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集體建設與管理工作可以說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好的班集體,班風、學風的形成對于班集體內部的每一個成員來講都會受益匪淺的。班集體建設中,要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要講究管理藝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創造積極健康的集體環境;要營造民主氛圍,在自我管理中,錘煉學生思想,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管理能力。
【關鍵詞】班集體;建設;學風;班風
所謂班集體是指以班級每位學生個性的健康和諧發展為共同目標,由班級全體任課教師、學生家長和班級學生集體組成的、相互協作支持、彼此關系融洽、并在班級發展、教育價值和教育方式上達成高度一致的共同體。班集體是在一定的教育、環境的影響下成長和發展起來的,班級教師和學生家長是影響班集體建設的最為重要的教育、環境因素之一。現代班集體建設成功十分重要的一條教育經驗就是:學校和班主任應當致力于班級教育共同體的建設,才能使班集體獲得健康、持久發展的動力,各個班集體建設的途徑不同,在此,筆者做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班集體建設的策略
1.形成班級全體教師都參與班集體建設的共識。班級任課教師是建設班集體的重要力量,他們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過程和參與班級活動等方式來影響班集體的。事實上,任課教師與學生集體接觸的時間加起來遠超過班主任。因此,班級任課教師是否具有集體教育的意識,是否形成較為一致和正確的教育觀念與目標共識,是否能確立班級教育的整體意識等,對班集體建設極為重要。只有在任課教師中形成共同參與班集體建設的意識,才能為班集體建設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2.建立班集體的組織規范和制度。學校應當在制度上加以明確,班主任是班級任課教師組織的負責人,建立班級任課教師的例會制度,并在制度上明確班級任課教師在集體建設中的角色與責任,使任課教師參與班集體建設成為一種專業自覺。班級教師集體應通過集體討論形成和認同班級教育的目標,形成對待學生集體態度、要求、行為和教育觀念的一致性。
3.組織班集體的共同活動。圍繞班級教育教學和管理,班主任應通過班級教育例會,對班級學生集體和需要關注的學生進行情況溝通、分析診斷,并形成共同的教育意向。確定和認同班級教育的目標。明確需要合作的教育措施。班主任在其中應當發揮核心和協調者的作用。
二、有效開展班集體的活動
共同活動是形成班集體的中介。班級應當圍繞班集體建設和學生的發展開展各種有效的集體教育的活動。班集體活動包括:班級教師與學生集體的對話,教師參與班集體的活動、等等。組織班集體的活動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共同活動的內容應當是參與者共同關注的問題。組織共同活動的關鍵是基于共同的需要。因此,共同活動的內容應當是參與者共同關心的問題,喚起維護共同利益的意識,才能激發參與者的熱情,有利于在解決共同的問題中,形成新的教育共識和共同的感受。
2.班級共同活動要形成制度和規范。班集體的形成和發展必須要有一定的活動制度和規范作保證。這些活動制度應包括:定期對話制度、班級要事通報制度、家校聯系制度、家長日活動等等。同時應形成一些基本的規范,如,對話溝通時每一方都要尊重對方,不能指責對方等等。
3.共同活動要營造相互尊重和真誠的氣氛。共同活動有時不一定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作為班主任在每次活動中一定要營造相互理解、和諧協商的氣氛。使每個參與者都有一種積極的體驗,并在此基礎上達成新的建設性的共識。
4.共同活動要拓展空間和平臺。班集體的活動還可以在實踐中拓展空間和交流平臺。如,可以通過建立班級網頁的交流平臺,提高互動的及時性和實效性??梢越M織家長、學生、教師共同參與的聯誼活動等等。
三、建立班級發展的目標體系
集體的感染力是在班集體的創建過程中,通過建立正確的規范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從而形成的心理凝聚力;其作用是能夠對學生的動機和行動產生直接的暗示和規范。
學生間的素質水平存在著明顯的不均衡,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在個性品質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表現為:勞動觀念淡薄、生活習慣差、自私、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缺乏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等。
在班集體的建設過程中,通過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及精心設計的主題教育網絡體系去貫徹教育意圖,增加班集體的感染力,并同個別教育相結合,促使每個學生在政集體中健康成長。實踐證明,隨著班級感染力的不斷提高,學生參照、效仿集體意志的動機會被有效激發,使得直接暗示逐步上升為自我暗示,從而為班集體的集體目標的貫徹塑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教育者的教育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育客體等的心理現狀。應該說,目前的教育現狀也暴露出不少人為造成的教育障礙現象,部分教師在教育思想上尚存在一定的誤區,亦或自身存在不足,處理犯了錯誤的同學或后進生問題采取的工作方法簡單、草率。比如:對待犯了錯誤的同學不問青紅皂白就責令其先寫檢查、大聲斥罵、停課思過、罰做作業或勞動,極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教育者的配合程度,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建立教師與學生間的平等對話機制是改變班主任工作被動局面的有效策略,當這種平等對話深入人心后,也直接影響班集體的心理承受度。在這種氛圍中,班主任所希望的目標才有可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暗示,而不致出現相抵觸的消極暗示。
總之,建設班集體是一個有待于探索的課題。不僅需要班級任課教師、家長和學生集體的共同努力。學校應當在這方面建立相應的規范,把這一工作納入學校整體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提升學校服務品質的一項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陳孝彬.教育管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6-54
[2]燕國材.素質教育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52-85
[3]李偉勝.班級管理新探索[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34-95
[4]陳桂生.學校管理實話[M].華東師范入學出版社,2004.7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