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欺負行為在現在的校園里屬于常見現象,無論是對欺負者本身或受欺負者來講,都能造成很大的心理傷害,嚴重者,會影響其一生。因此,本文特意在研究了欺負行為產生的原因后,究其原因,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策略。對于受欺負者,有即時安慰、師生共情、制定反欺負等政策;對于欺負者,更是研究了“苦口婆心”法、“欲擒故縱”法、“請君入甕”法、“正負效應”法等有效手段讓學生遠離欺負行為,能夠共同健康成長。
【關鍵詞】調適;高年級學生;欺負行為;研究策略
欺負行為,是指發生于學生之間的一種相互欺負現象,經常受欺負的兒童,因其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傷害,能導致兒童情緒抑郁、注意力分散、感到孤獨、逃學、學習成績下降和失眠,嚴重的甚至還會導致自殺。而對有欺負行為本身的孩子來講,如果其行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矯正,那他社會性、個性的發展都將受到阻礙,可能還會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有效的預防、控制和矯正欺負行為,使欺負者和被欺負者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一、欺負行為產生的原因
1.競爭心理,誘發欺負行為
“競爭假設”理論認為,兒童的欺負行為是在學校參與競爭和追求成績的結果,是在對學校受到挫折和失敗的一種反應。有一部分學生,他們由于在學業上的不成功,在學業上找不到自己的優越感,然而他們一旦存在身體上的優勢,就會用欺負行為贏得一些同學的看重。
2.“外部異常”,造成欺負行為
“外部特異性假設”理論認為兒童之所以受欺負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異常特征,如肥胖、戴眼鏡、講方言等。因此,欺負者就會抓住他們的“外部異常”而不放過,會給他取難聽的外號,或者嘲笑他的衣著、口音等等。
3.依戀類型,導致欺負行為
“依戀假設理論”其主要觀點認為:兒童早期與照看者之間形成的依戀類型影響著其將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內部工作模式”,一旦兒童形成不安全的“模式”,可能會造成兒童以后在學校里產生不安全和焦慮,從而導致欺負行為的產生。缺乏安全感的學生,往往會試圖用欺負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強大”。
二、欺負行為的調適策略
1.對于受欺負者
受欺負者,輕則會導致自身身體受到傷害,也會因害怕而不喜歡上學,對學校產生恐懼厭惡心理,重則甚至會損害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更有甚者會產生其他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對于受欺負者,我們也應該予以重視。
1.1即時安慰政策
一旦欺負行為發生,作為教師,應即時制止該行為的繼續,并及時把受欺負者叫到一邊,用親切的話語詢問他發生了什么事,并仔細地傾聽。鼓勵他如果以后再發生類似的欺負事件,教師將保證盡力阻止。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努力幫受欺負者建立自信。教師的即時安慰,能給受欺負者帶去很大的心理溫暖,讓他們感受到有人在關心他、幫助他,給他帶來強大的安全感。
1.2師生共情政策
作為教師,我們既不該只看到受欺負者的委屈而一味討好,也不該只看到欺負者的霸道而一味責備,我們要讓他們同時將欺負行為作一透徹理解,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方法,讓他們共情同長。例如:隨時隨地在班級要鼓勵孩子友好相待。無論是專門用來思想教育的晨會課,還是短短的下課幾分鐘,都可以作為我們教育的契機,讓學生明白友好相處,能使班級更為和諧融洽。再例如:開一次關于欺負行為的主題班會。前陣子,我就特意上了一節名為《遠離欺負行為,共同健康成長》的主題班會。在整堂課中,我不僅用演一演的直觀形式讓學生了解到了欺負行為的危害,更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證明團結友愛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要。只有師生共情,才能使受欺負者心理真正得到寬慰,更能使欺負者真正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
1.3制定反欺負政策
如果有相應的一系列反欺負政策,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就有一定的約束力。為此,大到學校范圍,小到班級群體,都可以為保護受欺負者而制定一些反欺負政策。
曾經在班級組織學生圍繞“我們該如何制止欺負行為”這一話題展開過深入的討論,有人建議可以讓他們多余的力氣轉化為鍛煉身體類——去跑跑步,或為班級做貢獻——掃地拖地等,也有人建議可以讓他們在教室“站崗”——專門制止和監督欺負行為的發生,甚至有人建議直接去和校長進行“深度”談話……諸如此類的林林總總,但只要有制約力,相信肯定能見效。
2.對于欺負者
欺負者是教師的重點關注對象,這些“危險分子”不僅打擾了別人的學習生活,更影響了自己的前途發展。不同的欺負者,會呈現出不同的欺負狀態,一旦被教師發現他們的欺負行為,他們呈現出的應對措施、態度也大相徑庭,作為教師,應該見招拆招,巧妙應對不同狀態的欺負者。
2.1“苦口婆心”法
苦口婆心,顧名思義,就是在欺負行為發生后,教師對欺負者進行的口頭思想教育。當然,并不是一味地進行責罵,談話要有談話的藝術,給他一個機會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必須首先讓他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如果再有欺負行為發生,他將受到懲罰,包括通知他的父母。當然,警告也不是我們找他談話的最終目的,我們要嘗試等到他的合作,和他一起商量如何解決問題。有時,教師甚至可以用語言上的共情來引起他的共鳴。畢竟,我們都知道,欺負者有一定的欺負行為,總有或大或小的理由,有的是為了在同伴中得到擁護,有的是懲罰他們嫉妒或氣憤的人。教師在嘗試確定欺負行為背后的原因,提供適當的幫助、恰當的支持,相信欺負行為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2.2“欲擒故縱”法
高年級學生有其愈漸成熟的年齡和心理優勢,他們在做完一件事后,往往能進行自我反思:這件事我做得如何?老師會如何看待我?等等一系列的想法在他們腦海中自我形成。教師有時也能抓住這個特點,讓他們進行“自省”。一次,學生在發生欺負行為后,因其是個“老頑固”,之前我警告、懲罰,似乎“十八招武藝”樣樣使用過了,他依舊還是冥頑不靈。也許是我的一時束手無策,我什么都沒說,就讓他回去了,奇怪的是,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安安分分,沒出半點差池。之后的談話,他這樣對我說道:“剛開始,我以為老師你又要開始長篇大論了。但這次老師你居然什么都沒說,讓我心里一震!我以為你肯定很生氣,說不定在暗暗的想什么狠招來對付我,所以我就按兵不動,先觀察觀察。結果一連幾天,你都沒有任何反應,好像這件事沒發生過一樣。我就開始想自己的行為,我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對,每次都愛主動欺負同學,想著想著,我就開始心虛了,甚至覺得有點兒對不起老師,我做了錯事你都沒責怪我……而且老師,這次你沒在同學面前批評我,我覺得你沒讓他們的奸計得逞,我特別討厭他們在旁邊看好戲的嘴臉!”對于這種學生,抓得太緊,他只會越想掙脫,也許,適當地放一放,更能促進他心理上的自我反省,從而追根究底,真正解決問題。
2.3“請君入甕”法
他,是我們班一個男生小團體的帶領者,在老師面前屬于“無公害學生”,表現還較好,但私底下“鬼主意”特別多,個性不能吃一點虧,一旦他覺得自己吃虧了,就立馬開始“不饒人”。舉個之前的例子,因為有學生向我告狀他帶了比較尖銳的玩具刀劍等危險物品,所以在我沒收之后,就對那個告狀的孩子進行了賠償、威脅等一系列欺負行為。而且,由于他是“小團體”的“頭”,導致整個團隊的孩子都跟隨著他一起欺負別人。我先找來他身邊的朋友,逐個擊破,讓他們先深刻地了解欺負別人的危害性,我也同時向他們咨詢“你為什么會和他交朋友”,發現,這個孩子有掌控欲,在很多事情上有想法,有決策力,所以,這些人愿意跟他一起。在了解了一番情況后,我開始嘗試了新方法,就是“請君入甕”——讓他當“官”,從小官開始當起,哪怕是餐桌上負責分菜的小小的桌長。但我從中的確發現,他很會管人,也很樂于管人。于是,漸漸地,發現他表現好了,就可以“升官”,等到我打算讓他擔任班中的“紀律委員”之前,我還和他來了一次深度的談話,告訴他:紀律委員是為了班級更好的和諧發展,他要杜絕班中一切不良行為的發生,當然,自己更應該以身作則!
通過后來一系列的跟蹤調查,我發現他的欺負行為漸漸沒有了,一方面,他管別人管得很忙,很會糾正別人的錯處;另一方面,我想他應該在管別人的同時,進行了自我反思,意識到自己之前行為是錯的吧!在這個案例中,我巧妙地抓住學生身上的“優勢”,并給他提供一展所長的機會,他自然而然就樂不思蜀了,又怎會再發生欺負行為呢?
2.4“正負效應”法
物理學中,有正負電相吸引的原理。其實,我們的教育工作中也存在著正效應和負效應,而且正負效應互相抵消。在轉化有欺負行為的學生過程中,適時利用正負效應互相抵消的方法,可以加強教育的力度,而不影響教育效果。有時,教師在教育有欺負行為的學生時,難免怒火中燒,會對學生進行嚴厲的呵斥。學生在碰到這樣的教師后,有的會產生畏懼心理,有的會產生抵抗心理,有的會產生埋怨心理……這些都是批評的“負效應”。而針對這種結果,教師不可能再去辯解甚至道歉,這時,想要挽回學生的“心”,就可以用“正效應”去抵消“負效應”。教師可以努力發現這些孩子的“閃光點”,課堂里、課堂外、道德上……各個方面,甚至還可以創造機會讓他們“閃光”,并且好好表揚一番,當學生被自己的光環籠罩,那很自然就會忘記過去,負效應完全解除。
久而久之,學生會形成一種健康的心態:我一旦犯錯,會遭到老師嚴厲地批評,只有當我改正錯誤后,才依然是老師心里的好學生。這樣一來,當學生一心向好時,他的欺負行為也如這正負效應般早已從身上“抵消”了。
相信只要抓住不同學生的心理特征,巧妙地對癥下藥,學生定能遠離欺負行為,一起健康成長!