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評價一個學生不能單純的從一方面或者是按照固定某種程序而應該本著全面、個性、發展的原則,以對事不對人為出發點,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真誠具體的評價。
【關鍵詞】評價;具體真誠;進步
上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全校老師共讀一本書的活動,這本書就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活動要求每位老師要針對其中有所感觸的一條思考自己的讀書收獲。讀完《評分應當是有分量的》這一條后,我的理解是:這個評分不僅僅是打個分數或等第而應該是評價。評價一個學生不能單純的從一方面或者是按照固定某種程序而應該本著全面、個性、發展的原則,以對事不對人為出發點,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真誠具體的評價,讓其在“親其師信其道”的狀態中不由自主的激發出內在的潛能,達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逐漸進步。
多年的教育教學中,我經歷了許許多多、形形色色、性格迥異的6至12歲學生。記憶比較深刻的是去年帶的二年級的一個班,開學沒幾天就記住的學生小仝。他白白凈凈,嬰兒肥的模樣甚是可愛。更讓我高興的是他課堂上積極踴躍,不管什么問題,都會高舉小手。看他的表情,不像其他孩子那樣急不可耐,一邊叫著“我、我、我……”一邊都躬身站起來,害怕老師叫不到。小仝的那份淡定和自信給我的感覺是:這孩子應該是個十足的優秀生吧,點名叫他,嘿!語調抑揚頓挫,語速緩急得當,答案也說得八九不離十。可是,檢查他的作業,一片亂草,筆畫沒有一個規范,部件沒有幾個搭對的。眼睛都看累了,所寫的字,正確的卻寥寥無幾。再看他課堂上寫作業的情況,慢得像烏龜爬,別的孩子一節課寫一課的習字冊或補充習題,小仝只能寫幾個字,而且表情痛苦,東張西望。烏龜還有堅持不懈的毅力,他卻是一下課,在老師稍不留意的時候已經流之大吉了,只好派學生到處找,再看著他寫完。這樣的態度,這樣的做法,成績當然是差之又差。聯系家長交流,他媽媽說:在家也是這樣,一年級的時候就知道,對此也不知道怎么辦?還請老師多費心。但是不了解他學習情況的但聽過他講話的親戚朋友都說:這孩子成熟、說話有自己的思想,將來有出息。咦,汗顏。真可謂“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了。作業評改,一改到他的作業,我的頭都大了,不能評分和等第,就寫了“不認真”,發下去再寫一課,依舊是老樣子,尤其生氣,再寫“太不認真”。可是,這樣的評語對他一點作用不起。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小仝這個獨特的世界,得采用非常規方法進入。
于是我就給他的作業得了“良好”,還和他耳語:“一個字就像一個家,字中的每一筆畫就是家中的爸爸、媽媽和你,親親密密在一起才幸福,分開了,多痛苦。你現在把它們分開,字就不規范,也就不高興了。你懂嗎?”他那一貫波瀾不驚的臉上出現了頓悟,繼而又點了點頭。在他以后的作業中,我都會寫一句短話:“字想穿干凈的衣服了。”果真,作業整潔一點;“胳膊、腿蜷著,字喊不舒服了。”再寫,撇、捺都舒展些了……為了培養小仝寫作業的習慣,我挑了班級中寫作業速度快又能做到正確、規范、美觀的孩子和他同位,主要是督促、幫助。
開家長會,布置班級,讓教室的墻壁說話。我要求:每個孩子都寫一張最能展示自己寫字水平的書法作品,張貼出來給家長欣賞。孩子們都積極準備,當我把書法紙發給學生的時候,每個人都很認真,生怕寫不好。不到一節課,孩子們紛紛交了自己的作品。我一張一張的檢查、欣賞。出乎預料是:小仝的字竟是我接班以來,寫得最工整的一次,沒有一個筆畫出格,大小差不多。我感動得在她的書法作業上寫了“進步→優秀”,還畫了一個大大的笑臉,貼在同等寫字水平,比較顯眼的地方。他看著,波瀾不驚的臉上露出淺淺的笑,我向他豎起了大拇指。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如果學生愿意學習而不會學習,就應當幫助他哪怕前進很小的一步,而這一步將成為他思維的源泉。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
為了使學生從思考中獲取知識,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充分的了解。小仝對語言的接受和應用能力遠遠超過他的動手操作、寫的能力。說到底,他就是懶。怎樣去糾正,培養、訓練呢?那就是:用具體真誠地評價,從心里發出,去喚起孩子潛在的向上動力。這不,在我的稍有分量的真誠評價中,小仝就有了一點點的進步。我已經看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同樣的方法教育班級中其他的孩子,以及將來要教的孩子,相信來日一定會“接天蓮葉無窮碧”的。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睢寧縣第二實驗小學,江蘇 徐州 221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