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缺失,已經成為我國中小學教育的重大問題。這一問題在中學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本文主要探討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發展的特征及基本策略。創設問題情境——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綜合討論——評價激勵的“主體參與”教學模式,是對中學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標準改革大膽探索與實踐,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高中學政治課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自主學習;主體參與;課堂教學
當今社會,隨著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知識更新迅猛,信息層出不窮,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當今一個具有時代特征的教育口號。國家教育部已明確提出了教育的重心必須從掌握知識轉移到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性上來。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強調對已有知識的記憶,并由此形成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方法機械、呆板,靠死記硬背完成學業。這是一種被動的學習特征,難以適應新的學習。為此,我們進行了思想政治“主體參與”課堂教學嘗試性的探討, 力求通過探索學生自主學習、“主體參與”的方法和途徑,努力構建起中學思想政治課“主體參與”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學習負起更大的責任,并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
一、“主體參與”教學模式
“主體參與”教學模式是以心理學、教育學為依據,在傳授知識過程中,選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誘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以更多的獨立思考問題與自我發展的機會,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和成長,具有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等基本特征。
活力教育就是關注個體的體、情、知三個維度的協同運作,其內涵在于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關系每個學生的健康快樂地成長,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其核心價值取向強調發展師生的潛在創造力,充分開發師生生命的活力源泉。活力教育凸顯三個關鍵詞:生命(對生命的尊重)、自由(對自由的推崇)、發展(對發展的引導),以促進師生的個性化可持續發展為取向,體現了對教育者和學習者的人本關懷和對其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因此,“主體參與”教學模式就是活力課堂的體現,活力教學的支點。
二、“主體參與”模式的實施策略
(一)以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為出發點,創設主體參與情境
課堂教學中參與情境的創設對主體參與過程起到了引發、導出和定向的作用,教師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依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創造某種認知情境和情感氣氛用以調整學生的心理,形成參與欲望,從而進行生動活潑的教學。
1.創設民主情境——使學生有參與的機會
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就首先要考慮民主平等氣氛的營造,做到尊重學生。不訓斥、不體罰;保持良好的情緒,不狂妄、不沮喪;語言親切自然,態度和藹可親。
2.創設樂學情境——使學生有樂于參與的心情
課堂教學中可以引進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材料,也可以開展“課前時政演說”、每周“時事討論會”等活動,使政治課教學聯系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認識。
3.創設懸念情境——使學生產生急于參與的心情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設置懸念情境,可以在學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種強烈的掛念,使學生產生企盼心理狀態,由此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探求。
4.創設成功情境——使學生想再次參與
“在學習中取得成功是學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是主體參與不斷深化和參與步驟不斷升級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參與的結果,更是參與的起點。成功情境的創設是引發主體參與、促進主體參與、鞏固主體參與的最佳手段,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由于學生回答的答案比較簡單,因而可更多地創設成功情境,讓學生體驗政治課給他們帶來的樂趣。
(二)以激發興趣為先導,引發學生參與分析、理解問題
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的興趣,被迫的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習掌握知識的意愿。”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鉆得進去,學習就會有成效,在政治課教學中可以抓住“新”、“趣”、“情”、“思”四個字進行。
1.以“新”激情
中學生具有的好奇好勝的特點,新異的刺激物能引起他們的定向探究活動,這里所指的“新”包括新的內容,新的知識,新的能力,還要注重新的角度的選擇和時代活水的充盈。比如,導入“我國的分配結構”時,教師可根據它們各自的特點選擇不同的入口處,可讓學生說出家庭成員的收入屬于哪種收入分配方式,也可提問我國的分配結構怎樣導入等種種,不勝枚舉。
2.以“趣”激情
課要有趣味性是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講授《價值規律的形式和基本內容》新課之前,用投影儀展示出漫畫“跟不上趟”的圖片。這是一幅由三組畫面結合而成的漫畫,形象幽默詼諧,格調輕松歡快。漫畫的正上方是雞蛋市場的變化曲線,下方是相對應的養雞老漢的表情及反應。妙趣橫生的畫面,使學生興趣大增,議論紛紛,迫切要求了解漫畫所包含的經濟道理。受教育者急切的求知欲是教育的最佳契機,老師抓住契機,提出問題:“這幅漫畫包含了經濟學的哪些原理?養雞老漢為什么總是跟不上趟?我們從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啟示?”通過設置懸念,進一步激發學生求知欲。通過老師極富情感色彩的漫畫導入,很快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新課的內容上來。
3.以“情”激情
政治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學科,主要是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從而達到學校教育的目的。比如講,我國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而資本主義國家的分配方式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被資產階級占有,這就體現了我國分配制度的優越性,通過教學,使學生感到中國人的自豪、光榮,從而產生了愛國情感,達到了政治教學 的目的。
4.以“思”激情
學習內容能激發學習興趣,而學生智力活動本身能激發學生更濃的興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感人贊嘆、驚奇的奇異的過程,自然界的事物,他們的關系和相互運動和變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創造的一切——這些都是興趣的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使學生開動腦筋,讓他們的思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分析問題中來,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
(三)以思維訓練為核心,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1.激疑
陸九淵語:“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北娝苤?,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沒有思維的參與,任何訓練活動都無從談起,“疑”是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激發學習的動力,參與分析問題的關鍵所在。為此,在政治課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在求知過程中產生疑問,有所發現,教學中具體把握以下幾點: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如在講“國家宏觀調控”時,教師可以分組討論“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討論3—5分鐘之后,讓每一小組的代表發言,最后教師總結,從而提出“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边@樣,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同時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第二,在學生不易產生疑問處設疑,啟發學生開動腦筋。比如講到“國家機構的職能,提出全國人大、國務院、國家主席是誰有立法權,誰有公布權,誰有實施法律的權力。”這樣既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三,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發學生思考,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們碰到這種情況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是如此,抓住政治課本身的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比如:“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為什么還要按生產要素分配?”讓學生分組討論,提高積極參與率,同時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理解能力。
2.辯疑、解疑
提出了疑問,勢必要得到解答和疏通。當學生的疑惑解決之時,就是學生知識增長之時,也是學生獲得成功之時。辯疑的作用就在于能發揮集體教育的作用,從而促進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積極進行。辯疑也為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談提供了場所,使能力、性格等方面各有差異的學生集合在一起,在討論中可以發現別人的思想火花,從而啟迪自己的思維,產生共鳴。這種由討論一石激起的浪花,由于它的持續進行,浪花形成波瀾,一石撞擊出來的新觀念、新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逐漸可成為大家共同收獲,促使大家共同成功。在教學中通常采用三段式:
首先,小組討論方式。即采用四人小組形式,參照在預習時提出的疑難問題進行討論,激發每個人的思維火花,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
其次,集體討論方式。即在四人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開展課堂討論,教師收集、提出在小組討論中共同性的重點問題或學生中提出的疑難問題,要求學生充分運用課本中的理論,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恰當運用學習和生活中的實例展開,并讓學生做出中心發言。
最后,教師點撥疏通。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對重點、難點、易混淆的內容,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思想誤區加以點撥疏通。例如:在“我國的國家機構”,這一節教學內容,其中權力機關同行政機關、審判機關等國家機關,中央國家機關同地方國家機關難以區分、易混。教師就指導學生在自學討論的基礎上,列出我國的國家機構及內在聯系。
3.探疑
探疑不是指探索疑問,而是一種創造性參與——舉一反三,鞏固提高。“舉一反三”是拓寬思路,培養學生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教學原則和方法??鬃釉疲骸安粦嵅黄穑汇话l。舉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則不復也?!苯處熃虒W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在鞏固“一偶”的基礎上,能通過此“一偶”知識加以提高,并能遷移至“三偶”知識,進一步掌握知識的本質聯系和內在規律,達到知識、能力的創新。在思想政治的教學實踐中,要實施學生舉一反三的創造參與方式,必須開放學生的嘴、手、腦等各種感官。
總的來說,“主體參與”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將有助于培養學生達到創造性、好奇心和獨立性等教學改革的目標。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知識建構的主體地位;在深入理解學科知識、體驗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各方面素質都得到發展。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高中學政治課教學信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葉圣陶.《中國現代文學百家——葉圣陶》,華夏出版社,1992年出版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百條建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