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是人的一種特有的、高級的需要。語文教學的內容與其他學科內容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它的濃情感傾向。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必須要訴之于情感,用強烈深沉的情感打動學生,使之產生共鳴,受到感染,而后才能引導他們深思,由感知情感美,從而獲得理性升華。
【關鍵詞】情感教學;情境;詞句;動情點
前不久,看到一則報道: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小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是音樂、美術,初中生最不喜歡的課程是音樂、語文,高中生最不喜歡的課程竟然是語文和歷史!這樣的報道實在讓人始料未及。
有一所省級重點中學,他們推出一條“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就是:從高一開始,把所有的語文課文都變成閱讀題的形式,語文課成為了習題的講解課,而且有專人負責出題,負責打印,全年級統一教學模式。我想:這樣的做法固然有它的可取之處,但是卻忽略了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情感的體驗與熏陶。那么什么是情感?語文教育為什么離不開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是人的一種特有的,高級的需要。語文教學的內容與其他學科內容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它的濃情感傾向。啟蒙思想家狄德羅說:“沒有感情,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打動人心?!绷袑幰舱f過:“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考?!比绻x開了情感,文學作品就失去了靈魂。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沒有濃烈的情感傾向,學生就無法感悟作品中的深沉蘊藉和千古風流,心靈得不到啟迪,情感得不到凈化。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必須要訴之于情感,用強烈深沉的情感打動學生,使之產生共鳴,受到感染,而后才能引導他們深思,由感知情感美,從而獲得理性升華。下面是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注重情感教學的一些心得。
一、創設情景,入境生情
情感教育是一門藝術,需要創設一種意境和氣氛。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要與課文內容協調一致,可以利用音樂渲染,語言描繪,實物擺設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并激發想象與聯想,讓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中產生情感體驗,進而發展他們對現象的認識,陶冶他們的心靈,為“動情”打下基礎。例如在教學美國民權運動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演講稿時,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演講的氛圍,我在課前首先放映了一段錄象,就是馬丁·路德·金在二十五萬人集會上演講的那一段錄象,這段錄像演講內容振奮人心,群眾情緒激昂,學生們看得很投入,似乎身臨其境被演講者深深地感染了。這樣,課堂上學生們在學習探討這篇課文的時候情感飽滿、積極投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再如教學老舍的《想北平》時,我先放了一段有關老北京風光的錄像,宅院胡同、風俗民情等內容使學生對北京產生了熟悉感,帶著這種認識再去感受老舍筆下的老北京風貌,品味老舍對北京深摯的懷念之情就更能深有同感了。又如教學《西廂記》節選《長亭送別》一課時,學生對戲曲相當陌生,課堂上先讓學生欣賞戲曲視頻《長亭送別》選段,就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采用形象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把學生的直觀感受與書本上的抽象知識銜接起來,把抽象的說理教學變成直觀的形象教學。可以讓學生置身于一種五彩斑闌、動靜結合的教學情境中,為“動情”做好鋪墊。
二、品賞詞句,學語知情
文章的情感滲透在文章的每一個詞句當中,作者是通過自己的語言文字來傳遞他的情感的。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抓住文章中能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加以賞析,讓學生“披文入情”,體會其中的情,與作者產生共鳴。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學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匠心,我進行了專題答問。討論中,我問學生:這篇文章作者描繪寧靜的荷塘月色美景,表現了他此時什么樣的心情?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在寧靜的荷塘邊,白天的一切都不用去管,作者靜靜地散著步,內心得到了片刻的寧靜。這個回答顯然表明同學們對文本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于是我提出了一個有轉折性的關鍵問題:“作者在荷塘邊獲得了寧靜,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與寧靜格格不入的聲音?”“對了!是蛙聲打破了這一片寧靜。告訴我們作者的心情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边@句話表現了作者的一種心靈寧靜之外的靈魂的孤寂,一種無人理解無人寬慰的心靈孤單。這一點很多同學若沒有精讀課文,沒有對關鍵語句的深入琢磨,是很難體會的。討論深入后,學生的情感世界敞開了,對于自然美、藝術美的認識加深了,既與作者心境交融,又與教師產生了感情共鳴,師生共同沉浸在藝術欣賞的樂趣之中,仿佛一起目睹了夏夜荷塘月色的迷人風姿,一起嗅到了沁人肺腑的荷香,一起品味了作者靈魂的大孤寂。通過一篇美文語句的學習,使學生得到了美的享受、心靈的冶煉、道德品質的凈化。整個課堂有張有弛,情感教育貫穿其中,教學效果非常好。
三、抓住情點,以情激情
我們都知道,作者往往因為心情有所觸動而寫下文章,那么學生讀文章而動情,必然,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有一條牽動感情的紐帶。教師要善于抓住動情點,把作者的感情波瀾傳導給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了解”作者筆下的人物形象。
所謂動情點,即是作者感情爆發點,情與景的焊接點,也是意境的落腳點。胡適的《我的母親》一文中,作者胡適對母親的感情可以說是深切真摯、波濤洶涌的。但胡適在表達對母親的這種深情時卻深沉含蓄、不露痕跡。那么它的動情點是什么?正是那句“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嚴父”!一個“嚴”字,一個“慈”字,胡適對母親的懷念感激敬愛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我以這句話為觸發點,請同學們在文本中找到有關寫母親對孩子的慈愛和嚴厲的內容,來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深沉情感,一個隱忍而偉大的母親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這是一首流傳千古、感人至深的長篇古體詩。詩歌寫盡了琵琶女坎坷曲折、孤寂寥落的一生,抒發了作者仕途艱難、前途渺茫的苦痛。課堂上我首先引導學生找出本文的動情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然后啟發學生在文本中找出白居易和琵琶女同為“天涯淪落”的幾個相似點;接著引導學生去深入體會白居易“借他人之酒杯澆心中之塊壘”的深意。整堂課討論熱烈,學生體會深刻,紛紛為琵琶女和白居易的身世命運而唏噓不已??梢姡灰プ忧辄c,教師就能牽動學生們的情感,使他們的感情也隨著文章而波濤洶涌。
四、以聲帶情,以聲傳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語言如果沒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動,就會蒼白無力,索然寡味,學生對知識的感觸就是遲鈍。”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語言的激情作用。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具有激發性和感染力,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講究輕重緩急的節奏,豐富多彩的內容,抑揚頓挫的語調,富于變化的語氣,引人入勝的語境。要富于美感,“動之以情”,并配合適當的體態語言,以激昂的情緒,飽滿的精神,把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結合為主體語言,聲情并茂。這樣的語言,它具有一種吸引力,既可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學生的情感和教師、教材的內容形成共鳴的狀態,達到和諧的程度,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從內容上去感受知識,作用于學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學生的心靈。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就是一位擅長用教學語言來調動氣氛,感染學生,激發情感的高手。我在多年的教學中也不斷地實踐著這一方式。
例如在教學歸有光《項脊軒志》這篇課文的時候,由始至終我都在揣摩作者歸有光在文中寫到的老祖母、母親、妻子等人的音容笑貌、神態語氣,可以說老祖母對孫子歸有光說話時一定是充滿了憐愛和期盼,母親在門外呼喚自己的兒子時必然充滿了不舍和關切,新婚的妻子和自己對話時必定是充滿了甜蜜和崇拜,而作者在經歷了至親家人一一故去后再回憶起她們,心中又該是多么地凄涼冷落、無奈孤獨。因此在分析課文的時候,我用不同的語氣語態來模仿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對課文進行了一次聲情并茂地朗讀。學生安靜地聆聽著,似乎也被文中人物深深吸引,被作者對家人深摯的懷念之情深深打動了。
綜上所述,語文情感教育實踐使我認識到:只有重視文學作品表現的情感,語文教學才會是生動的,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學,才會打動學生,撥動學生情感之弦,才會由此激發出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動力,使學生在愉悅的審美滿足中接受知識,受到教育。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2]田國寶.《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3]李媛媛.《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強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