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經濟技術領域正處在創新階段,財務專業也處在變革潮流中,向著共享服務下的管理會計信息化轉型升級。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方法相互結合實現信息化的財務共享,是管理會計部門完善管理模式,確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財務共享;會計信息化;策略探究
管理會計信息化與財務共享服務相結合是政府一直大力支持的。財務共享通過電子信息技術,使財務工作實現信息共享,將人力物力財力的管控進一步向高效節能的狀態推進。不僅解決了以往會計建設的難題,而且符合了管理會計工作的發展要求。推動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幫助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成功升級。
一、財務共享條件下與管理會計信息化的涵義
1.財務共享服務是向企業各部門發送財務數據情況,將信息及時有效地匯報給各部門,保持財務信息的通暢。隨著信息科技的進步,如今的財務共享服務已經創建了信息交流平臺,各部門將自己的財務數據統一匯報到平臺上,然后由管理部門進行調配,并進行信息技術處理后發送到各個部門。通過平臺的信息共享,各部門獲得了及時可靠的財務數據,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能夠掌握企業的最新的情況。
2.管理會計收集企業的信息技術,經過核算、統計、整理,形成企業決策層需要的能夠對制定戰略目標有參照作用的分析報告。這需要管理會計部門收集企業當前的各項工作數據,判斷企業目前的收支情況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因此,管理會計也是企業經濟管理者之一,因為數據的精確性決定了整個企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企業管理和經營的效率。
二、管理會計信息化的影響因素
1.管理會計信息化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技術、組織、運營情況進行采納和精算,在采集階段,就會對企業的各個工作造成影響。在分析調試過程中對信息的處理會影響到各個部門的工作管理模式,提出原有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地開展調研和收集信息工作,對部門的工作具有指導和提示作用。在收集整理提供信息階段,對企業信息數據的結論將直接影響整個企業的經濟管理,為企業決策者提供有力的參照和依據,以進一步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策略。
2.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體現在管理會計工作中,采集的信息量越大,處理信息的能力越強,企業經營管理的效果就越好,企業前景的可前瞻性就越大。因此,應用于管理會計信息化的技術必須具備兼容性、具備可觀察性、可實驗性的功能。
3.管理會計的信息化可以影響高層掌握企業的最全最準確的信息,高層的支持度將影響管理會計信息建設的狀況和結果。另外,高層的理解與關注度也會促進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完善和進步。給予管理會計統計部門資金、人員支持,將有利于管理會計信息建設的正規化程度。而管理會計部門的工作效率越高,為企業決策層提供的數據信息就越準確,從而保證企業戰略性發展要求。
4.管理會計信息化會影響到的環境特性因素是指上下游企業的信息技術創新環境。壓力是市場競爭必然的產物。企業感受的壓力越大,那么創新的動力就越強,壓力對企業的促進作用就是強制企業服從壓力進行技術轉型和產業升級。包括來自競爭對手、市場機制和政策動向等的壓力,都會倒逼企業進行經營上的調整,以應對市場經濟殘酷的競爭。
三、實施會計信息化的意義
1.傳統的人工數據統計方法,工作繁重而且效率低下,財務共享服務下的管理會計信息化通過信息技術的龐大功能,實現了信息的高速計算和存儲的功能的最大化。科技技術可以幫將這些數量龐大的數據進行分類、整理、選取。將以往必須通過人工來計算和篩選的數據采用了計算機處理技術來處理,不僅縮短了計算和存儲的時間,而且也節約了人力,并且提供的數據參考更加科學和合理。
2.財務共享服務下的會計信息化要求管理會計的人員必須具備信息化處理素養,財務軟件統計分析工作非常熟練,確保財務報表的收集整理工作不出遺漏。因此,從事管理會計工作的工作人員必須要不斷地提高綜合素質,才能滿足信息化工作模式要求,將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做到完善。
3.財務共享服務下的管理會計信息化改變了以往傳統管理工作模式,從數據采納到位管理決策層提供數據分析報告,都實現了利用財務共享平臺來完成的功能。降低了財務管理成本,實現了信息化技術與管理會計工作的良好結合。
四、結語
共享服務下管理會計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給企業的現代化運營增添了強勢發展的動力,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缺乏信息安全標準,造成機密性數據遺失的隱患;如各部門之間的配合未能達到會計信息管理的要求影響了數據的精確度;如從業人員在財務管理、法律法規、企業運營等方面還需要加強培訓;如各企業使用的信息化會計軟件良莠不齊等。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措施來完善財務共享條件下的管理會計信息化體系,保證企業的成功運營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熊磊.財務共享服務下管理會計信息化有效實施策略[J].會計之友,2015(8):7-9
[2]歐陽筱萌.會計信息化背景下的財務共享模式探析[J].財務與會計,2014(4):55-57
[3]魏迎迎.集中核算模式下的會計信息化管理實踐[J].中國商貿,2014(33):208-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