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不可忽視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和多種方式來綜合完成,而歷史學科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最具優勢的學科之一。歷史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學科優勢;歷史知識;學科能力;精神支柱;心理健康
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不可忽視的問題。當然,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和多種方式來綜合完成,但學校是主陣地,課堂是主渠道,歷史學科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最具優勢的學科之一。歷史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下面就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品質談點看法。
一、傳授學習方法,培養學習心理品質
學業壓力是中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習科目增加,競爭加劇;而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習方法有關。作為歷史教師應該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在充分喚起學習興趣和動機的基礎上,指導和訓練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策略、方法和技巧,達到增強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的目的。通過學習方法的指導,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從而克服來自學業上的心理壓力。
二、拓寬歷史知識,培養意志品格心理
現在的中學生意志薄弱,經不起挫折。而歷史教材中有很多關于意志品質教育的素材,歷史教師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現有的這些素材,而且還應根據需要加以拓寬,適當補充一些內容,教育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培養他們堅強的意志品質。如越王勾踐牢記亡國之恥,臥薪嘗膽,發憤圖強,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遂成霸業。西漢韓信家境貧寒,在淮陰市井忍胯下之辱,卻志在千里,終成王侯。太史公司馬遷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而他自己慘遭宮刑,著有《史記》……用這些史實告訴學生,挫折既是成長的不利條件,又能催人發憤,礪人意志,促使人更理智、更現實。使學生懂得,挫折其實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只要處變不驚,泰然自若,生命便煥發出奇異的光彩。
三、注重學科能力,培養和諧心理品質
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是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分析歷史客體,揭示歷史本質,把握歷史發展進程,預見未來的一種素養。歷史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正確地、歷史地分析評價,教育學生全面地看問題,公正地評述歷史,防止片面性。如從歷史人物來看:近代史上的曾國藩,他一方面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劊子手,具有地主階級的殘忍性;但是,另一方面他繼承了中國士大夫的傳統美德,具有優秀的個人品質。一方面他勾結洋人,“借師助剿”,喪權辱國;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師夷長技,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是中國近代工業之父。從歷史事件來看:近代列強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但在客觀上這種侵略也帶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先進的生產方式。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分析評價,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學生具備了較強的歷史思維能力,才能防止在現實生活中看問題的片面、主觀,防止走極端,從而促使和諧心理品質的形成,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促進人際間的友好交往。
四、鑄牢精神支柱,培養良好品德心理
理想是支撐人生的重要因素。歷史教師要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有關內容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價值觀,把遠大理想與個人價值結合起來。縱觀歷史,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心里裝著人民,唯獨沒有自己”的縣委書記焦裕祿,帶領人民戰天斗地,鞠躬盡瘁,忍著肝癌的劇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累死在蘭考的大地上;努力實踐著“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踏成一條路”誓言的人民的好兒子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切無私地獻給了西藏人民,英年早逝;“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雖迭經人生的大落大起,卻能終生矢志不移,獻身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們之所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都是源自于他們對祖國、對人民的摯愛。學生在這種高尚情操和愛國情感體驗中,自然會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品質得到陶冶和升華,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白今天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振興中華,富國強民,推動人類的進步,從而實現人生的價值。這樣的目標一旦確立,學生就會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去努力,拼搏,創造,去戰勝一切困難。
五、開展課外活動,培養開放心理品質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人文科學,學科的獨特屬性為其課外活動的開展從內容到形式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指導學生閱讀歷史類書籍,撰寫閱讀心得;開展歷代字畫欣賞、文物鑒賞;出版歷史園地,開展歷史影視簡評、歷史書刊書評、歷史人物評析、歷史小論文競賽活動;繪制歷史地圖,編寫歷史小報,仿制歷史文物;組建歷史考查小隊,參觀博物館,考察史跡,訪問近代人物等。通過這些活動,激發興趣,開拓視野,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在社會課堂中接受愛國主義、傳統美德的熏陶。同時也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挫折,形成團結協作、勇敢頑強、堅韌不拔的意志與品格。
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所能完成的,只要我們將心理健康的教育內容滲透在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上,持久地開展下去,相信一定會收到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侯明忠.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心理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