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體現出學生語文的綜合素養,因而寫作訓練就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環節,讓學生寫出有個性、有創意的文章,是新課程中語文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材料作文;創新立意
作文教學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而寫作訓練無疑是中學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環節。如何讓學生寫出富有個性,具有創意的文章,就成了新課程中語文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思維上跳出前人框架,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中學生作文,由于作文題型不同,審題之法亦不雷同。近年來中考材料作文(包括各種類型的話題作文)所占比例越來越大,這類作文本身也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難點所在。需要說明的是,《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新課標無疑是給廣大語文教師明確了作文的教改方向,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和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中學生作文,尤其是針對材料作文,總是在人們限定的思維空間內轉來轉去,千人一面,千文一腔,思維受到固有模式的限制而提煉不出新穎獨到的見解和富有創新的立意。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在思維空間上下點功夫,采取多向思維,不要只局限于某一個點上,以此及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用自己獨到的見解去感悟生活,感染讀者。
縱觀近幾年來中考作文,創新作文能成為作文得高分的一大亮點,筆者認為,創新作文有兩大亮點尤為突出。其一:主題上挖掘深刻,能夠提煉出別人沒有想到的觀點。其二:構思精巧,講究“平中見奇”,有時會一波三折,引人入勝。究其這兩點,多項思維就能展示自身所長。拓寬了思維的空間,審題就不再會受到限制,盡可能挖掘出與材料相關的內容,正面論述,或反彈琵琶,橫向聯系,縱向發展,爾后進行綜合歸納,根據自己掌握材料的取向與文題定位,就能翻出新意,寫出富有創意,較為上乘的文章。
二、心理上吃透材料,力求有的放矢
針對材料作文,如何讓學生拓寬思維的空間,提煉富有創意的觀點呢?筆者就以下面的一段材料加以說明。
閱讀下面一段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敘述結合,有創意。
《韓非子·內儲說上》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一定要搞個300人的樂隊,南郭先生混在里面湊數,照樣得到賞賜。齊宣王死,湣王立,要每個人吹給他聽,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閱讀完這一則《濫竽充數》的寓言故事,學生首先想到的無非是不學無術之類,思維就限定在這一局域當中,再怎么努力作文,永遠不能跳出前人見地。如果拓寬思維空間,細細品味材料,就會跳出原有的思維格局的限制,找準新的切入點,文章自然就會有新穎而獨到的見解。那么,筆者就針對以上材料從四個方面加以表述。
其一:從南郭先生的角度立意。打開橫向思維,就可以從南郭先生聯系到當前假冒偽劣產品,3.15熱線消費者投訴,得出“打假需要強力度”或“真與假,當分清”等觀點來作為文題而展開論述。
其二:從齊宣王角度立意,亦能提煉較新穎的論點。如從宣王吹竽隊伍良莠不齊,得出論點“知人善用,乃立國之本。”或“唯才是舉方為君。”從用人到治國方面表述主見。也可直接展開論述:“南郭何能入竽隊”,探究其本質根源,從源頭上擊中要害,以示警戒。
其三:從齊湣王的角度立意。如從湣王時竽隊仍然存在,得出“有淘汰才會有發展”或“競爭是前進的動力”等觀點來命題,聯系社會現實縱橫論述,讓人們認識到社會發展中的激勵機制。優勝劣汰,才能永葆活力。
其四:從其他吹竽之人的角度立意。如由大多數仍是竽隊之員,得出“要想立足,真才實學是關鍵”的論點。正反對比,切中要害,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就見地獨特、富有深意。
作文既是一種表達,又是一種交流,是學生精神生活的反映。材料作文中(包括各種類型的話題作文),只要找準切入點,并把這個切入點盡量縮小范圍,切到自己有話可說的范疇,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當然,有創意的觀點也能讓學生放飛自己思想和情感,說出真話,抒寫真情,透視人生,讓寫作真正成為具有“自我創造型”的一種表達過程。
三、“求新”還須“重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近幾年來,初中材料作文(包括各種類型的話題作文),是屬于新材料作文的范疇,既不像材料那樣“過死”,又不像話題那樣“過寬”,拓寬了思維空間,從材料中獲得的觀點就具有多樣性,這就要求要多角度審視材料,才能寫出具有創新立意的文章。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違背科學原理,多角度揣摩出文章所蘊含的主題或道理。
其次要學會觀察,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再次要理解材料,吃透材料,切忌信口雌黃,歪曲事實,只“求新”而不“重實”,違背客觀規律。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把拓寬思維空間,進行創新立意這一方法當作活水引進中學材料作文的教學當中,那么所寫文章無疑會讓讀者頓覺眼前柳暗花明,耳目為之一新。
【參考文獻】
[1]宋紹建.拓寬思維空間提升寫作能力——一堂材料作文課[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7.04:117
[2]趙小越.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思維習慣模式探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04:135-137
[3]牛瑞兵.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方法例析[J].考試與招生,2013.0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