下,致使各學校并不重視生物學科的教學,課時緊內容多,教師因此也有了懈怠的心理,對課堂的進行沒有深入研究,往往一個APP完事,致使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因此,我們不應該拘泥于一種教學模式,而應針對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打造新型的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即借助各種有效、有益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的同時,提升教學效率,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其實質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恰當的教學方式,產生最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讓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益。簡而言之,就是“低投入,高產出”。作為一名一線高中生物教師,我長年鉆研教學,研究教法,探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最終應用于實踐中,從目前來看頗有成效。下面就談談筆者的個人經驗。
1.鉆研預學導案,向課前要效率
導學案是教師依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而設計的,基本上預學導案的特點是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其好處在于促使學生在課前能夠通過自主學習,提前獨立完成相關知識學習。預學導案模式始終以“以學生為主體”為理念,它不僅能夠有效地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能通過設置難易程度不一的試題指導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學習,從而使教學在尚未上課之時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預學導案在我的課堂上相對來講使用較多,以《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為例,在課前,我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了由“課前預習——課堂探究——課后拓展”三部分組成的預學導案,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課前填空練習”一部分內容。學生通過自讀教材完成,如:薩頓研究蝗蟲精子與卵細胞的形成過程中發現的_____分離與減數分裂中_____的分離極為相似,______和染色體行為存在著明顯的______。由此推論______位于染色體上。薩頓的研究方法是______。摩爾根用______作材料研究證明薩頓的假說,他的研究方法是______。等填空題。這樣,通過鉆研預學導案,學生在課前就初步構建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一課的知識體系,有利于課堂授課任務的順利進行。
2.繪制思維導圖,構建知識體系
思維導圖是一種簡單但又非常有效地展現知識體系的工具。它是運用圖形和文字將每一節課中的各層知識及其相關的隸屬關系呈現出來。思維導圖以放射性圖形呈現知識,可以借助文字、圖形、數字、線條、顏色等來幫助學生記憶、理解,開發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在想象空間與知識理論之間互相協調,以達到構建知識體系的作用。進而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課堂小結是我安排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重要環節。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也可以檢測學生掌握程度。《生態系統的結構》這一課主要以三大板塊為主:第一部分介紹什么是生態系統以及類型,第二部分介紹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第三部分介紹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知識點并不多,羅列起來也比較容易,因此我布置了作業:借助不同的圖形、顏色、線條來繪制思維導圖。學生積極繪制導圖(如圖),在繪制思維導圖過程中熟記了知識,鞏固了知識,也通過自己的總結構建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3.實踐探究實驗,培養自主能力
探究實驗其實質就是結合課堂理論,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提出質疑,從而進行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實驗交流、得出結論的一種探究性教學活動。也就是“質疑與檢驗的過程”。通過動手操作、親自探究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知識、理解知識,也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個人素養得以提升,在教學中完成了三維立體目標,使學生在快樂中完成學習。
果酒與果醋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用品,學生雖然了解,但是并不知道它們的由來,因此,借助學生的好奇心理,我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果酒與果醋的制作》一課中,采用了實驗探究的方法。我借助多媒體呈現出“動手制作果酒的實驗流程圖”,并提出“每一個操作步驟的目的是什么”。學生按照實驗流程圖,動手操作。對各種實驗器材進行清潔并消毒、將枝梗與腐爛的葡萄去除干凈,用清水沖洗三次來去除雜質、用榨汁機榨取葡萄汁液,過濾裝入發酵瓶中、密封發酵瓶,并放在適宜的溫度下發酵……根據實驗的成敗,讓學生分析原因,探尋成功的關鍵點。這樣一堂選修實驗課就完美的完成了。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培養了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也在探究中深刻地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內容,促進了知識的生活化,也在生活中學習了知識,孩子們在實驗中快樂而高效地學習。
4.自制教學模具,助力快樂教學
教學模具,它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幫助學生理解某一個知識點而進行的演示的實物、標本、模型等。教學模具不單單是教師所使用的器具,它也是學生使用的學具。教學模具的樣式多種,所帶來的教學效果也各有不同,教師應該依據教學任務來設定合理的教學模具,從而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教學模具可以是教師制定,也可以是學生自制。下面我談談后者,通過自制模具,可以更直觀、具體地感受事物,學習知識概念。在自制模具的過程中,不僅僅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為了加深學生對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認識,在《DNA分子的結構》這一節課中我安排學生自己制作“DNA分子”。首先,我借助多媒體講解了關于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特點的知識。然后,分發制作DNA分子結構的材料和用具,組織學生按照“磷酸與脫氧核糖交替連接”的原理,先拼出一條“由CAGTA5個游離的脫氧核苷酸組成的脫氧核苷酸鏈”,再拼出另一條“由GTCAT5個游離的脫氧核苷酸組成的脫氧核苷酸鏈”,指導學生根據堿基互補配對的原則進行兩條鏈的拼接,這樣一條完整的DNA分子雙螺旋鏈就做好了。通過動手制作模具,學生輕松地掌握了DNA分子結構的特點。同時在快樂的動手環節中,得到了技能的提升。
為順應新課程理念、推進新課程改革,高中生物課堂的開展需要構建正確的、有效的教學體系,來促進高效的高中生物課堂。作為高中生物教師,一定要巧用教學手段,化抽象為直觀,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不斷地發現各種問題,找尋解決方案,要堅持自我反思,積累經驗,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順應不同知識的教學,最終有效推進高效課堂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林鴻英.模型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
[2]黎慶儀.高中生物新課程的新理念和新要求[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2期
[3]吳曉凌.利用思維導圖提高生物學習效率[J].中學生物學,2011(10):14-15
[4]李國萍.新課改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學實驗課教學策略的探索與實施[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