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小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已成為社會公認的事實,教育者應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抓住德育教育的基礎階段這一關鍵時期,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促進小學生的素質、精神面貌乃至其他方面的迅速發展。本文通過對小學德育教育狀況的分析,試圖從德育內容、德育形式以及教師德育專業化等方面來分析探討小學德育教育工作。
【關鍵詞】小學生;德育教育;教師
一、前言
隨著獨生子女時代的到來,學校德育已顯得不可替代。小學階段作為基礎教育的初始階段,在這一階段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已成為社會共認的事實。因此,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而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對提升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精神面貌以及其他方面的發展尤為重要。
二、我國小學德育教育現狀分析
(一)德育內容過于抽象化和理想化
小學教育中現存的德育教育主要問題在于內容太過抽象化和理想化,且德育目標要求過高。因德育教育內容大都是一些大道理,遠離了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操作性不強。且超出這一時段向前向后延伸則是終身德育。德育內容的理想化,導致德育教育與生活的脫節,必須考慮到怎么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學生的生活中、活動中和課堂中,以彌補德育教育與小學生實踐生活的斷裂。
(二)德育方式以說教和灌輸為主
小學教師因缺乏對教育形式的充分認識,進行德育教育時,灌輸給學生大量理論性知識,榜樣師范法、自我教育法較多使用,而品德實踐課及情感陶冶則采取。隨著人們思想進步,道德形式亦進步了,因世界不斷前進,如果家長和教師還落在后面,便無法教育孩子,那么這種目的就毫無意義。
(三)德育教育開展缺少專業師資
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小學生的智育,把德育與智育分開進行教學,甚至把這兩者教育看做是不同教師的職責。所開展的德育教育僅以品德課方式進行教學,難以有效滲透到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導致小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相脫離。研究還發現小學的德育課缺少專門教授德育的教師,究其原因在于豐富的德育教育研究成果,僅在教育研究者圈子里面循環,而較少與一線教師和其他實際教育工作者聯系,教學與學生品格教育撕裂為兩個部分、兩張皮。
三、創建多元小學德育教育形態
(一)豐富德育教育內容
1.始終遵循“以課堂為主陣地”的目標
伴隨著年級升高,小學生在不同年級對相同德育內容反應不同,所以要特別注意不同年級德育教材內容的選編,將《小學品德課程標準》中德育要求通過分年級的系列德育活動加以落實。對于低年級學生,德育目的在于養成好的習慣;而對于高階段五、六年級的小學生,德育工作重點是樹立其健康向上的社會公德意識進行理想主義、集體主義、遵紀守法等道德品質教育,重視日常行為規范的鞏固。
2.始終遵循“讓品德培養回歸生活”的理念
學校德育教育對小學生起到了導向作用,教育內容要密切聯系小學生的生活,深入小學生日常生活,根據其興趣、愛好,組織各種德育教育活動。課堂上開展的德育教育時,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小學生的原則,以小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主線。
(二)開展多樣的德育教育形式
1.樹立榜樣,開展德育教育
榜樣示范是有效發揮德育功能的方法,教師、家長,同伴是小學生主要的學習榜樣,對小學生的說服力是極大的,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學校教育要十分重視榜樣的示范教育作用,為人師表作示范。教師所樹立的道德形象即為學生的道德榜樣,學生道德成長的關鍵需要教師的旁證。學校根據本校的辦學特色修訂“師德規范”建立“文明教師評比制度”,制訂教師“待客禮儀”、“對待學生禮儀”,注重身教勝于言教,以良好的儀表風范作學生的表率。
2.創設情境,激發德育情感
模擬情境中的角色包括:理想角色、童話角色和現實角色。角色扮演可以使小學生得到切實的感受,因為只有感同身受,換位思考,主動地去反思自己、檢討自己,從而感悟德育內容。由于角色扮演使小學生親身體驗所扮演角色的言行舉止,感受深刻,能夠較容易地產生較大心理變化。教師不要以說教者的身份出現,要學會聆聽,讓學生主動的袒露心聲,內化其德育品質。所以,在德育教育中,恰當使用這種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參與活動,體驗德育內涵
學校德育工作要始終遵循讓德育融入到社會活動的理念,讓小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重視其在社會活動中的體驗和感悟,增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在德育教育中積極創造條件,讓小學生親歷社會實踐活動,喚起小學生生命的全部熱情。
(三)促使“教師德育專業化”
教師踏入工作崗位以后,從關注自己到關注學生這一過程轉變中,所接受的師德培訓課幾乎沒有,很難進行德育教學。教師在小學生的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是重大的,德育教育的開展首先取決于教師自身道德水平。正確認識到道德教育中不可回避的問題,教育要培養通往哪個方向的道德,即什么是道德?所以,教師應該把握好自身的德育專業化,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尋求自身德育發展的途徑。
四、結語
重新審視德育,筆者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德育教育效果的好壞與否不全是在于教師德育教學情況,學校德育教育并非無所不能,不能僅靠學校單方面教育,還應看社會和家庭各方面的德育教育。目前,小學德育的教學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與小學生德育培養目標相差很遠,所以要從小學生“培養目標”的角度和“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給予德育工作一個全新定位,把教書和育人兩大教育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多種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為內容,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和小學生課外活動,進而促進小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48.113
[2]檀傳寶.再論“教師德育專業化”[J].教育研究,2012(10):39-46
[3]王凱.道德是教師專業化的核心[J].教育發展研究,2014(20):46-49
[4]任順元.師德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28-29
[5]魯潔,王逢賢主編.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