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以此四點作為語文教學的四部曲,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多種形式的四個方面的訓練方式可以從很大程度上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聽說讀寫;語文學習;基本功
語文的基本素質,實質就是“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由于一個班級的老師有事,請我為他的班級上一節課,我上的是《孔乙已》第一課時。課后,我就這四種能力的落實和其他老師作了交流,內心感觸很深。
這節課,我如往常一樣檢查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自學情況。然后叫學生讀課文(課前已布置學生進行了朗讀預習),接著叫六個學生(三男三女)先后到黑板前復述這篇課文,只有兩個同學講述了課文的大致梗概,而其它四個同學僅只講三兩句話之后,便無話可說了,究其實質,不是無“話”可說,而是不知怎么說“話”也!
課后,細思之,我們平時教學,是注意要求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但更確切地說僅只是重視了“聽、讀”的訓練,而對“說”的乃至“寫”的訓練確實是有所輕視(當然,這里的“寫”是指與“說”相結合的“說寫”)。從實際效果來看:聽與讀確實都很好,但“寫”始終沒有提高怎么樣?為什么?記得,前一階段進行的一次測驗,100分試卷僅只考了十幾分的人班班都有,為什么?一句話是忽略了“說”的訓練,忽略了“說寫”結合的訓練。
首先忽略了“說”的訓練,就忽略了學習“興趣”的培養激發,每個學生在小時候都喜歡聽故事,都佩服“說故事”的人,長大了,欲形成這個小時候就佩服的“能力行為”的愿望也都還潛伏在心中。但進了校門,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方法的不當,往往忽略了這一潛在的“愿望”的挖掘與激發,久而久之,這種“愿望”也便淡薄了,再久而久之,也便淡薄了“語文”的學習。
其次,忽略了“說”的訓練,就忽略了“寫”的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就目前語文教改的前景來看,“寫”是越來越受到重視了。中考、高考的作文分值提高了。有的實驗學校,干脆開展了“一篇作文”定結果的嘗試實驗,這個路子,我認為走的是對的。但是,好作文不多,為什么?平時語文教學重視了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討論表述,忽略了教給學生表述知識點的方法能力,忽略了學生表達知識點的欲望興趣等,這些應該是造成學生“無語可說”,“不知如何說”的很重要的原因。自古就有吟詩作對,不會“吟詩”何談“作對”?如今,不會“表說”又何談“寫作”呢?上了《孔乙己》課后,和其他老師談了這節課的感受時,深切地認識到,我們平時重視的是“聽、讀、寫”的訓練,而寫也常局限于“作筆記”的“記”,即“記”好知識點而已,更為嚴重的是忽略了“說話與寫作”相結合的訓練,而寫好的前提是“說好”,所以說忽略了“說”的訓練,乃至有今天的課堂感受。
另外,忽略了“說”的訓練,就忽略了學生整體“語文能力”的提高,自古以來善文者一般都善于表達,注意這個“善于”便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很難想象,一個言語啰嗦詞不達意者,能寫出邏輯順暢的佳作,而不善言者,往往是腹中無詞胸中無譜也!
簽于此,我現在在平時教學中就特別重視這方面的工作。每教一個新的班級,我都會叫學生準備一個“練筆本”,并且要求學生不要筆記本。
“練筆本”有特殊的功能。從第一節課開始,我要求學生結合學習內容,寫一篇小感受的文章。開始,我只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隨便談,只是保證字數要足!在日后的教學中我逐漸增加難度,要求學生從“隨便談”到“命題談”,進而到從“某一個角度談”,最后再發展到“圍繞一個中心自由談”。字數從50個左右到100左右,然后是150左右到300左右,不斷提高,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可以說一般不會再為下筆無言而犯愁了。
“不要筆記本”讓課本得到了最大的利用。接到一個新班級,我都會叫學生不要準備筆記本,上課老師講的內容,需要記的就記在書上。課后的練習就做在書后的空白處,如果不夠寫的,就寫在一張和書頁大小一樣的紙上,然后粘貼在書上,特別是文言文的翻譯。并且我從第一篇課文就培養學生試著做好幾項預習工作:試著給課文分段;試著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試著從不同角度(如語言、修辭、寫作技巧、主題思想等)對文章進行品味,而且一開始是一到兩處,后來就發展到不少于三處、四處,最后發展到必須從不同角度都要有至少一處的品味內容……等等這些都要用蠅頭小楷寫在課文內容的旁邊。上課了,學生就按照自己所寫的內容大聲地作答。平時作業檢查,也就查課本。這樣,一學期下來,學生的課本上可以說是寫滿了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時日久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動筆寫作能力也就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實施素質教育,特別是語文的素質教育的實施,必須全面貫徹聽、說、讀、寫能力,忽略了“聽、說、讀、寫”任何一點都是不可以的!以后,我會在這方面不斷地摸索,不斷地進取,以達更好地效果。
【參考文獻】
[1]鄭文.聽說讀寫賞戲曲 本本真真學語文[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年11期
[2]張寄萍.以“讀”為本,加強閱讀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7年Z2期
[3]汪富亮,劉常謙.相互滲透 活而有序——加強聽說能力訓練的探索[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7年Z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