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對語文學科性質的這一界定中,“工具性”除了“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外,還應包括是收集、處理信息的工具,是學習各種知識的工具,甚至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工具。其具體的范疇,應是“字、詞、句、篇”等語文知識和“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這一“工具性”可以說是語文學科最本質的基本屬性。是語文之所以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最根本特點。至于其中的“人文性”,它除含有“思想性”的內容之外,還含有了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關鍵詞】閱讀教學;工具性;人文性
筆者,就以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為例,來談談如何在高中閱讀教學中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一、以讀悟情,體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教學表述如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以“對話”構建課堂教學,讓學生與文本、與教師、與經典對話,在對話中感悟作品,展現個人思想,提升思維能力,進而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走進作品閱讀的本質是“讀”,然而學生課前讀的不充分,課堂讀的時間有限,導致學生對文本理解淺顯化。
因此,閱讀教學的第一個階段應該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走進作者、作品。首先與作者對話。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能搜集材料,特別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寫作背景,這對文本內涵的探究起到鋪墊的作用,也是語文工具性的充分體現。筆者在教授《歸園田居》時,就重點布置學生去搜找與陶淵明有關的一些故事:如:“喬裝馳驅勇報國”,“不為五斗米折腰”,“躬耕自足,守節拒資”等故事,學生們對陶淵明經過三仕三隱的痛苦徘徊,終于超脫,回到大自然的懷抱的思想感情已有了些體會,那么再讀文本時已能準確體會作者的感情。再指導學生走進文本,粗識詩中的田園白描,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并配上田園畫面圖片加深感悟,以作者的身份去賞析、體驗、品味,作者寫作時的那種心境便在學生的身上得以再現,文中所蘊含的情理便會自然流露,學生的內心也就會迸發出與作者共鳴的火花。因此,理解文章的內涵也便容易多了。所以,讀不但是理解和體會的過程,而且是發展思維和不斷提高認識的過程。
二、品味詞句,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教學,畢竟是語言文字的教學,講求的是文字工夫。丁培忠先生曾這樣講過;“語文這種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這種工具,你不用它便罷,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賦予它自己的思想、觀點、感情。”的確是這樣,一篇文章,一段話,乃至一個詞的選用,都會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觀點、傾向、感情。立足于文本的教學,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諧統一,達到潤物無聲、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品味詞句,就是賞析、體味語言,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對語言進行品評賞析,讀出文章中的美妙處,品出力透紙背的意蘊,走進文本,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的情感。所以在學習《歸園田居》時,還需從品味詞句去賞析作者的歸園之志。“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俗”“性”如何解讀?依之前對詩人的了解,流俗即做官求祿;本性是熱愛自然。“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少無”為何“誤落”?學生們根據對作者的了解,討論后很快總結出幾點:(1)貴族后裔,理當繼承先賢;(2)儒家學子,義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3)一家之主,情當求祿養家。“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何謂“羈鳥”、“池魚”?何謂“舊林”、“故淵”?在那樣一個官場腐敗、民不聊生的動蕩年代,作者不愿與之同流合污,所以只能選擇與官場徹底決裂,因此,“羈鳥”、“池魚”喻指“塵網”中的詩人;“舊林”、“故淵”喻指詩人久違的田園。正因為詩人是逃脫官場、投奔田園而來,所以他筆下平淡的“田園生活”便充滿了真摯熱烈的情感。只有在對詞句進行具體分析感悟后,學生才能真正走進作者心靈,才會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三、拓展延伸,品嘗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喜悅
很多教師認為,了解了作者,學習了文本,在品評了語言文字,感悟了作者思想情感后,這一課也該結束了,實則不然。語文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對于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語文,就應拓展更大的空間,從更廣的層面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立足課本,跳出課堂,走向大語文。
楊振寧教授曾這樣評論中美學生:“中國的留學生,學識成績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識面不夠寬;還有就是膽子太小,覺得書上的知識就是天經地義的,不能隨便加以懷疑,跟美國的學生有很大的差別。”他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國教育教學的弊端,同時也從反面提醒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好課堂教學重頭戲的基礎上,由此及彼,拓展閱讀能力,溝通生活,培養語文素養,是很重要的。
因此,人文性是語文的核心與本質,工具性則是它的外在表現,而兩者又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拋棄了“人文性”的“工具性”往往會枯燥練習,目中無人。而拋棄了“工具性”的“人文性”,往往會無限生發和拔高,只追求意趣,享受“世外桃源般的境界”,而忘卻了“語文”的掌握和運用。因此,中學語文新課程理念閱讀教學應該本著繼承和創新并舉的原則,正確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解明穎.初中生作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培養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
[2]王翠敏.“綠色作文”在中學作文教學中的實施[D].遼寧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