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比較流行的教育理論和學習方式,很多學校都已經將其付諸于實踐,但其成效喜憂參半。筆者認為,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德育教育的支撐。從推動小組建設的目標出發,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營造溫馨的班級氛圍、對學生進行適度寬容是德育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小組建設;集體意識;班級氛圍;寬容
目前,我校正在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教育教學方式。從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情況來看,可謂喜憂參半,在其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制約因素。筆者在實踐中發現,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學科課堂教學的問題,還涉及到組員合作的模式、日常的分工等問題,在此過程中,德育教育是影響其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營造溫馨的班級氛圍、對學生進行適度寬容,這三個方面的德育教育是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建設的重要基礎。因此筆者著重從這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
眾所周知,在現代社會,個人只有融入集體之中,其能力才能更充分的發揮出來。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我與他人和集體”被列為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因此,對中小學生集體意識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合作學習小組的建設中,學生的集體意識更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呢?筆者在實踐中將這個過程劃分為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通過一些經典案例來啟發學生對集體意識的感性認識。在日常的工作中,筆者積累了大量的關于集體意識的案例,如波音飛機的零部件來源于多個國家的事例、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都闡釋了集體意識、團隊力量的重要性。筆者通過向學生講述這些案例,使他們對集體意識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認識。第二階段,通過身邊的具體實例來深化學生對集體意識的理解。集體意識不僅僅是思想觀念層面的東西,它更應該轉換成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筆者通過列舉發生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例子,使學生對集體意識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并能夠轉化為自覺行動。第三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處理與他人或集體的矛盾。學生們在長期相處的過程中,產生一些小矛盾、小摩擦是不可避免的,特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隨著小組成員之間交流的頻繁,往往會發生思想觀念上的碰撞。筆者認為,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增進彼此的理解和尊重,這樣就可以促進學生集體意識的提高。
二、營造溫馨的班級氛圍
溫馨的班級氛圍,可以使學生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它就像一個家庭,可以使每個學生體驗到溫暖和快樂,這為加強合作學習小組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筆者在實踐過程中,通過以下途徑促進了良好班級氛圍的形成:
第一,為困難家庭的學生募捐,引導學生開展互助行動。在開學之初,筆者了解到班上有兩位同學的家庭條件不好。為了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困難,筆者就組織學生把班級的廢舊報紙等雜物收集起來,并動員學生把家中一些廢品帶回學校,將這些廢品變賣之后的錢用于資助這兩位困難學生。同時筆者還利用召開家長會的機會,為這兩位困難學生爭取得到富裕家庭力所能及的資助。通過這一系列行動,困難學生的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學生們體驗到了互助互愛,同學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
第二,懷念遠去的同學,珍惜同學友誼。筆者所帶班級中的某學生突發病離世后,我班的全體師生自發開展了募捐活動。離世學生家長非常感激學校的這種做法,將這筆慰問金用于購買書籍放到班級上供學生閱讀。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學生都受到深深的感染,珍惜同學之間的友誼成為班級中的一種強烈氛圍,彌漫在學生中久久不散。學生之間的關系分外融洽,整個班級暖意融融。
第三,照顧學友,促進真誠友誼的建立。筆者所帶班級中有一位女生與同班同學比較疏遠,而與一些不良少年有所來往。在寒假期間其因騎摩托車外出而摔斷腿,開學后依然沒有康復。很多教師和學生十分關心這位同學的身體和學習狀況,經常通過各種方式噓寒問暖,并主動為其補課。在其回校初期,很多同學輪流為其打飯、洗碗,照顧其生活起居。在此期間,這位女生與同學們之間的關系拉近了,其不但回歸到正常的集體生活軌道上來,而且還收獲了畢生難忘的真誠友誼。
三、對學生進行適度寬容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有不同層次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其中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較高層次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指的是個人都期望受到他人的尊重;而自我實現的需要則指的是個人實現理想、抱負、志向等方面的需要。初中生年齡較小,屬于未成年人,其心智發育尚未成熟,但他們都渴望被尊重,渴望自己的想法能夠實現。而初中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犯各種各種的小錯誤,例如由于疏忽大意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喜歡在教室里吃零食,上課不注意聽講而是打瞌睡等等,這些現象司空見慣。面對這些問題,筆者往往不是聲色俱厲地去指責這些學生,而是對他們進行適度寬容,即使在批評學生時也要考慮其情面,尊重學生的感情;同時筆者還會深入思考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例如,面對學生在教室吃零食的行為,筆者選擇了寬容的態度,因為在筆者看來學生正處于生長高峰期,需要大量的能量,喜歡零食也是正常的生理需求;對于零食引發的垃圾問題,筆者特意在教室設置了專用垃圾箱,要求學生嚴格保持教室衛生。對于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筆者也不是進行打擊、批評,而是與其耐心的談心,幫助其找出并克服學習中的各種障礙,鼓勵其進步,盡最大可能發現其身上的優點。當然,筆者對學生的寬容并非是無原則的縱容和溺愛,而是有一定限度的。
在教師對學生進行適度寬容的大環境中,學生也會深受老師的影響,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學生的學習成績、性格等各方面有所差別,適度寬容的態度可以使小組成員的相處更加和諧,從而提升小組同學的友誼,推動整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十分科學的學習形式,它在國內很多中小學乃至高等學校中已經開始推行,但有不少學校的實施效果仍然不夠理想,筆者認為這是由于它們沒有充分重視德育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淑瓊.將學習的“旁觀者”變為真正的“參與者”——淺析語文課堂中分層合作學習模式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革新,2013(10)
[2]宋安國.有效引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